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旧时山川在眼前—梦回初中岁月

 xz惟一 2019-03-09

旧时山川在眼前—梦回初中岁

文/张文华

听到铃声持续不断响起,我伸手拿起放在桌上的手机。映入眼帘的号码,竟如此陌生……

被拉入初中微信群后,有一种鱼儿入水的感觉。可以想见,在群里悠闲游荡的同学看到又一个几十年不见的老同学入群,当是难以抑制的欣喜愉悦。

感到聚拢过来的同学对自己进行"围观",亢奋的情绪将我的感觉强行拉至到了岁月深处的那所学校、那个校门……老师、同学、黑板、楼道、操场、跑动的身影、清晰的容颜、讲课声、提问声、回答声、议论声、争辩声、愉悦的笑声、大喇叭里校长的说话声……眼前耳边,响彻一片……莫非是时光倒流,我已回到从前……

1往事重现

随着"读史明志"几个漂亮的大字在黑板上出现,那只白色的粉笔由黑板上移至讲台前,老师手中的粉笔俨然化作了指点"江山"的教鞭,李斯的哲学、李秀成的疑案,时空交错中斑斑件件,堆积呈现、纷扰沉淀……

第一排、走道旁、靠中间,一位"学生"笔直而坐,认真地听讲、记录,神情分外专注,对这堂课的珍惜之情流露在眉目和姿态之间。我们年轻的班主任以这种方式表达对曾经教过自己的老师的尊敬,也借机重新"享受"了一次当学生的舒适和"特权"……

在不断跑动的腿脚之间四处游走,并迅速地变换着方向和行进路线的足球,在和一只脚发生"接触"后,发生了严重的偏离,直接向大杂院里一户人家的窗户玻璃飞去。玻璃破碎的声音过后,窗户里愤怒不满的声音迅疾响起。那时正处于物资紧张时期,玻璃属于凭本按量供应的物品,打碎玻璃,这"祸"闯得可真不小啊。

后面的事情众说纷纭,版本不一。几十年后,经当事人仔细回想、复盘,大致经过如下:

报案人带着公安一进大院,同学们便四散奔逃。报案人眼尖,瞬间就完成了对"肇事者"的指认。被两个公安人员的自行车夹在中间的"肇事者"无路可逃,只得同意前往派出所,却又在途中去向不明。

极具戏剧性的是,前往派出所"救人"的同学随即被报案人认出,扣在那里接受"讯问"。施救者救人不成,反倒成了"人质",等待他人搭救。

有另外的同学试图从窗外看看事情发展的走向。回来后告诉其他同学的讯息是,被讯问的同学知道自己不"出卖"同学已经无法脱身,但也不愿成为"叛徒",正作为"人质"在接受"讯问",并且已眼中含泪。

事已至此,已经脱身的肇事者为搭救同学,只得"自投罗网",乖乖地前去自首。赔偿是少不了的,不可思议的是:这如同演戏一般的过程,后来会成为那时候同学间纯真友谊的"事实"见证。

这样的一件"小事",真的值得"大惊小怪"吗?还真值得!

几十年后,有个叫严歌苓的作家写了一本叫《芳华》的书,书里有个主角叫刘峰,一直作为标兵楷模的刘峰后来因为一次偶然的"触摸"事件,而让自己的命运走向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因为那次事件而发生的"叛卖"、"揭发"等后续行为则最终改变了那个团体中的很多人,让他们的青春印记里强行塞入了一些不那么"美好"的东西。

一件小事,所影响的是同学间的关系,并且不是一俩个人之间的,而是许多人之间的,最终影响的则是这个团体,或者说是这个组织的生态。而对组织生态的认可程度则会影响我们的心理感觉,是有强烈的归属意识,愿意接近这个团体的其他成员,还是宁愿选择格格不入的远离,甚至背弃……

2情意绵延

微信的出现,彻底颠覆了人们的沟通方式,不在同一地点的诸多个体居然可以进入一个"虚拟"的共同空间,在里面沟通、对话,天南地北地神聊海侃,并且可以辅之以表情、图片、视频、文章、截图、链接等以前见所未见的多种"先进武器",协同参与。

问题是,即便具备再便捷的沟通工具,你也无法让俩个怒目相向的仇人变成朋友,他们之间没有沟通的意愿啊!不拔剑出击已经不错了,还遑论什么见面交谈?正是以往桩桩件件的"小事"让同学们心意相连,才让同学会面有了必须具备的首要条件,就是同学之间"良好的感情基础"。

既然如此便捷的交流工具诱发了同学间的沟通意愿,微信群作为同学聚会前的"热身"方式也就变得理所当然,别无他选……

聚会的效果超出预期,筹备组的同学为聚会所付出的努力,无论是在聚会的当天,还是在同学的反馈以及后来的接触中所起到的"良好的积极作用"都在之后得到了逐步的显现。

聚会当天,筹备组挂在墙上的照片等各类具有沧桑历史感的物件充当了良好的"交流"媒介,让一个个散失在过往时光中的情境、故事和细节得以逼真呈现,让一种温润谐和的感觉在同学们的脸上洋溢、心中流转……

无可否认,同学们上学期间的接触深浅、关系远近和脾气性格都有着很大的差异,筹备组在策划活动的时候,明显对这些情况进行了充分的考虑,做到了用各种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调动同学们的"参与意愿"。至今,有些温馨的话语或动人的细节仍在眼前闪现,清晰氤氲。

美中不足的是,这聚会的人群中看不到那张红润的脸庞、壮实的身躯。只可叹,抑郁悄然潜入你的身心,让大好的年华色彩褪尽……

还记得那次上课的时候,我忘了带课本,坐在侧前排的你没有顾及老师、同学的目光,用意想不到的速度站起并迅捷转身,向我这里走来。转瞬间,你的课本已经放在我的桌上,且正好翻至老师所讲的那一页。

再抬头,你已坐回自己的位置,正和同桌的同学看着他的那一本书。

至今我都感到奇怪,我根本没有看到你回头,你是怎能知道和你隔了好几排的我没有带书,又是怎么注意到和我同位的同学那天缺席,又是如何知道我不好意思找前后排的同学借书,只能靠"听"来学习。

这件事,我一直没有问过你。既然已经过去了,又何必去问?只是事情不大,却让我对同学友谊的感觉和体会至纯至真、至坚至深……

3趣事奇谈

那天聚会的时候,筹备组的同学一再坚持,让你必须读一遍你初中时所写的那篇作文,同学们就知道这里面藏了什么玄机。

果然,读到后来,你自己也不禁笑了起来。文中的你,在一次和父母逛公园的时候,见到了正在对话的外国友人。你想要和她们对话,却又对自己的英语水平缺乏自信。你发誓一定要学好英语,为增进祖国和不同国家的人民之间的友谊做出自己的贡献。

那时的你,怎么也不会想到,多年之后的自己,几经辗转,会真的去到大洋彼岸,所从事的业务也真的涉及到"不同国家的人民"。你的那篇作文在冥冥之中,已经悄然和你的生活轨迹保持了最大限度的接近。想来也是,"言为心声",那时的你虽无意为自己设计要走的道路,但性格中不懈追求的因子早已悄然启动,并通过拓宽思维和拉伸技能的方式让你和目标离得更近……

有个同学分不清汉语拼音的二声和四声,另有同学教了他一上午,终于还是没有学会。数天之后,忽豁然明朗。正如一个人吃第十个馒头时,吃饱了。你不能说,前面吃的九个馒头都是没用的,正是那九个馒头的积累,才让第十个馒头发挥了作用。其实,日常得以积累的除了经验和技能,应当还有同学间美好的回忆和深厚的情谊

有同学好画画,无论是梁山好汉,还是三国人物,都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数年后,言道:自己那时找同学借印有水浒人物的扑克,对方提出条件,要求每天归还所借扑克之外,还要赠送一幅自己的画作。后来,父亲答应给他买一副水浒扑克,顿时欣喜万分,终于不用"受制于人"了,实在是"扬眉吐气"啊!

聚会中,有非常熟悉的同学提到当年的一些往事,发现自己竟然一无所知,很多同学对这种情况,也觉得颇有同感。毋容置疑,每个人从自己的视角望去,所知道了解的世界都是极其有限的。

"盲人摸象"、"信息不对称"、"认知盲区"等诸多词汇从不同专业进行思考,并试图对此种情况予以解释描述。其实,不同的人脾气秉性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喜好关注不同,即便是具有相同的技能和经历,看到完全相同的事物,感受和理解也会五花八门,迥然有异。了解一个人真的好难啊!可又何必了解呢,准确感知彼此之间的善意,并在一起呆着愉悦舒心,足矣!

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经过的事,终究会以各种方式融入生命的年轮,并深刻地影响到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言谈举止。几年同学,积累了太多的往事画面,浮动眼前,如细流涓涓流淌,醒目润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