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国魏隶书《王基断碑》,千军万马,旌旗飞扬

 龙泉之水775 2019-03-09

《王基碑》,即《王基残碑》,全称《东武侯王基碑》。三国魏隶书碑刻。景元二年立于洛阳。清乾隆初年,洛阳城北十五里十五里处农民安家村筑寨掘得,后移存城中古阁,后又嵌明德中学壁间。《金石萃编》载:石高四尺五寸,宽四尺,文共十九行,每行存字二十一至二十二不等。隶法亦佳。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杜梦麟刻跋于末行后。碑石现藏洛阳博物馆。

碑石仅存下半。初出土时,仅刻其半,碑之上段尚未刻凿,朱书灿然。惜因未加保护,书丹之字很快磨灭。这块碑因此成了一块很特殊的碑。同时,它虽然是一块残缺不全的碑,但却成为汉魏时碑刻系先书丹后镌字的有力的实证。

碑主王基,字伯舆,东莱(魏治掖,今山东掖县)曲城(故城在今掖县东北)人。历文帝、明帝、齐王、高贵乡公、元帝五代,文武兼备,勋着魏室。官至东武侯,魏元帝景元二年卒,追赠司空,谥“景侯”。《三国志·魏志》有传,业绩、官职与碑文多合。

此本流传稀少,国内仅中国历史博物馆藏赵世骏初拓本。此为清代乾隆元年(1736)凌士谦、嘉庆七年(1803)桂馥题跋本。

三国时期禁立碑石,存世量极少,自然拓本更少。《王基残碑》拓片其波磔翻挑和扁长字形构成了曹魏隶书的时代特征,同时期的《上尊号碑》、《受禅表碑》多已残破漫漶,故《王基残碑》是可卓然鹤立于三国时期的碑刻遗存了。

《王基碑》的书法与魏之《受禅表》、《上尊号》以及《曹真残碑》近似,结法严整,用笔斩截,风神雄健清隽。其运用所谓“折刀头”的笔法更为强烈,不少字的形貌已直如楷书,故评家亦指其“上托隶源,下开魏齐风范。

《王基碑》赏析

《王基残碑》其他拓本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