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说教:儒释道“三教”之外的“第四教”(一)

 铁血老枪 2019-03-09

儒、释、道,谓之“三教”。“三教”延续并影响中国长达两千多年。其实,在主流“三教”之外,还有个“第四教”即“小说教”。“儒、释、道、小说教”的结构,才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真实反映。

……

纵观中国人的精神谱系,既有从儒释道“三教”中汲取精神营养的“精神史”,也有从“小说教”这个“第四教”中吸纳思想糟粕的“精神病史”。

中国人的灵魂里,真有一个“土匪”?!(上)

本文共2432字丨阅读全文需要2分钟

我曾经在一篇叫做《游民:士农工商“四民”之外的“第五民”》的文章中写道:

士农工商,谓之‘四民’。‘四民’及‘四民社会’延续并影响中国长达两千多年。其实,在主流社会的‘四民’之外,还有个‘第五民’即游民。‘士、农、工、商、游’的五民结构,才是中国社会的真实反映。

从这个角度讲,‘游民’支配着半个中国,‘第五民’书写着半部历史。不从游民的视角去窥视历史,便无从发现和认知另一个中国。

清代年画《士农工商》

从五民的社会结构切入历史,不仅仅是提供观察社会的别样视角,也会自然而然地得出与众不同的另类解读。

在历史中形成的“五民”社会结构,必然会映射和投影到精神领域。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除了影响深远的儒、释、道“三教”外,还有个“第四教”即“小说教”,对中国人特别是“第五民”灵魂的濡染,也绝对不容小觑。

如果说,“五民”的“社会结构”,是认知中国社会的隐密通道,那么,“四教”的“精神结构”,则是了解国人精神的信息密码。“五民”与“四教”,一个“社会结构”,一个“精神结构”,两相配套,交织一体,共同构成中国的社会面貌与精神面相。

参考《游民:士农工商“四民”之外的“第五民”》的题目结构,也遵循它的思路与语气,我写下这篇新文章的题目《小说教:儒释道“三教”之外的“第四教”》以及依葫芦画瓢的开篇:

儒、释、道,谓之“三教”。“三教”延续并影响中国长达两千多年。其实,在主流“三教”之外,还有个“第四教”即“小说教”。“儒、释、道、小说教”的结构,才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真实反映。

虽然是生吞活剥,倒也基本符合事实。

作为中国社会的两个隐秘结构,“五民”是“社会结构”,“四教”乃“精神结构”。

在“五民”的“社会结构”中,前四民的士、农、工、商,壁垒分明,“第五民”的游民则无法融入主流社会,而不得不游走于自己的江湖;在“四教”的“精神结构”中,前三教的儒、释、道,特别是儒教,一直处于正统地位。而“第四教”的小说教,则不受待见,有时还倍受打压,但是,它却成功地渗透到社会,跻身于中国人的灵魂中,与儒释道杂糅相间,共同支配、左右甚至控制着中国人的精神。

闻一多先生在分析中国人的思想意识时,就曾说过:“在大部分中国人的灵魂里,斗争着一个儒家,一个道家,一个土匪。”

这个钻进了中国人的灵魂里,占据着中国人灵魂一隅的“土匪”,很大程度上,就源于“小说教”。它像一枚“精神地雷”,嵌入人们的灵魂中,对社会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杀伤力和破坏力。

而所谓的“小说教”,以及“小说教”之于中国,清代学者钱大昕在其《正俗》中,持有这样鲜明的观点和态度: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也,而士大夫、农工商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儒、释、道犹劝人以善,小说专导人以恶。奸邪淫盗之事,儒释道书所不忍斥言者,彼必尽相穷形,津津乐道,以杀人为好汉,以渔色为风流,丧心病狂,无所忌惮。子弟之逸居无教者多矣,又有此等书以诱之,曷怪乎其近于禽兽乎! 世人习而不察,辄怪刑狱之日繁,盗贼之日炽,岂知小说之于人心风俗者,已非一朝一夕之故也。”

钱大昕认为,小说之为教,自明代始。且“小说教”有毒,它导人以恶,破坏社会风气,有悖于中国的主流思想。更为严重的是,它的毒性为士农工商,男女老幼,识不识字的各阶层广泛接受,影响力甚至超过儒释道三教。

儒教、释教、道教的三教合一

这样的“第四教”,不是引领人们的灵魂飞升,而是把人教化成禽兽。以致于盗贼日炽,刑狱日繁,败坏了人心和风俗,罪莫大焉。这“第四教”,哪里是教人向善,简直是诲淫诲盗了。

对“小说教”持有这样“偏见”的硕学大儒,大有人在。清末的梁启超也算一个。他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中,历数小说(教)的种种罪恶,厉声地控诉道:

吾中国人状元宰相之思想何自来乎?小说也;吾中国人佳人才子之思想何自来乎?小说也;吾中国人江湖盗贼之思想何自来乎?小说也;吾中国人妖巫医鬼之思想何自来乎?小说也。

若是者,岂尝有人焉,提其耳而诲之,传诸钵而授之也?而下自屠爨贩卒妪娃童稚,上至大人先生高才硕学,见此诸思想必居一于是。莫或使之,若或使之。盖百数十种小说之力直接间接以毒人,如此其芸也。

都是小说惹的祸!“小说教”所负载的诸如“状元宰相”“佳人才子”“江湖盗贼”“妖巫医鬼”之类的思想,乌七八糟,原是毒害灵魂的东西。屠爨贩卒,妪娃童稚,自然无法抵挡;就连那些大人先生,高才硕学,也纷纷做了它思想的俘虏。“第四教”真是法力无边,佛来斩佛,魔来斩魔,大小通吃,一个都不能幸免。

硕学大儒如此,民间社会也对“小说教”充满着警惕,有“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之说。少壮之时,血气方刚,戒之在斗,而《水浒》中“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快意恩仇,容易让人血脉贲张,以致不该出手的时候,也出手了,误导多少涉世未深,想做个“好汉”的少年郎乃至青壮年。风风火火闯九州,奔向心中的江湖,让他们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酿成无数的人生大祸与社会惨剧。

《三国》之于老者,不读或是最好的选择。《三国》的开篇,即是“浪花淘尽英雄”的无奈和“是非成败转头空”的虚无。其间又纠缠着机巧和权谋,利益及得失,多少人能够做到“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若不能够淡定,又不懂得放下,书中的人世沧桑与书外的人生感慨,会让一位血气既衰的老者,意气难平,无法自抑,后果也是致命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