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荐读】裨补明时望重才

 小小股脉通123 2019-03-09

晚唐诗人罗隐写了一首七律《春日叶秀才曲江》:“江花江草暖相隈,也向江边把酒杯。春色恼人遮不得,别愁如疟避还来。安排贱迹无良策,裨补明时望重才。一曲吴歌齐拍手,十年尘眼未曾开。”诗的大意是:江边的花花草草暖暖地生长在岸上,送别的人在江边举起手里的酒杯。这令人烦恼的春色是没有办法遮挡起来的,离别的滋味像病痛一样无法回避和解脱,上天安排的坎坷人生自己也没有什么办法,只期待时来运转圣明的君主重视人才,自己有机会报效国家。一曲婉约的吴歌引来阵阵鼓掌喝彩,可惜许多年来世人的眼睛都还没有睁开呀。

首联是点题,写春暖花开之时,作者在曲江送别友人叶秀才,举杯把盏,不胜感慨。明写万紫千红的春天景色,暗衬黯然销魂的离别之情。颔联采用对比的手法写送别之情,江边的美景与心中的愁绪形成鲜明对比。“恼人”在当时的口语中,就是撩人、惹人、逗人的意思。“春色恼人遮不得”则含蓄而曲折地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惆怅情绪。诗人罗隐文采卓异,然屡试不中,一生穷愁潦倒。眼前的春色再撩人,却怎么也遮不住诗人失遇穷途之悲凉啊。一个“遮”字,惟妙惟肖地传达出诗人欲盖弥彰的尴尬心态。美好的春色,怎么也引发不了内心的欣喜,这春色是别人的,而自己什么也没有。“遮不得”毫无遮拦地抖露出诗人内心的伤痕。再深究一层而言,这“春色”在古代的干谒诗、宫廷诗中,往往寓指贤人的知遇、君王的恩宠,这为颔联“裨补明时望重才”埋下了伏笔。“别愁如疟避还来”则写出愁绪深重,离别之愁与不遇之忧交织重复,萦绕心头,驱之不散,挥之不去。

颔联则笔锋一转,把眼前的忧虑转化为未来的期盼,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期待重视人才的圣君出现。裨补∶弥补缺点和不足的意思,语出三国诸葛亮的《出师表》:“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闕漏,有所广益。”“裨补明时望重才”含有再圣明的君主也需要人才予以“裨补闕漏”的意思。尾联则与首联遥相呼应,写春来江畔,游人如织,莺歌燕舞,欢声鼎沸,却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寂寥与忧愤,不由得发出“十年尘眼未曾开”的愤世嫉俗之言,流露出“举杯浇愁愁更愁”的无奈之态。

作者罗隐是晚唐著名的才子诗人,“龆年凤慧,稚龄能文”,因其恃才傲物,所为诗文每多讥讽,触怒权贵,以致十试不第。“困居长安,寒饿相接”。其间,又遭丧妻之痛,遂漫游江淮,仕途坎坷,颇不得志。晚年东归钱塘进谒吴越王钱镠,惧不见纳,乃呈诗稿一卷,因“一个祢衡容不得,思量黄祖谩英雄”的诗句而得到钱镠赏识,遂待之为上宾,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罗隐病逝前,钱镠亲临抚慰,并题诗于壁云:“黄河信有澄清日,后世应难继此才。”可以说是对罗隐一生才华的最高评价。

《春日叶秀才曲江》一诗是罗隐一生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报效国家的士大夫情怀与屡试不第的悲惨现实形成强烈的冲突,权贵的白眼、尘世的冷落构成他一生的命运,即便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也难以摆脱内心的苦闷,“春色撩人”也难以遮掩深深的忧愁。此诗不是写一般的离愁别恨,而是借送别友人表达诗人满腹才华而不为世所用的幽愤。

“裨补明时望重才”是全诗的诗眼,既是“春色恼人遮不得”的根由,又是“十年尘眼未曾开”的期盼,揭示了匡正时弊、补救政误需要重用人才的深刻道理。古往今来,历史上的明君圣主,身边大多有敢于直言的忠贞之士,秉忠进谏,及时指出并匡正君王治国理政的失误。汉高祖刘邦身边有张良,唐太宗身边有魏征。秦末汉初,时代风云变幻,张良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不世之功。他设计击败秦军,劝谏刘邦撤出秦宫,争取黥布、彭越,笼络韩信,进而灭楚。刘邦称帝后,他四两拨千斤,建议封赏与刘邦有宿怨的雍齿,从而彻底安定了人心,将祸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刘邦曾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可以说是对张良盖世之才、劝谏之功的充分肯定。唐太宗之所以能开创“贞观之治”的大业,离不开“一代名相”魏征的辅佐。魏征最大的特点是直言进谏,纠正唐太宗的失误。凡是他认为正确的意见,必定当面直谏,坚持到底,决不背后议论。

有一次,唐太宗朝令夕改,欲将征兵年龄从18岁降低至16岁,魏征坚决反对,直言唐太宗“涸泽而渔,焚林而猎,是杀鸡取卵的做法”,并指出唐太宗三次失信于民的问题,使唐太宗欣然采纳了他的意见。他还多次犯颜直谏唐太宗追求个人享乐的问题,促使唐太宗成为“开国皇帝”中少有的节俭典范。魏征病逝后,唐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裨补明时望重才”也蕴含着重视人才要有识才之智、容才之量、用才之方的道理。因为大凡英明的人主,往往自视甚高,容易刚愎自用,若没有识才之智、容才之量、用才之方,往往很难做到真正重视人才。齐桓公之所以能成为“五霸之首”,关键在于识才有智、容才有量、用才有方。他不计前嫌,任用差点要了自己命的管仲为相。司马迁在《史记》中对管仲的作用作了极高评价:“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他还不拘一格任用管仲举荐的“五杰”:王子城父、宾胥无、隰朋、宁戚与东郭牙。“五杰”各司其职,充分施展抱负、发挥才干,终使齐国出现了君明臣贤、国强民富的兴盛局面。

东郭牙实际上就是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的鲍叔牙,他能“识君臣之有善(与不善)者”,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性情耿直,敢于犯颜直谏,对桓公之治多有匡正。桓公在霸业有成后常露骄矜之色,觉得自己可比尧舜。一次,他对鲍叔牙说,想派人铸大钟,用以铭记自己的功德。鲍叔牙不赞同,他备言桓公之过,令桓公惭愧不已,说:“如果不是您及时批评,我迟早要犯大错误。”孔子与弟子讨论人臣之最贤者时说:“齐有鲍叔,郑有子皮。”鲍叔牙“知贤,智也;推贤,仁也;引贤,义也。有此三者,又何加焉。”可见孔子对鲍叔牙评价之高。

在用人上齐桓公也是高招迭出,他因求贤若渴而“庭燎招士”,他曾礼贤下士三番五次拜访小臣稷,他还采用“三选法”录用官吏,广纳天下英才。在雄才大略、志存高远的齐桓公看来,只要能实现霸业,只要是霸业需要的人才,什么个人恩怨,什么齐国人、外国人,什么血缘远近,似乎都应该统统弃置不顾。正如《管子》中所说的:“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不能知人,害霸也;知而不能任,害霸也;任而不能信,害霸也;既信而又使小人参之,害霸也”。在这些话中,人才问题成了压倒一切的决定性问题,成了霸业的核心和关键。正是因为齐桓公采取不拘一格、选贤任能、知人善任、用其所长的用人之道,才开创了功名赫赫的首霸伟业。

责编:韩婕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版权事宜未及落实,如转载内容或图片涉及版权等问题,欢迎作者持有效版权凭证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稿酬事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