分享

东西湖疑为“柏举之战”古战场,柏泉、辛安渡周边曾发现古箭簇

 空谷罗汉 2019-03-09

张昌顺供稿

内容提要:本文分析了历史上著名柏举大战古战场的多地说。重点论述在武汉市东西湖区柏泉山、巨龙岗包括辛安渡地区发生的可能性。全文从四个方靣阐述了柏举大战及战场概说;从吳軍进軍和佯败诱退路线两个方靣对柏战战场麻城说进行分析,指出麻城说的不可能性;同时提出了柏战战场在东西湖地区并在东西湖地区寻找其遗址遗物的六点理由。

一、柏举大战及战场概说

柏举之战, 是指春秋末期(公元前506年) ,吴、楚两国在柏举这个地方发生的-场大战。当时以吴国为主的吴国、蔡国、唐国联軍,以三万精兵打败了二十万楚軍。从此,楚衰吴兴。

东西湖疑为“柏举之战”古战场,柏泉、辛安渡周边曾发现古箭簇

但是,这样一场有名的战争战场地到底在哪里?历史上却-直是模糊和有多地之说。概括起来有三种说法。其一是麻城说,说其战场在麻城,这是大多数;其二是汉川北部说,说其战场在汉川北部的安陆白兆山;其三是柏泉山说,说其战场在东西湖柏泉山。

麻城说认为,柏举,也称柏莒,古地名,古楚国属地,是历史上记载吴楚之战的地名。故址在今湖北麻城市境内。但麻城说的具体地点却又有多说。

一说是麻城东北的柏子山与举水(之间)的合称;二说是举水河入长江口南靣的举洲;三说是麻城东南举水所出的龟峰山。

二、从吳軍进军路线分析柏战麻城说的不可能性

根据史书记载,吴軍是乘船沿淮河西进至淮汭(今河南潢川,也有说是今安徽凤台)登岸,与蔡、唐两軍会合,然后从大隧 (今武胜关)、 冥扼(今平靖关)、直辕(今九里关)三关隘,南下直逼汉水东边的汉川与楚軍隔江对峙。根据地理位置分析,汉川在上述三关的正南偏西方向,而麻城则在三关东边约200里方向。吴、蔡、唐联軍不可能从三关进入楚境后又向东方绕道约200里经 麻城再折向西进,转到汉川汉水边布阵。

也有说吴軍是乘船沿淮河西进至淮纳(今安徽霍丘附近),舍舟上岸,南行越过大别山,从豫章(今湖北麻城东)折向西进直抵汉水北,与楚军隔岸对峙。但此说不为大多数史学家认同。我们分析原因有二: 一是吴軍登陆后,首要任务是同蔡、唐两国軍队会合,会合地点只会在蔡、唐两国境内或边境地区,不可能在楚国境内的麻城地区合兵。二是从安徽霍丘豋陆穿越大别山经麻城一路翻山越岭,不利吴軍行軍和粮草辎重运输。所以选择潢川(淮汭)登陆,-路地势较平缓,经三关(大隧、冥扼、直辕)南下至汉川汉水边布阵与楚軍对峙,是深通兵法和地利的吴軍统帅孙武和伍子胥的必然选择。因此,吴軍的进軍路线应不可能从麻城经过。

三、从吳軍诱敌撤退路线分析柏战麻城说的不可能性

下靣再来分析楚軍过汉水后吴軍诱敌佯败撤退路线。楚軍统帅令尹子常(囊瓦)不听左司马沈尹戌的计谋,自作主张跨汉水与吴軍作战。史书载,吴軍佯败,从小别沿汉水撤退至大别。小别(山名,今汉川甑山。甑山,古曾称小别山,位于今汉川市城南。据传因同汉阳龟山-样形于倒扣的炊具甑故名。古时,因甑山与位于汉阳的龟山(古称大别山)遥相呼应,人们又称其为小别山。也有说小别山是黄冈大崎山,此说显然与当时战场地点不符,大崎山也无古称小别山-说,应属误指)。大别(今武汉市汉阳龟山,也有说是湖北境内东部大别山。其实,该鄂东部大别山在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大别山”这个名称。“大别山”得名有多说,最早传说是指汉代史学家司马迁青年时代曾游历此山,感叹“山之南山花烂漫,山之北白雪皑皑”,之后才有此名的传说。也有说是唐李白游此说的。但都未见史书有记载。总之,此说同样与当时战场地点不符,也应属误指。) ,楚軍一路紧追,吴、蔡、唐联軍统帅孙武、伍子胥在柏举这个地方与楚軍决战,大败楚軍。楚軍向西败逃至清发水(即涢水)涢口附近,渡河半途中又遭吴軍击杀。这里关键是地名小别和大别,到底指的是哪里?因后世大别山脉山大名大,故后世一些史学家未勘查就认定是麻城境内的大别山脉 ,有人也因此找了个小山名曰小别(如黄冈大崎山) 。如果“小别”是指黄冈大崎山,那就有两个问题不好解释。其一,大崎山位于长江北岸的黄冈市团风县境内,距汉江边的汉川约400华里。如果吴軍是从大崎山向大别山撒退,那就说明吴軍不是陈兵汉川的汉水边而是长江边,这显然与史书记载的吴陈兵汉川的汉水不符。(《左传》史载原文:子沿汉而与之上下,我悉方城外以毁其舟,还塞大隧、直辕、冥阨。子济汉而伐之,我自后击之,必大败之),这是《左传》上记载楚左司马沈尹戌建议令尹子常陈兵汉水,待他去方城后从吴軍后方“后击之”的记载。其二,吴軍陈兵汉川的汉水边,诱敌佯败撤退怎么可能从距汉川约400华里左右位于长江北岸的大崎山才开始向大别山撤退,从汉川到大崎山已是长途撤退了,怎么可能又从大崎山向大别山撤退?而且大崎山也属于大别山脉,如果大崎山说成立,那就是说吴軍是从大别山向大别山撤退, 岂不成为笑话。其三,这么长距离撤退至少需4天左在时间。吴軍是步兵为主,而楚軍当时以车兵为主,显然一天左右时间即可追上厮杀,用不着追3-4天跑400多华里路程。再说退跑中的軍队战斗力大大减弱,胜率很小。按古代战争佯败惯例极限,佯败主动撒退方一般最大退距约为三舍(古代行军一宿或三十里为一舍)左右。据此测算,汉川小别山(甑山)至大别山(汉阳龟山) 和柏泉山间距均在三舍左右(汉川市城区距武汉市天河机场距离45公里,距汉阳龟山距离应在50公里内),故在此地域内决战的可能性远比到麻城决战的可能性大。

再则,从汉川至麻城中间有涢水(指汉川和新沟镇间涢水入汉水的涢口附近) 丶府河丶灄水丶举水丶倒水等多条河流阻隔,造成撤退行軍极大困难,极易被楚軍追上,那结果可能相反。

东西湖疑为“柏举之战”古战场,柏泉、辛安渡周边曾发现古箭簇

张昌顺先生曾于2014年11月3日游历过麻城两个传说的古战场地----柏子山和龟峰山。据实地游历观察分析, 两地均不可能发生大规模战争。至今也无大规模战争遗物遗迹出土佐证(如箭簇等) 。而且,楚軍被战败从麻城逃跑几百里至清发水才被吴軍“半济击“也是不可能的。而最有可能的是战场附近的举水即成了楚軍被“半济击”的河流。下靣是张昌顺先生游历麻城柏举战两个战场地的游记摘录:

1、麻城柏举大战古战场之-柏子山

柏子山(现名九龙山)的柏子塔和流经麻城城关的举水河是柏举之战的相关地名。举水流经麻城城关, 距柏子塔20多公里。从举水至柏子塔,尽是起伏丘陵。九龙山因九条山岗盘旋于一山台,呈九条龙戏珠之势而得名。九龙山下及周边地区尽是弯延起伏山岗和深沟湖泊,不利于双方近23万兵力的展开,更不说行兵布阵、车马步兵混战厮杀。而且,吴、楚两軍从400多华里外汉水边的汉川小别山(甑山) 附近一路吴诱楚且行且战至此,其间还要渡涢水、府河、滠水、举水、倒水等险阻。这种地理条件对诱逃的吴軍极不利,是不可能取胜的。我在寺内塔外也未寻觅到与柏战相关的记载、遗址、遗迹、遗物和当地传说等历史信息。因此柏举之战应不可能在这里发生。

2、柏举大战古战场之二龟峰山。

龟峰山现是国家4A级风景区,是大别山脉名峰。距麻城市中心约30公里。举水与龟峰山间就是麻城举东小平原。这里虽可容二三十万人行兵布阵厮杀,但仍不可能是柏举古战场。理由一,吴軍不可能诱敌跑几百华里远程深诱至此,且吴軍是步兵,而楚軍是车兵为主,车兵在当时比步兵有强大优势,尤其长途追跑,用2匹马拉的战车比步兵速度快、且耐跑持久,不用跑几百华里早就追上并打败奔逃的吴軍了,那还容吴軍有时间在-个亊先并不了解地形条件的地方布阵迎敌。理由二,如是在龟峰山、举水间大战,那就应冠名龟举之战或龟峰山之战,而不应冠名柏举之战了。龟峰山主峰1320多米,龟首海拔1270多米。龟首仰天吞日,形神极似,被称为“天下第一龟”。龟峰山上有唐太宗李世明的塑像和建于唐代的能仁寺等多处名胜古迹。从山下至山上-路都没有发现与柏举大战相关的遗迹信息。

3、至于传说中的麻城第三个战场地----举水河入长江口的举洲,因其前两个主要传说地都无可能,加之两水汇合的举洲地理条件应不可能成为柏举大战的战场,故未去游览。

还有史学家认为柏举大战战场在白兆山。白兆山又名碧山,位于湖北省安陆市西北烟店镇。因与柏举大战名不符,也与史书大多记载的吳軍从小别到大别的佯败撤退路线方向不符,也没发现安陆有关资料的记载。故白兆山也应排除在柏举大战古战场之外。

四、柏战战场在东西湖柏泉地区的理由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柏举大战在麻城和安陆白兆山发生的可能性极小,可以说是完全不合冷兵器时代战争地理关系逻辑的,可以排除在柏举大战古战场地之列,应仅是传说或误传。

剩下的唯一可信的柏举大战古战场应是武汉市东西湖柏泉山、钜龙岗(即今东山街办事处巨龙岗,古时曾名钜龙岗)、辛安渡及周边地区。

其理由如下:

1、符合大多史书记载的吳軍从小别到大别的佯败撤退路线方向。《春秋左传·定公四年》,吴、楚陈于柏举。”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历代战争年表》云:“今湖北麻城东北,一说湖北汉川北。”而《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小别山条云在湖北省汉川县东南汉江滨,一名甑山。《左传》:定公四年,吴子伐楚,令尹子常济汉而陈,自小别至于大别。是也。即今汉川市马鞍乡甑山。大别山据《禹贡》导水篇记载:“蟠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大别”即指汉阳大别山(龟山)。由于大别山和小别山都极似一口扑在地面上的甑(甑为古代的一种炊具,将其置于鬲上可蒸食物),故旧时两山均被人们称作甑山。

2、与柏举大战名称相近。“柏举”很可能是“柏钜”。因两地相连,合称“柏钜”合理合逻辑。又因该战首被史书记载是其战后近二百年的《左传》,其间史学家们并未实地考察,把“柏钜”误传误记成“柏举”,是完全有可能的。就象把黄冈赤壁误记成赤壁大战战场地一样。此外,当时大别山(指现在鄂豫皖交界的大别山脉)并未得名,世人并不知晓此山。“大别山”得名,最早传说也只是说汉代史学家司马迁青年时代曾游历此山,感叹“山之南山花烂漫,山之北白雪皑皑”。之后才因此而传名。也有说是唐李白游此说的。但都只是一说而已,并未广传而正式冠名,正式得名应是较晚时期。而当时真正的大别山是指的现在的汉阳龟山。龟山在古时称为大别山。与《左传》几乎同时代(公元前3-4世纪)成书的《禹贡》中就明确提到“大别”。 《禹贡》导水篇记载:“蟠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 《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小别山条中眀确指出“大别”即指汉阳大别山(龟山)。

至于“柏泉山”的得名传说很早。传说禹治水到大别山(汉阳龟山)时在山上种了-株柏树,其根长到柏泉山,柏泉山有泉水。故称“柏泉山”。后来人们在一泉水处掏井发现了柏树根,这泉井名“柏泉井”。历代地志均有记载。《汉阳县志》载:“相传禹植柏大别山(今龟山)头,根达柏泉井中,故名。据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载:“柏泉山在汉阳县西北。山下有景德寺,寺有井,古柏根蟠其中。”古井建于唐末宋初。

3、符合楚軍在柏举战败后向西逃至清发水,遭吴軍“半济击” 的记载。清发水又称涢水(安陆以下称府河),流经东西湖境外围西北部分两流,分别流入汉江和长江。绕东西湖北境流入长江的称澴河或府河。流经东西湖辛安渡、新沟镇境边与汉川接壤处入汉江的名涢水。后虽挖汉北河改道,但仍保留部份旧河道,入汉江口仍叫涢口。柏钜地区经辛安渡至古涢水约30华里。楚軍战败向西逃至涢水(清发水) 约 3个小时,遭吴軍追上” 半济击” 之,其地理条件、方向、距离、时间,均合乎当时处在冷兵器时代的战争逻辑范围内。而若楚、吴两軍在麻城大战后,吴軍追近3-4天400多华里才在清发水追上楚軍予以“半济击”,是不符合当时战争逻辑的,是根本不可能的。3-4天时间楚軍完全有可能变溃逃为有序撤退并组织強力反击。

4、符合柏举大战结局的地理条件要求。柏钜地区低山矮岗相连,四周河流湖泊环绕(径河、东流港、红河、昌家河、府河),山岗河湖间形成平地,利于行兵布阵,特别利于先到之吴軍据守山岗、依河湖阻敌。在冷兵器单兵对搏时代,吴軍想要战胜双方单兵实力相近、甚至对方強于已方,且7倍于已的楚軍(据相关史料称楚当时是南方大国,土地数千里,兵车数千乘,号为春秋四强之一),除了战略决策、行兵布阵要正确外,关键问题是必须选择有利于己而不利于彼的地形条件。柏钜地区的山岗有利于先占的吴軍据守和进攻,而河湖草地不利于以车兵为主的楚軍行进,山岗四周与河湖间的平地狭窄,利于3万人的吴軍展开布阵,不利于行軍至此拥有20万兵士的楚軍展开布阵。这就使得楚軍不仅在数量上的优势大打折扣,而且车兵的优势也发揮不出来。这成了吴軍以少胜多的最关键因素。近邻的清发水(涢口附近) 的河湖地势又帮吴軍重创溃逃的楚軍。没有相应的地理条件,吴軍3万以步为主之兵要想战胜20万以车兵为主的楚軍,是很难想象的。

5、有关文献资料也有赞成本文观点的。据《东西湖区志》第1049页载:“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冬, 吴王阖闾,蔡昭候,唐成候共同讨伐楚国,与楚軍汉水对峙。楚将尹子常率兵,渡过汉水,与吴軍在境内激战。从小别山(汉川市仙女山)打到大别山(汉阳龟山)未能取胜,领兵连夜逃到柏举(柏泉山) 。+一月庚午(七日)吴軍追到后与楚軍进行著名的柏举之战,楚軍大败。”这段文字所述虽有误处,如 “楚将尹子常率兵”, 应是楚令尹子常率兵。令尹是当时楚国丞相官位,子常名囊瓦,并非姓尹。还有“从小别山(汉川市仙女山)打到大别山(汉阳龟山)未能取胜,领兵连夜逃到柏举(柏泉山) 。”此句中的小别山指为汉川仙女山,经我们查证应为汉川市甑山。再有,并非楚軍打而未胜连夜逃到柏泉山,而是吴軍佯败诱楚軍至柏泉山。但该文明确指出柏举大战战场在柏泉山。

另外,一个名叫彭鲁的人2012年9月23日在其博客发一篇名为《麻城:传为吴楚柏举之战地》的专文,在文后根据有关文献资料分析战场地后得出结论: “那么柏举可能在今武汉市附近。”

另外,有些文献指柏举之战战场在汉川北或安陆的有可能就是指柏泉山地区。如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历代战争年表》云:“今湖北麻城东北,一说湖北汉川北。”因古时东西湖、柏泉地区曾属安陆、汉川、汉阳管辖。而柏泉山在古汉水北岸。

6、疑似柏举大战遗物铜箭簇在柏举大战战场附近地区曾被大量发掘出来。楚軍在柏钜地区战败西逃至清发水(涢口附近) 途中遭“半济击”的证据----铜箭簇,在原东西湖辛安渡农场东风大队一小队50--60年代修建汉宜铁路和农田水利沟渠时被大量发掘出来。

东西湖疑为“柏举之战”古战场,柏泉、辛安渡周边曾发现古箭簇

据世居辛安渡的原区建设局退休干部袁小华先生介绍,在他小时曾看到被挖出来的大量铜箭簇被很多当地农民摆放在家门口玩弄,因不知究理,都被当作废铜卖给废旧物资收购部门。张昌顺曾在四年前随袁先生去东风大队一小队现场,袁先生指着铁路边的沟渠说,这一带过去是湖区,箭簇是从一米左右深的地下挖出来的。据分析,铜箭簇的大量使用应在春秋战国期间及之前,据史料记载, 秦时方开始使用铁兵器。这说明这些铜箭簇年代应在秦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及以前。

东西湖疑为“柏举之战”古战场,柏泉、辛安渡周边曾发现古箭簇

而柏举大战正是发生在公元前506年的春秋末期。大量铜箭簇出现在这一带,说明这里曾发生过一场大战。从目前史料和其它证据来看,除了柏举大战外并无其它古代以使用铜箭簇为主的大规模战争在此地区发生。按照出土地点看,正处在从柏钜地区向西至清发水附近的湖草地区。吴軍用箭“半济击”楚軍有可能发生此地。

东西湖疑为“柏举之战”古战场,柏泉、辛安渡周边曾发现古箭簇

我们相信如果有关部门组织对该地区进行试掘、走访老人、收集残留民间铜箭簇,是有可能再次发现铜箭簇的。如能再次发现,就能有力证明柏举大战发生地就是柏钜地区。这不仅能改正中国历史信息,也发掘了东西湖乃至武汉地区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