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徽教师招聘考试美术作品鉴赏实例

 师出网校蒋老师 2019-03-09

一、中国作品

(一)原始社会

1.人面鱼纹彩陶盆

人面鱼纹彩陶盆是一件内壁绘有人面鱼形纹样的彩陶盆,1955年出土于陕西西安半坡村新石器文化遗址。距今六千多年,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先民所制。

人面鱼纹是半坡型彩陶最具有代表的纹样。通过人面鱼纹可以发现距今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先民们已经有了对人和动物等较复杂形体的基本表达方式,已经能够准确把握人面椭圆形与五官位置、特征的表现,但又不以写实的方法表现,而是一个圆形的近于图案的纹样,头发挽成高髻或饰以羽毛、草穗之类的饰物。前额上涂以不同色彩,髻左右各插着对称的羽毛或者其他东西做成的缨穗式鱼形饰物,口角涂色,嘴多呈张开状,眼睛或瞪大或闭拢,嘴上两边也对称装饰着谷物、草穗、毛羽制成的类似胡子或鱼形的饰物。整个纹样抓住了头面纹饰、表情这两个关键之处。不求形体逼真而用圆形、三角形、曲线等几何形把握人面的形态特征,用线描和平涂的手法构成。图形本身的对比形成较强的装饰意味。整个纹样充分表述了人在自然生活中祈祷丰收和欢庆春的到来时的表情特征,表现出先民们对社会生活和战胜自然的信心。

2.C形玉雕龙

C形玉雕龙,1971年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遗址出土,属红山文化玉器的杰出代表。玉龙为墨绿色软玉制成,龙身光泽、蜷曲如钩、龙首作猪嘴形、长吻修目、头颈鬣飘摇。它是目前发现的体形最大、制作最精、形态最为逼真、年代也最为久远的碧玉龙形象。

(二)夏商周

1.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出土于湖南宁乡。方尊口沿外移,颈部高耸,四边各装饰有蕉叶纹、兽面纹及夔纹,尊肩四隅以高浮雕形式铸出四个羊首,极大地丰富了器表的层次以及造型的空间,方尊集线雕、浮雕、圆雕于一器,把器皿和动物巧妙结合起来,整体庄重华丽,工艺高超精湛。

2.莲鹤方壶

莲鹤方壶是出土于河南新郑的春秋时期的青铜器,盖顶莲瓣丛中站立一只展翅欲飞的仙鹤,造型舒展灵动,壶身附有浮雕的龙虎,气势升腾,结构不凡,突破了商周以来青铜器庄重肃穆的风格,充满了清新与活力,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艺术风格。

3.《人物龙凤图》

《人物龙凤图》是1949年由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的文物,是我国现今发现最早的一幅帛画。画风以墨线勾描,线条有力,顿挫曲折,富于节奏的起伏变化。用黑白组合,使画面具有一定的装饰趣味。在人物的唇和衣袖上,还可以看出施点过朱色的痕迹。关于画中所绘龙的形象,初发现时由于左侧龙足处破损,只见右侧足,一度被认为是夔,该作品也曾定名为《夔凤人物图》。夔是古代传说中恶的象征物,故而将这幅画的含义释为善恶之争,恭立的妇女则是祈祷善灵的胜利。在妇人之上绘的龙凤,寓示着死者随龙凤所引升天时情形。腾空而起的龙、凤均有一种向上的动势,而下方的侧立人物则反映出一种跟随的特征,可以肯定这是一幅为死者祈求上天保佑的具有丰富含义的绘画作品。这幅帛画从用笔用线的描述、人物特征的描绘到图的构成无不反映出我国古代绘画对形、神独特的气质和丰富内涵的表现。

(三)秦汉

1.杂技俑盘

秦汉陶塑艺术的主要成就表现在陶俑上,陶俑大致分为三种:奴婢、伎乐俑,动物俑。而《杂技俑盘》就是伎乐俑的典型代表,具有以下的特点:

1)作品共塑造21人,其中表演者7人,乐器伴奏者7人(原为8人,残失1人),观赏者7人。

2)分组排列,身份有所体现。在粗轮廓的飞扬流动中,体现出一种力量、运动的气势和欢乐热闹的气氛。

3)造型古拙、夸张,神态鲜明生动,俑人有动有静,再加上用朱、黄、粉、紫、赭等色彩绘,更增加了艺术形象的生动性。

2.长信宫灯

长信宫灯是汉代鎏金铜灯的杰作,出土于河北满城县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宫灯上刻有“长信” 铭文,故名“长信宫灯”。宫灯灯体为一通体鎏金,构造精美,各个组成部分均可拆卸。捧灯之宫女作跪地侍奉状,神态恬静优雅。人像中空,可以容纳烟垢,灯罩可以活动以调节亮度与方向。宫女一手执灯,另一手袖似在挡风,实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长信宫灯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是汉代青铜雕塑工艺的典范。

3.霍去病墓石雕

霍去病是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名将,因有战功,被封为骠骑大将军,死后陪葬武帝茂陵旁,有大型石雕散置墓旁,以作纪念。《霍去病墓石雕》多是根据原石自然形态,运用圆雕、浮雕、线刻等手法,雕刻而成。浑厚深沉,粗放豪迈,简练传神。代表作品有“马踏匈奴”“伏虎”“跃马”等。石雕散置于封土之上,远望如山石,近看神态十足,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一批石雕艺术精品。

4.马王堆T字形帛画

马王堆T字形帛画属西汉时期。帛画长205厘米,上宽92厘米,下宽47.7厘米。画面结构分为上、中、下三段,下段展现的是死后阴域,画面描绘的神灵均为与死相关的阴神,并且都具有死而复生的功能;中段展现的是自然天空,描写了墓主之魂乘龙升天的景象;上段为墓主最终所要到达的天堂胜境。该帛画是西汉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绘画作品,画面构图饱满,布局繁复井然,线条刚劲匀称,设色沉着雅致。

5.说唱俑

《说唱俑》是东汉陶俑,塑造的是东汉时期的一个表演艺人。他身材矮胖,头上戴帽,张口嘻笑,上身坦露,大腹如鼓,下身着大口长裤,赤足,坐于圆榻之上,左臂抱一小鼓,右手握一鼓槌,左足翘举。作者不是简单模仿生活中的说唱艺人,而是着意刻画他的神气,使之惟妙惟肖,活灵活现。从那手舞足蹈,有声有色的表演中,流露出健康的调戏娱人的神情,毫无油滑之气。整个塑像,动作夸张,神态诙谐,极富吸引力。令人如身临其境,仿佛听到他的说唱和爽朗的笑声,似乎看到他的周围,有一大批入迷的娱人正在全神贯注地凝视、倾听,并随着有趣的段落和引人入胜的鼓词而在哄笑。

6.《荆轲刺秦王》画像石

《荆轲刺秦王》是山东嘉祥县武氏祠东汉画像石,表现荆轲刺秦王紧张而富有戏剧化的瞬间,人物动作夸张,把荆轲的勇猛无畏和秦王的惊恐表现得淋漓尽致。画面分为三层:第一层为管仲射小白的故事;第三层为神话题材伏羲女娲的故事;中间第二层是主要部分:该画表现的是荆轲刺秦王的一瞬间,露出的刀锋表现荆轲的强大力量,人物运动感强烈。运用对比手法,用惊恐的秦王衬托出荆轲的临危不惧的神态。画面有明显的褒贬之意,歌颂了荆轲的“勇”和“义”以及“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

(四)魏晋南北朝

1.《鹿王本生图》

《鹿王本生图》为北魏所开凿的敦煌莫高窟第257窟中的壁画,描绘释迦牟尼前生为九色鹿,曾救溺水人,其后在国王悬赏捉拿九色鹿时,溺水人因贪心赏钱,告发九色鹿的行踪,而最终得到报应的故事。这幅画用一长条横幅展开了连续的情节,将鹿王救起溺水人、王妃梦鹿、国王悬赏直至国王放弃追捕、王妃气死等一系列故事情节生动地描绘出来,事件高峰放在构图的中心,构思巧妙。但这种构图尚未形成固定格式,属早期的连环画式构图。

2.《洛神赋图》

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依据曹植的《洛神赋》,绘制出流传千古的名画《洛神赋图》,其中最感人的一段描绘是曹植与洛神相逢,但是洛神却无奈离去的情景。该作品有以下的特点:

1)魏晋时期士大夫画家辈出,绘画题材范围扩大。

2)根据诗人曹植的《洛神赋》塑造形象、安排情节,画出一幅哀怨缠绵的连续图画。

3)人物神情刻画生动,主题内容突出,手法写实。线条简练飘逸,色彩典雅鲜丽,整个画面环境富于装饰性。

4)用墨上注重浓淡干湿的变化,产生层次变化和远近空间感。

3.《女史箴图》

《女史箴图》为东晋人物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品,是顾恺之根据西晋张华文学作品《女史箴》而作。画中人物以线造型,线条优美流畅,富有节奏感。全画共九段,选取当时贵族妇女生活片段进行描绘,意在向宫中妇女讲解和规劝封建道德规范。《女史箴图》描绘宫中女子正对镜梳妆,其神情娇柔矜持,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时代特征,是贵族女子的典型做派,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画面右上方有“人咸知修其容,莫知饰其性”的告诫之语,意在劝诫宫中女史做到内外兼修。

(五)隋唐

1.展子虔的《游春图》

隋代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卷。画中以青绿勾填法描写山川、人物,尚无皴法,树木直接用粉点染,体现出朴拙而真切的描绘自然的能力,展示出山水画已经由六朝以来的萌芽状态趋向成熟。画面取俯瞰式构图,重叠的山岗,平远的河水,确实取得了“远近山川,咫尺千里”的效果。 游乐于山川中的人物以及画面所呈现出来的春天的气息,显然是在追求“画外有情”的艺术境界。从画面所呈现出来的风格特点等方面可以明确看出这一时期山水画的成就与面貌,给后世以深远的影响,开创了青绿山水的端倪。

2.阎立本的《步辇图》

《步辇图》为唐代画家阎立本所画,娟本设色,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

1)唐代中央政权与边远民族的友好交往促进了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

2)作品描绘的是贞观十五年唐太宗下嫁文成公主与吐蕃王松赞干布联姻事件。

3)构图均衡,人物主次分明,形象生动,线条匀细挺拔,富有弹性,设色浓重并适度渲染,效果单纯而明朗。

4)作品具有历史价值,是现存有关西藏最早的一幅历史画。

3.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

《天王送子图》又名《释迦降生图》描绘的是佛祖释迦牟尼降生为悉达王子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朝拜大自在天神庙时,诸神向他礼拜的故事。此图写异域故事,而画中的人、鬼、神、兽等却完全加以中国化、道教化,这是由当时佛教与中国本土变化至唐日趋融合之势所致。

此图以释迦降生为中心,天地诸界情状历历在目、技艺高超、想象奇特、令人神驰目眩。画卷中人物神情动作、鬼怪、神龙、狮象等都描绘得极富神韵,略具夸张意味的造型更显出作者“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艺术追求和艺术趣味。此图技法首重线条和用笔,笔势夭矫,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故线条流转随心,轻重顿挫合于节奏,以动势表现生气,具有“疏体”画的特性,是典型的“吴家样”。

《天王送子图》构思独到,气势磅礴,功力深厚,物象纷繁,给以后的宗教题材绘画尤其是佛道壁画带来深刻的影响。吴道子壁画原作已不可见,现存纸本是后人的摹本,形神俱佳。

4.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

盛唐人物画家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以盛唐宫廷贵族妇女生活为创作题材,描绘的是杨贵妃姐妹三月三日游春的场景。该作品不依靠背景,仅以一组人物的配置、马的跑动和色彩运用衬托出春天的气息。通过人物的主从关系,构图的前疏后紧,突出了主人公的地位。线条简劲而流动,赋色艳丽鲜明,人物体态丰满华贵。画卷使人自然地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具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唐代是人物画走向成熟的时期,“绮罗人物”这一新的画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5.张萱的《捣练图》

张萱的《捣练图》是盛唐的一幅重要风俗画,表现宫中妇女加工绢丝的生活场面。全图12个人物,分为三组:开始是捣丝,中间是缝合,最后是把绢拉直、熨平。画中人物有坐有站、有高有低,动作联系自然合理,富有一种节奏感。人物全神贯注,仿佛唯有捣丝之声可闻。若干细节描写也十分精微生动,生活气息甚浓。妇女形象均为丰颊硕体,服饰艳丽。线条匀细,转折不大,富有弹性。设色柔丽,以重彩渲染,给人以活泼明快的感觉,体现了盛唐以后仕女人物画的典型风格。

6.周昉的《簪花仕女图》

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唯一认定的唐代仕女画传世孤本。除了唯一性之外,其作品的艺术价值也很高,是典型的唐代仕女画标本型作品,能代表唐代现实主义风格的绘画作品。

1)此画展现了唐代宫廷嫔妃骄奢闲适生活的一个侧面,全图分为“戏犬” “慢步”“看花”“采花”,四个情节。

2)整个构图远近高低,错落有致。

3)人物形象丰腴肥硕,神态安闲。

4)勾线细劲流畅,风姿毕现。设色富丽华美,表现出肌肤的细腻和服饰的轻薄。以写实手法描绘出雍容的情致。

7.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图》

唐初山水画家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图》,其表现的是唐明皇于安史之乱时,逃离长安入蜀避难,行于蜀道的情节。在崇山峻岭中,一队骑旅自右侧山间穿出,向远山栈道行进。画幅右下角着红衣、乘黑马正待过桥的是唐明皇。明皇的马见小桥而徘徊不前,这一细节的描写,对突出画面中心人物、唤起观众联想人物的复杂情绪有着重大的作用。远处有正在翻越山岭的队伍和中部正在歇息的骑从,他们不同的情态表现了旅途跋涉的疲困和艰巨。嫔妃则着胡装戴帷帽,展示了当时的习俗。画中人骑虽小,但已摆脱了仅作为山水的点缀之物,而突出了情节性的故事内容。画为青绿设色,山势突兀险峻,白云萦绕其间,山石有勾勒无皴法,画面明丽典雅,具有初唐青绿山水的特色。

8.韩滉的《五牛图》

韩滉是唐代著名画家,做过右丞相,工书善画,尤其擅长画人物和农村风俗景物。《五牛图》描绘了五头不同形态的牛,从不同角度表现了牛的生活形态和习性,结构准确,造型生动,形象真切,尤其是牛的强健、有力、沉稳而又行动迟缓的形体特征和习性方面,十分传神。画面的布局统一而又有变化,在处理形体的透视关系等方面,也表现了很高的技巧。它那淳朴自然、稳健有力的画风也使这幅带有农村风情的兽畜动物画显得更具有艺术魅力。

(六)五代

1.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

顾闳中是五代南唐画家,存世作品有《韩熙载夜宴图》。该作品是中国画史上的名作,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五代南唐政权的摇摇欲坠造成许多人对前途悲观失望,故而疏狂自放以蒙蔽朝廷耳目。

2)通过听琴、观舞、休憩、赏乐、调笑五个场面,描绘了政治上失意的官僚韩熙载尽情声色、颓唐放纵的夜宴生活。

3)作品构思严谨,人物性格刻画生动而有深度。衣纹组织严谨而又简练。设色以浓重色调为主,配以淡彩,间隔用大块的黑白,起着统一画面的作用。

4)该作品是研究音乐史、舞蹈史、工艺史的宝贵资料。

2.董源的《潇湘图》

《潇湘图》是五代南唐画家董源的代表作,以横幅形式描绘江南山丘、沙岸、江河纵横的秀美景色,表现了南方的山势平缓、烟雨朦胧、淡然天成的艺术境界。山头丛林杂树以水墨点染,平沙坡岸间以披麻皴擦描绘而成,开卷处有二宫装女子并立,滩头列有五人击鼓奏乐,江面舟中有朱衣贵族端坐,后段近岸处有十人拉网捕鱼,山水皆以花青运墨点染,平淡幽深,生动地表现出江南气候湿润、烟雨迷蒙的特色。人物则以细笔重彩涂写,神采历历俱足,是董源的传世名作。

3.巨然的《万壑松风图》

巨然是五代、宋初画家,江宁(今江苏南京)人,开元寺僧人。工画山水,师法董源水墨一派而有所发展,所作“淡墨轻岚”,擅长表现江南烟岚气象和山川高旷之景。

《万壑松风图》是巨然的代表作,此图绘江南烟岚松涛,矾头重叠;深谷里清泉奔涌,溪畔浓荫森森;沿着曲的山脊,是一片片浓密的松林,“丰”字形的松树随风摇曳,似乎能使观者感受到阵阵湿润的凉风扑面而来;沟壑里聚起团团云雾,缓缓地向上升腾;山瀑下置一水磨磨坊,溪上架一木桥,在这世外桃源里留下人间烟火。作者的构图与其他山水画稍有不同,虽取全景,但不突出主峰,通过环绕着的松林将峰顶连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近、中、远三个空间层次表现得自然得体。全图的笔墨沉厚浑朴而不失腴润秀雅,天趣盎然。坡石用淡墨作长披麻皴,再以焦墨、破笔点苔,有沉郁清壮之韵。画中屋宇,以界画而成,表现了画家丰富的绘画技巧。从此画的艺术风格看,是画家的晚期作品。

(七)宋元

1.李成的《晴峦萧寺图》

五代及北宋画家李成的《晴峦萧寺图》以直幅形式画冬日山谷景色,上半部两座高峰重叠,左右山峰低小淡远,当中一座楼阁突出,萧寺下及寺右边三四座小山冈,皆有树生其上,画的最下处是从山中流出的泉水而形成的溪水,一木桥架其上,山脚下有亭馆数间,人群来往。画作用笔坚实有力,画山亭馆及楼塔之类,皆仰画飞檐,勾勒而形极层迭,皴擦甚少而骨干自坚。画家以尖利笔致寒林枯木,景色清幽静谧。

2.范宽的《溪山行旅图》

《溪山行旅图》是北宋前期著名山水画家范宽最重要的代表作。一座巍峨的山峰几乎占满了大半个画面,给人以“高山仰止”之感;山顶杂树丛生,一线飞瀑从山腰间直泄而下;山脚下巨石纵横,林木葱茏,山路上有行脚商人赶着驮货的驴群缓缓前进,它既给幽静的山林增添了生气,又起着点题的作用。从整个画面看,笔墨浓重粗壮,通幅无一败笔,于沉雄之中见精微。该画山石树木全用短条子皴和点簇、戗笔之法画成,也称“雨点皴”。此画被徐悲鸿称为中国的重要国宝,是他最钦佩的作品之一。

3.郭熙的《早春图》

郭熙是北宋中期重要的山水画家和绘画理论家。他的山水画师法李成,又兼采董源、范宽之长,故能自成一格。《早春图》描绘早春时节清晨的山景,薄雾笼罩山腰,树枝尚未放青,但已吐出新芽,山涧溪水已经解冻,泉水潺潺,形成一潭清浅春水。画中虽无桃红柳绿的景色,但大自然处处萌发着生机,传达出春回大地的信息。这种从描写的自然景物中自然流露出的季节特色,与郭熙强调的画山水要表现不同季节的特征观点是完全一致的。

4.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的作者是北宋画家王希孟,画此图时年仅18岁。此画全卷长近12米,用整幅绢画成。 在这一作品中,王希孟充分运用了中国山水画“咫尺千里”的表现手法,散点透视,以精微的笔法,浓烈的色彩,宏大的气势,描绘了祖国山河的辽阔和壮美,抒发了画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此画虽然采用传统的青绿山水画法,但它没有像大多数青绿山水画那样,把重点放在殿堂楼阁、仙山海市、逸民隐士等描写上,而是着重画出千里江山的壮阔。值得注意的是它在表现阳光的感觉上所采用的巧妙手法,也即一方面通过色调的浓淡虚实,来表现山水的明灭隐现、景物的高低远近,产生一种阳光扑面的感觉;另一方面又通过河水的波光闪烁体现出阳光的强烈,而这种强烈的光感,更增加了河山的壮美。这是中国古代山水画中少见的巨制。

5.赵佶《芙蓉锦鸡图》

全图设色艳丽,绘芙蓉及菊花,芙蓉枝头微微下垂,枝上立一五彩锦鸡,扭首顾望花丛上的双蝶,比较生动地描写了锦鸡的动态。这种表现形式,在宋代花鸟画中很是流行。五彩锦鸡、芙蓉、蝴蝶虽然均为华丽的题材,但如此构图便不同于一般装饰,而充满了活趣。加以双勾笔力挺拔,色调秀雅,线条工细沉着,渲染填色薄艳娇嫩,细致入微。锦鸡、花鸟、飞蝶,皆精工而不板滞,实达到了工笔画中难以企及的形神兼备、富有逸韵的境界。画上有赵佶痩金书题诗一首,并有落款。

6.崔白的《双喜图》

《双喜图》为北宋画家崔白的代表作。此画中,在萧杀秋风中飞鸣的山雀和被惊扰的野兔之间具有明显的呼应关系。在表现技法方面,《双喜图》灵活地运用工谨与粗放的笔趣,描绘山鹊属工笔双钩填彩法,画野兔基本上与双钩填彩有关,但表现毛皮时用细腻的线条描绘处理,隐去轮廓边线,达到更写实的形貌,对枯木、衰草和山坡则用半工半写或完全写意的用笔,表现他在用笔上的疏放和灵活性。崔白花鸟画创作中兼工带写的独特技法,打破了黄家画派对北宋宫廷花鸟画的垄断局面。

7.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作品。该作品在内容、技法等方面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清明上河图》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期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2)在技法上大手笔与精细的手笔相结合,善于选择那些既具有形象性和富于诗情画意,又具本质特征的事物、场面及情节加以表现。

3)构图采用散点透视,布局有序,内容丰富,主题突出。采用线描淡彩画法,并紧密结合对象的质感特征。

4)体现了中国古代风俗画的最高成就,对研究宋代的城市生活已以及民俗、服饰、建筑、工商、交通等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8.马远的《寒江独钓图》

马远是南宋四大家之一,擅画山水、人物,并以画水闻名,《寒江独钓图》就是其代表作之一。这幅画取自柳宗元的诗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画面清冷静寂的湖面上,停一小舟,一位蓑笠翁正独自垂钓。对岸山势险峻,天空阴沉,将雪山反衬得更为鲜明。近处挺劲的青松被积雪覆盖,迎风傲立,枯树低枝,颇具生机。在艺术表现上,这幅画取平远布局,构图有宋人笔意。画面上的色调单纯,点以赭石、花青,与墨色相间。一派寒气,使作品凝重而又生气,充满了静寂、萧寒的气氛。

9.李迪的《枫鹰雉鸡图》

《枫鹰雉鸡图》又称《鹰雉图》或《鹰窥雉图》,是传世宋画中罕见的巨幅,由南宋宫廷画家李迪创作。 该作品具有以下特点:

1)画面采用对角线构图,主体禽鸟雄鹰置于左上角枯枝巅,俯首下视,紧盯着右下角的锦雉。雉鸡张口鸣叫,正向草丛中窜逃。斜线的呼应关系和雉鸡奔向画外的动态,营造出强烈的紧张气氛,扣人心弦。

2)画家善于体察生物,表现其捕捉瞬间之动态的敏锐洞察力和写生传神的高超表现力。

3)作品的笔墨、敷彩技巧也十分成熟。

10.梁楷的《李白行吟图》

《李白行吟图》是南宋梁楷的减笔人物画的代表作之一。寥寥数笔就把“诗仙”那种纵横飘逸、才思横溢的风度神韵,勾画得惟妙惟肖。画家不拘泥于琐末细节,而是突出诗人的性格特征,选取最能反映诗人精神状态和思想情绪的瞬间动作加以概括地描绘。虽是逸笔草草,却言简意赅,以一当十,毫无雕琢造作之气。人物神韵的体现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梁楷的减笔画对明清及现代画家有着重要的影响。

11.梁楷的《泼墨仙人图》

南宋画家梁楷的《泼墨仙人图》是现存最早的一幅泼墨写意人物画。可以说是梁楷与画院画风决绝后,自辟蹊径,独树一帜,在绘画创作中所创“减笔”画之杰作。画面上的仙人除面目、胸部用细笔勾出神态外,其他部位皆用阔笔横涂竖扫,笔笔酣畅,墨色淋漓,豪放不羁,如入无人之境。

作者在构造人物形象时,有意夸张其头额部分,几乎占去面部的多半,而把五官挤在下部很小的面积上,垂眉细眼,扁鼻撇嘴,既显得醉态可掬,却又诙谐滑稽,令人发笑。生动的形象表现了作者的思想境界和生命态度,极尽嬉笑怒骂之态。画面上几乎没有对人物做严谨工致的细节刻画,通体都以泼洒般的淋漓水墨抒写,那浑重而清秀、粗阔而含蓄的大片泼墨,可谓笔简神具、自然潇洒,绝妙地表现出仙人既洞察世事又难得糊涂的精神神态和性格特征。

12.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

元代画家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描绘的是元代齐州郊区(今山东济南)“华不注山”和鹊山及其周围的秋天景色。图中赵孟頫采取平远法构图,画中平川洲渚,红树芦荻,渔舟出没,房舍隐现。绿荫丛中,两山突起,山势峻峭,遥遥相对。图中林木种类颇多,红绿相间,枯润相杂,树姿高低直曲变化丰富,布置得宜。综观全图,作者将诸多景物安排得错落有致,把水墨山水与青绿山水融为一体,笔法灵活,画风简逸,含有寄趣林泉,向往自由的情感,显示出高度的概括能力和创新能力。后人评价该画卷既有唐人之致而去其纤,又有宋人之雄而去其犷。

13.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是元朝画家黄公望的作品,是黄公望为无用师和尚所绘,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该作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取法荆浩、董源等人的山水画法,以水墨或浅绛色作画,淡墨干皴,苍润浑厚。

2)以苍润精练的笔墨和优美动人的意境描绘浙江富阳一带的山容水貌,及富春江上的旖旎风光。

3)没有过多的拘泥于物象表面的细微描画,而是把握住山水的整体风貌,以活脱潇洒的笔墨抒发作者的主观意趣。

4)《富春山居图》堪称古代山水画中的巨作,对后代画家具有深刻的启发和影响。

14.王蒙的《青卞隐居图》

《青卞隐居图》是元末著名山水画家王蒙的代表作。该作品的时代背景、表现内容、艺术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元朝的“世事多变”造成文人画家逃避现实、隐遁山林的思想意识。

2)该作品描绘卞山高峻巍蛾的气势,并渲染山深林密的幽寂气氛。立轴采用高远法构图,画出卞山自山麓至顶全貌,结构谨严,纵横离奇。

3)此图技法丰富多样,集中体现了王蒙的艺术风格。画法先以淡墨勾石骨,再用焦墨皴擦,淡墨微染,层层加深,层次井然。画面密而不塞,实中有虚,有深远的空间感。

4)运用前代画家之法,创造出线繁点密,苍茫深厚的新风格,被明代画家董其昌称为“天下第一”。

5)画草庐数间,点出了文人隐逸的主题。

15.王冕的《墨梅图》

《墨梅图》是元代画家和诗人王冕的代表作品,一支含苞欲放的梅花,横斜在画幅中间,劲拔的枝干有数尺之长,已开未开的梅花洋溢着一种蓬勃的生机,显得十分清新可爱。画的左上角有画家自己的一首诗,这首诗和梅花一样,充满着生气。它不仅说明了画家创作这一作品的意图,而且吐露了他的胸怀和理想。在画法上笔力挺秀,圈梅花时创造了一种一笔两顿挫的方法。全画虽然只用淡墨,却能把梅花姿态表现地十分动人。

16.太原晋祠

宋元时期的宗教建筑成就最高,宋代主要的建筑群是山西太原晋祠,是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其位于太原西南悬瓮山下,本是为纪念周武王的次子叔虞兴修农田水利有功而建的祠,称“唐叔虞祠”,因临晋水,又称晋祠。现有建筑除圣母殿、飞梁是北宋,献殿是近代以外,都建于明清。圣母殿正面朝东,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九脊殿顶;平面中减去殿身的前檐柱,使前廊深达两间,内柱除前金柱外全部不用;前檐副阶柱身施蟠龙,柱有显著侧脚和升起。飞梁是位于圣母殿方形水池鱼沼上的十字桥梁,其结构是先在水中立石柱,柱上置斗拱、梁木,再覆以砖。

(八)明清

1.唐寅的《孟蜀宫妓图》

《孟蜀宫妓图》为明朝画家唐寅早年工笔人物画的代表作,画的是五代西蜀后主孟昶宫内,四个盛装宫妓的神情状貌。唐寅在表现这些盛装宫伎时,采用极为工细的手法。该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宫廷君王的奢侈豪华带给宫妓、歌妓的只是一种悲剧生活。

2)通过四个盛装的宫妓描绘了五代后蜀孟昶的宫廷生活。

3)线条细劲、流动;设色妍丽、明快,变化十分丰富;人物独特的造型特征,突出了宫妓弱不禁风的情态。

4)诗的点缀道出了画的主题;整个作品秀润、明朗、简洁、清新。

5)作者饱受炎凉世态的滋味,通过宫妓的描绘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2.沈周的《庐山高图》

《庐山高图》是中国明代画家沈周的著名国画作品。该作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文人画”在明代最为昌盛,其中尤以山水画影响较深。

2)专为其师陈宽而作。以近似王蒙的笔法,集中表现了雄伟瑰丽的庐山形象,以此来象征其师的崇高人格。

3)寓意深刻,想象驰骋。布景高远深幽,山石多用披麻解索皴,浓墨点苔,墨丰笔健,表现出庐山大气氤氲的动人形象。

4)该作品是诗画并茂、寓情于景的巨幅杰作。

3.徐渭的《杂花图卷》

徐渭是明代著名画家、戏曲家和诗人。他敢于革新、创造,他的大写意画法开创了我国古代绘画史上的一种重要画风,对后来的诸多画家有重要影响。《杂花图卷》共10幅,画四季花果、树木13种,洋洋洒洒,一气呵成。丰润的牡丹、淋漓的荷叶、皎洁的白莲、孤傲的秋菊、厚实的石榴、挺俏的梅花、萧疏的竹叶等疏疏密密、虚虚实实、浓浓淡淡、轻轻重重所形成的墨的旋律,使人心旷神怡。多种笔势所形成的墨汁淋漓、风驰雨骤的艺术效果,充分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激情。由于徐渭充分发挥了笔、墨和宣纸的性能,结合了草书的笔法,又真切地把握了对象的本质特点,所以横涂竖抹,皆能左右逢源,突出地体现了徐渭水墨大写意花鸟画的特色。

4.徐渭的《墨葡萄图》

明代画家徐渭的《墨葡萄图》是其水墨大写意花鸟画的典型代表。此图纯以水墨写葡萄,随意涂抹点染,任乎性情,葡萄藤条纷披错落,向下低垂。在图中徐渭以饱含水分的泼墨写意法,点画葡萄枝叶,将葡萄珠的晶莹透彻之感表现得淋漓酣畅。葡萄藤蔓的描绘不拘形似,更妙在似与不似。此幅以草书之法入画,用笔似草书之飞动,诗画与书法在图中得到自如充分的结合,从而呈现出一种乱头粗服的美。《墨葡萄图》较之元代画家的逸笔草草,更具有一种野拙的生机感。在徐渭笔下,绘画不再是对客观对象的描摹再现,而是表现主观情怀的手段,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5.曾鲸的《王时敏像》

《王时敏像》作者是曾鲸,他是明代肖像画的代表,是一位富有创造性的开宗立派的人物,同时也是明代画家中受到欧洲油画影响的典型人物。曾鲸在传统人物画凹凸法的基础上,创墨骨画法,吸取了西方明暗法之长,以淡墨勾定五官轮廓,施墨略染后,再赋色彩,烘染数十层,使人物面部结构更具立体感。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不仅注重表现人物的外貌特征,而且深入揭示人物的精神气质。《王时敏像》将王时敏文质彬彬的气质表现得十分成功。在画法上,他既体现出了民间写真的传统技巧,又反映了文人画的审美取向,形成独具特色的风格。曾鲸根据塑造人物的需要背景不着一笔,虚实结合。这些风格和特点在其代表作《王时敏像》中均有明显体现。

6.明式家具

明式家具以结构合理化和造型艺术化充分展示了简洁、明快、质朴的艺术风貌。特点如下:(1)明式家具的整体结构以框架式样为主要形式,呈现出束腰和无束腰两大结构特征;(2)明式家具造型上的另一特色是讲究线条美。

明式家具在工艺特色上具有如下特点:(1)制作工具先进;(2)制作木材坚硬、高档;(3)追求天然的木质纹理之美;(4)家具形体结构严谨,造型装饰洗练;(5)家具款式系统,厅堂、居室等功能明确。

7.石涛的《山水清音图》

这幅《山水清音图》构思新颖,意境清朗,是清初画家石涛中年时期的佳作。在《山水清音图》中,石涛用了他最擅长的“截取法”,在丛林中截取了幽阁深藏的一段景致,以特写的手法绘出,虽画的是一段小景,却传达出一种深遽的意境。该画用笔劲利沉着,用墨淋漓泼辣,山石以淡墨勾皴,用浓墨、焦墨破擦,多种皴法交织互施,带光带毛,夹水夹墨,颇得生动节奏之效。整幅画笔与墨会,混沌氤氲。特别是那满幅洒落的浓墨苔点配合着尖笔剔出的丛草,使整个画面萧森郁茂,苍莽幽邃,体现了一种豪情奔放的壮美。画的左下方有一方白文印“搜尽奇峰打草稿”。这是石涛论画的一句脍炙人口的名句,是石涛绘画思想的精华之一。黄山是石涛描绘最多的景致,这幅《山水清音图》即为一例,他以自由挥洒的笔墨和充满激情的山石线条,展示了自己不平静的内心世界,抗逆现实,具有创新意识。

8.朱耷的《孔雀牡丹图》

在明末清初画家朱耷的《孔雀牡丹图》中,两只孔雀立于头重脚轻的卵石顶端,上有牡丹、悬崖,以及题诗一首、八大山人落款和印章。《孔雀牡丹图》中形貌丑陋、白眼向天的孔雀,尾拖翎毛三条,站于不稳的石上,以此来表现自己孤傲不群、愤世嫉俗的性格,从而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花鸟造型。朱耷的花鸟画往往在立意、构图和题诗、落款方面都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国破家亡的悲愤凄凉的心境,同时宣泄着他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在该幅作品中,朱耷借用两只丑陋的孔雀,题诗及其独具风格的落款,嘲讽了唯命是从的奴才,具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9.朱耷的《荷花水鸟图》

《荷花水鸟图》是明末清初杰出画家朱耷的作品。该作品描述的意境是:孤石倒立,疏荷斜挂,一只翻着白眼的缩脖水鸟独立于小头朝下的怪石之上。从朱耷《荷花水鸟图》这一类作品中,人们很容易察觉作者怪诞、冷漠、高傲、孤独、白眼向人的个性特征。

全画用笔和用墨都非常简练,充分发挥了书法修养的优势。画中的大块空白,更增强了全画悲凉的气氛,且给人以无穷的遐想。这是中国画善于利用空白,使“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突出体现。

10.桃花坞年画《上海火车站》

桃花坞年画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到明代发展成为民间艺术流派,清代雍正、乾隆年间为鼎盛时期。典型的桃花坞年画《上海火车站》具有以下的特点:

1)该作品反映清朝末年民国初期,不同的人在上海火车站的各种活动,场面热闹。

2)人物衣着鲜明,背景不着颜色,但借用树木、阳伞、人物,点明了夏日炎炎的热闹气氛。

3)通过表现热闹新颖的火车站这一新事物,表达人们辞旧迎新、求吉利、向往新事物、歌颂新事物的心理。

4)整个画面采用散布的构图手法,产生一种平铺直叙的观赏效果,表现手法上运用变形手法,增加了趣味性、装饰性。

(九)近现代

1.任伯年的《酸寒尉像》

在清末民初画家任伯年作品《酸寒尉像》中,“酸寒尉”指海派画家吴昌硕。任伯年曾多次为吴昌硕画像,形态各不相同,而以此画最为精彩。画中所画吴昌硕头戴红缨帽,足着高底靴,身穿葵黄色长袍,外罩乌纱马褂,马蹄袖交拱胸前,凝视端正,意态矜持,完全一幅小县尉的穷酸之相。画中淡笔草草勾写面部,略加皴擦,神采毕现。马褂、长袍直接用色墨即兴随机写来,巧妙地把渊源于其父的民间写真术与波臣派先画墨骨后赋彩的画风相融合,浓淡得宜,色中见笔,气势非凡。

2.徐悲鸿的《田横五百士》

《田横五百士》是徐悲鸿的成名大作。田横是秦末齐国旧王族,继田澹之后为齐王。刘邦消灭群雄后,田横和他的五百壮士逃亡到一个海岛上。刘邦听说田横深得人心,恐日后有患,所以派使者赦田横的罪,召他回来。

正是有感于田横等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节”,画家着意选取了田横与五百壮士惜别的戏剧性场景来表现。这幅巨大的历史画渗透着一种悲壮的气概,撼人心魄。画中把穿红袍的田横置于右边作拱手诀别状,他昂首挺胸,表情严肃,眼望苍天,似乎对茫茫天地发出诘问。横贯画幅三分之二的人物组群,则以密集的阵形传达出群众的合力。人群右下角有一老妪和少妇拥着幼小的女孩仰视田横,眼神满含哀婉凄凉,突出了田横与人物组群之间的对答交流。背影衬以明朗素净的天空,给人以澄澈肃穆的感觉。

在欣赏徐悲鸿的画时,会发觉画中人物伸展的手臂、踮起的脚尖、前跨的腿、支立的木棍、阴森锋利的长剑构成了一种画面节奏,寓动于静,透出一种英雄主义气概。在当时流行现代主义艺术之风的中国,徐悲鸿坚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现实主义立场,借历史画来表达他对社会正义的呼唤,这些犹如黑夜中的闪电,划亮天际,透出黎明的曙光。

3.徐悲鸿的《群马图》

在画家徐悲鸿的大量作品中,马是他最喜欢的题材之一,他画的马大多是奔放不羁的野马。他笔下的马总是比较瘦。有人以为是美中不足,其实,那是画家有意为之,正如唐代大诗人杜甫认为的,马的神气是由骨表现出来的,所以画马重在画骨,而且画骨要比画肉更难。

《群马图》作于1940年,徐悲鸿当时正旅居印度,他从报纸上得知中国军队在鄂北痛击日本侵略者,情不自禁,乘兴挥毫,画下这幅佳作。在图中左上侧,他自题曰:“昔有狂人为诗云:一得从千虑,狂愚辄自夸,以为真不恶,古人莫之加。”借这幅奔马图,他抒发了自己对国家、民族的明天满怀的希望。

4.董希文的《开国大典》

董希文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油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开国大典》是他的代表作,该作品是油画,表现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仪式的场景,但画家并不是照相式地复原当时的情景,而是根据自己的深切感受,对真实的情景作了必要的强调和删减,特别是大胆地把领导人集中在画面的左侧,同时衬以一排顶天立地的大红柱子。画面的右侧集中表现了宏大的游行队伍和辽阔的天空,从而突出了开国大典的盛况和宏伟的气势。画家为了适应这一特定题材的需要,借鉴了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和工笔重彩画法,强调色调的单纯与强烈的对比,从而增强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节日气氛。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红旗与蓝天、绿树相呼应,黄色的菊花与金灿灿的灯穗相互呼应,使人感到富丽堂皇热烈亲切。

5.王式廓的《血衣》

《血衣》是王式廓以在华北地区参加土地改革运动所积累的生活体验为素材而创作的大型素描(油画稿),也是曾经引起广泛社会反响的杰出革命历史画。它以一位农村妇女手持的血衣作为揭示主题和画面情节的中心,用一系列饱受封建剥削和摧残的农民形象组成了控诉斗争的宏大场面,表现了农民的痛苦、仇恨与斗争激情,显示了民主革命所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历史变化和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时代的到来。作品场面宏大,人物众多,作者真实、生动地刻画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6.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

《狼牙山五壮士》描绘了五壮士即将跳崖前怒视侵略者的瞬间情节,既鲜明地刻画出他们对侵华日军的强烈义愤,又表现出他们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和英勇气概。作品在构图上也独具匠心,将五位英雄的形象组织成一个庄重的三角形,宛如一座巍峨的高峰矗立在群峰耸立的狼牙山之巅,从而突出了抗日英雄永远屹立于神圣不可侵犯的中华领土,也永远屹立于中国人民心间这一英雄史诗的主题。

7.杜键的《在激流中前进》

杜键的油画《在激流中前进》创作始于1962年,完成于1963年,是他在油画研究班学习时的毕业创作。

画家以简练、概括的艺术语言,雄健有力的笔触,沉着凝厚的色调,表现了船工们齐心协力搏击于黄河浊浪之中的惊险场景。画家没有从正面表现人与激流搏斗的表情,而是通过飞旋激荡的河水与沉着稳健的人物对比,如一叶小舟般的黄河渡船与大面积的汹涌奔腾的浓浆浊浪对比,通过对水势的夸张表现反衬了人的力量和精神,较完美地体现了作品的主题。

《在激流中前进》是一首“力”的颂歌,是坚强与勇敢的颂歌,是齐心协力、团结一致的颂歌。它告诉人们,在生活的激流中,也只有稳掌舵、紧划桨,奋勇前进才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

8.关山月的《绿色长城》

关山月是岭南画派的著名画家,20世纪70年代初,他的创作出现了第二次高峰。他参加的1973年“全国连环画、中国画展览”的作品《绿色长城》,是新山水画的又一范本。该作品描绘了明朗的阳光下,南国海岸一片郁郁葱葱,海水卷起一层层浪花,沿岸是绿色的防护林,高耸的木麻黄被风吹动成一道道波浪,与海浪互相呼应。

《绿色长城》表现了壮丽的祖国河山,表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一片欣欣向荣的新气象。更有意义的是通过这些美丽景色的描绘,不仅表现了人民用双手艰苦培植起来的绿色长城,还表现了劳动人民改天换地的精神。题目定为《绿色长城》以寓长城既可防沙,又可防风,还可以防敌人,是一个绿色的铜墙铁壁,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9.关山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

关山月擅画梅,素有“画梅第一人”之称。他的梅花诗书画结合,图文并茂,情景交融,国画作品《云破月来花弄影》即是他画梅的代表作品,艺术特点有:

1)该画的布局疏密有致,虚实相生,主次分明。

2)在用笔上轻重疾涩,转折顿挫,枝干显得苍劲有力。

3)用墨浓淡干湿的变化,产生层次和远近空间感。

二、外国作品

(一)原始社会及古代

1.威伦道夫的维纳斯

《威伦道夫的维纳斯》是一座女性裸体雕像,出土于奥地利的威伦道夫,约作于公元前3万年。该作品是旧石器时代原始雕刻的著名代表作,被人们称为“原始的维纳斯”,又叫“母神雕像”。雕像的面部、手脚等细节表现较为粗糙,头部仅刻有卷曲的头发,而手臂则被忽略。但雕像的乳房、腹部、臀部、大腿等女性特征形象较为夸张突出。该作品强调体积感和重量感,具有单纯化和抽象化的倾向,一般认为具有类似巫术般的祈求生殖的目的,体现了原始时期人们对于母性生殖的崇拜,在雕塑史和人类文化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

2.纳拉姆辛浮雕石板

《纳拉姆辛浮雕石板》是苏美尔时期的重要浮雕作品,它以写实的手法刻画了纳拉姆辛王率军征服山地部落的历史场面。人物站的位置有高有低,表示他们正在起伏不平的山中蜿蜒前进。国王站在最高处,有几个战败者正在向他屈膝投降,表现了纳拉姆辛的威严地位和战功。在石板上还刻有一些树木,使人联想到大自然的美景,表现了特定的环境。这种把人物与自然融合的表现手法,在当时比较罕见。画面采用了对角线的构图,使画面产生了动感和空间感。

3.老村长像

《老村长像》又名《卡柏尔王子像》,是古埃及王国时期最早的木雕代表作,高110厘米,大约创作于公元前3000年,现收藏于埃及博物馆,它实际上是法老的长子卡柏尔王子的肖像,故又名《卡柏尔王子像》。

1888年在马里艾特考古遗址出土时,由于雕像的容貌和当地的村长长得十分相似而得名。古王国时期,卡柏尔王子由于其长子的身份必须在田间监督农民劳动,并组织人力灌溉田地、筑坝修渠。雕像中的卡柏尔王子赤脚光头,手持手杖,双目直视,炯炯有神,面部略带笑容,显得十分自信。他的双眼镶嵌着晶莹带色的石料,使人物的性格更为生动。人物略为发福的体态和微胖的体形显示出这是一个中年人的形象。因为他不是法老,所以他的雕像远不如法老肖像那么庄严,但与法老年轻健美的体格相比显得更为写实,而少一些理想化的色彩。

4.米隆的《掷铁饼者》

《掷铁饼者》是大理石雕复制品,高约152厘米,罗马国立博物馆、梵蒂冈博物馆、特尔梅博物馆均有收藏,原作为青铜,希腊雕刻家米隆作于约公元前450年。这件雕像表现了竞技运动员健美而又富于力感的形象,在人体运动中体现一种和谐之美和理想之美。作者成功地解决了人体在运动中的重心稳定和空间结构的两大难题,使雕像既有连续运动的时间节奏感,又有回旋运动的空间稳定性。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雕像都给人以美感的完整性与动势的真实性。

5.拉奥孔

《拉奥孔》是希腊化时期的著名雕塑作品,其作者是阿格桑德罗斯等。该雕塑表现了拉奥孔及其两个儿子被两条大蛇缠住,正在极力挣扎、痛苦不堪的情形。

雕刻家在作品的构图上精心安排,作品呈金字塔形,稳定而富于变化,三个人物的动作、姿态和表情相互呼应,层次分明,充分体现了扭曲和美的协调,表现了雕塑家对人体解剖学的精通和对自然的精确观察,以及纯熟的艺术表现力和雕塑技巧。这是一组忠实地再现自然并善于进行美的加工的典范之作,被誉为古希腊最著名、最经典的雕塑杰作之一。

6.雅典娜神像

雅典娜是希腊神话中的智慧女神,也是雅典城的守护神。原作为巴底农神庙大殿的主像,全身高达 13米,用银白色大理石雕成,局部镶嵌着象牙与黄金,可惜已在拜占庭帝国时代被毁坏。在这件女神雕像中,她头戴战盔,身着希腊式连衣长裙,护胸和甲胄上装饰有蛇形饰边和人头像;她裸露双臂,透过薄衣裙可隐见丰艳健美而有力量的身体;衣裙褶纹和饰物造成横竖线条的疏密变化美;她的手势动作可能是执长矛和托物。整个形象富有女性的温柔和充满生命,更多的是人性,绝少神性,这表明希腊化时期艺术已走向世俗化。

7.图拉真纪念柱

纪念柱是罗马帝国纪念性建筑的一种形式,留存至今的图拉真纪念柱是其代表作。它是图拉真皇帝为纪念对达契亚人征战的胜利而建的,是一个用大理石砌成的大柱子,由底座、柱身、柱顶三部分组成,高38米。柱身内有一个螺旋形梯子直通柱顶,柱顶上曾立有图拉真皇帝的铜像,柱身环绕着23圈、长达224米的浮雕带,叙述了图拉真征服达契亚人的战争经历。

8.湿婆之舞

湿婆是印度教崇拜宇宙精神化身的三大主神之一,他是生殖与毁灭之神,也是创造与破坏之神,又是苦行与舞蹈之神。作品中的湿婆四周的燃烧的火焰光环,是无始无终、不灭的宇宙的象征;湿婆的四臂象征他法力广大;湿婆右手中的小手鼓是创造的象征;与小手鼓相对应的左手中的燃烧的火焰,是毁灭的象征。创造与毁灭这两种相对立的力量,在湿婆左右对称的手臂上得到了平衡。湿婆舞姿迅疾、洒脱,出色地表现了人体在舞蹈中优美的动态和节奏,而且融哲理与审美于一体,十分耐人寻味。

(二)中世纪

1.圣索菲亚教堂

圣索菲亚教堂是中世纪拜占庭艺术中最辉煌的成就之一,建于公元532至537年,是在532年君士坦丁堡暴乱中被烧毁的圣索菲亚教堂的废墟上重建的。教堂在构思和技术上受罗马万神殿的影响很大,主要部分是一个巨大的半圆穹顶,东西两头连接着两个半圆穹顶,每个半圆左右两端又接上更小的半圆穹。南北两边是圆拱形墙体,下面由两层列柱和厚实的墙体承载,列柱后面又有侧廊,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高大宽阔、气势磅礴而又节奏分明的内部空间。圣索菲亚教堂混合了东方与西方、过去与未来的结构,是一个气魄雄伟的混合建筑,再加上那些闪亮的镶嵌画,仿佛使人置身在一个非现实的幻境里。

2.巴黎圣母院

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是最著名的哥特式建筑,它不仅作为当时巴黎最重要的宗教活动中心,而且也以建筑艺术上的高超水平而享誉欧洲。这座教堂建于1163年,在平面的布局中它强调的是长度轴心,中堂的若干布局虽然保留了罗马式教堂的特点,但大气窗上的窗户、室内的采光和所有形体瘦长的造型等都创造了一种明显的哥特风格。教堂内部的所有细节都充满着上升的直线,这样室内空间也相应地具有哥特风格所有的“向上高升”的感觉,这与罗马式强调巨大的支撑力是大不相同的。圣母院内部分为三层, 各层皆以尖拱相互呼应、统一。这种和谐而极具逻辑性的建筑是基于经院哲学的体系和思维方式。

(三)文艺复兴

1.波提切利的《春》

《春》和《维纳斯的诞生》是15世纪佛罗伦萨画派画家波提切利一生中最著名的两幅画作,其中《春》 用神话人物来表现自然节令。全画描绘了9个神话人物:西风神、仙女、花神、维纳斯、丘比特、三女神、墨丘利等。维纳斯处于画面中央,是全画中心人物,她是爱和美的象征,是人性的化身,突出她也就是对人性的歌颂。全画背景是一片幽静的桔林(暗喻美第奇家族的徽饰),一派春回大地、花草争妍的景象。诸神们是为春天的到来而欢歌。对美和爱的追求,即对人性的追求是这一作品的主题,体现了鲜明的人文主义思想。

2.达·芬奇的《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所绘的肖像画。其背景和特点如下:

1)文艺复兴确立了个人的价值,肯定了现实生活的积极意义。

2)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

3)人物仪态安详、表情平静。金字塔形构图增加了人物的端庄和稳重。双手刻画精确、丰满,背景运用“空气透视法”使主题愈加鲜明,充分突出了人物的健康、华贵和青春的美。

4)在构图上,达·芬奇改变了以往画肖像画时釆用侧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习惯,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构图,透视点略微上升,使构图呈金字塔形,蒙娜丽莎就显得更加端庄、稳重。

5)蒙娜丽莎的一双手,柔嫩、精确、丰满,展示了她的温柔、身份和阶级地位,显示出达·芬奇的精湛画技和他对自然的敏锐洞察力。

3.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

《最后的晚餐》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达·芬奇掺合了油彩的壁画,画面取材于基督教《圣经》中耶稣被犹大出卖的传说。这个题材有很多人绘制过,形成了一套程式化的表现手法。达·芬奇以他独到的匠心、卓越的构图、深刻的人物心理描写使之成为不朽的杰作。达·芬奇紧紧抓住耶稣与12个门徒共进晚餐时,突然说出的“你们中间有一个人出卖我了”这句话后,众门徒顿时显出各种不同的神态这个极富表现力的瞬间,着重刻画了各个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达了画家对善与恶、美与丑、崇高与卑微的鲜明爱憎。达·芬奇对人物的精微描写,达到空前的高度。

由于众门徒们的年龄、性格各异,对耶稣这句话反映不一,而表现出不同的动态(变化),但都朝向耶稣。同时,画家把耶稣置于画面对角线交叉点上,并通过耶稣身后明亮的窗户加以衬托,使耶稣处于视觉中心的位置,起到统领全局的作用,使画面达到多样统一的形式美的效果,从而深刻揭示了作品中善恶的主题。

4.拉斐尔的《椅中圣母》

《椅中圣母》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拉斐尔的作品。拉斐尔的圣母像是他的艺术生涯丰碑。他那些圣母所具有的完美品质,乃得益于他对人间女性的敏锐洞察力。这幅画上的圣母、圣婴与约翰三个形象,比他以往任何圣母子画像更富有生活气息。该作品在创作上具有以下的特点:

1)神人合一,画面的圣母形象就是生活中的人的感觉。

2)既有基督教题材的传统绘画规则,又有作者自己的创造,如光环和衣服的调整。

3)构图独具匠心,自然而协调。

5.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

米开朗基罗是文艺复兴最杰出的雕刻家、画家、建筑师。《创世纪》壁画是他为西斯廷教堂而作,主要分布在该教堂整个大厅的屋顶,达500平方米,是美术史上最大的壁画之一。该画是米开朗基罗在四年的时间里独自一人在高达18米高的脚手架上完成的,以致完成后颈项严重变形。

画面以教堂的建筑结构作框边,把整个长方形大厅的屋顶划分成中央和周围两大部分,以中央为主全部描绘基督教的宗教故事和人物形象。其中宗教故事取材于基督教的“创世纪”之说,共描绘了9幅大型宗教故事画,周围建筑框边的拱边壁面画了12个男女先知,四角画摩西、大卫等故事,在建筑构件上面和间隙处还画有各种青少年形象。整个壁画形体鲜明的人物形象共有343个之多,大多数比真人还大。壁画中的许多人物虽多系宗教人物,但他们都不是基督教所宣扬的逆来顺受的奴仆和罪人,而是体态健壮,具有强烈的意志与力量的人物,显示了米开朗基罗是用人文主义思想来表现这些宗教人物的,寄托了他一贯追求的对英雄人物的崇敬和理想。所以这一作品与其说是表现虚幻的上帝创造世界的传说,倒不如说是米开朗基罗对宗教传说的再创造。

6.扬·凡·埃克的《阿尔诺芬尼夫妇像》

《阿尔诺芬尼夫妇像》是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著名画家扬·凡·埃克的作品,这幅画真实地描绘了典型的资产者形象,不仅再现了夫妇的外貌和个性特征,而且对室内的环境作了极其逼真的描绘,显示了画家特殊的造型才能。特点如下:

1)画中的许多景物被描绘得非常细腻,如:铜烛灯、贵族袍、小狗毛皮。

2)作品表现手法新颖而又富于独创性。如男女组合史无前例,背景十分真实罕见。

3)小圆镜和签名,及画面各部分具有象征意义。

(四)17、18世纪

1.贝尼尼的《圣德列萨祭坛》

该作品是贝尼尼为卡尔纳罗礼拜堂制作的一件典型的巴洛克风格作品,创作于1645—1647年,是贝尼尼雕刻的顶峰作品。作品由两个人物组成:一个是身穿宽大僧袍、赤着双足坐在云端,处于沉迷状态中的女圣徒德列萨;另外一个是小天使,正手拿金箭刺入圣徒的内心。作品充满运动感与激情感,而且因为雕像上方安装的几束镀金的金属条,在光线的照射下,整个作品一方面极具豪华感,另一方面显示出强烈的光影变化与明暗对比。作品虽然表现的是宗教题材,但并非完全宣扬宗教神秘主义,它反映了人的尊严、理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哈尔斯的《吉普赛女郎》

《吉普赛女郎》是17世纪荷兰画家哈尔斯的作品。吉普赛人是浪迹在欧洲各地的一个流荡民族。由于无长期固定居点的生活,他们学会了各种技艺,性格也分外开朗、活泼而且奔放,年轻女子尤擅歌舞。 在《吉普赛女郎》这幅画上,描写的是一个披散着黑发、穿着也比较随便的穷苦的吉普赛姑娘。她敞着领口,脸上露出一丝狡黯的微笑,好像她什么都不在乎,无拘无束。

画家采用了明快的大笔触,以加强形象的表现力。在这里,哈尔斯有意给这个女郎的脸上增加了一点红晕。看来她是刚喝了几口酒,呈现出一种兴奋的情绪,正在朝一个画外的人物调笑,这正是这幅具有风俗性的肖像画的特点。此外,形象尽管被描绘得很俏皮,但仍能显出她的豪爽性格。她是一个自由的、富有热情的吉普赛少女的典型。她没有思想的束缚,也不带有宫廷妇女的矫揉造作,相反姑娘那种民间气质被画家以圆熟的技巧,热烈的色调准确地刻画出来。

哈尔斯的肖像作品一般幅面都较小,这是为了满足市民家庭生活的需要,而且常常采用半近景构图,以突出人物的面部和身姿,着意刻画人物的内心表情。《吉普赛女郎》是上述特点的集大成者。

3.伦勃朗的《夜巡》

《夜巡》是17世纪荷兰画家伦勃朗的名作。该作品的创作背景、内容、手法表现如下:

1)荷兰独立后,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带有风俗题材性质的团体肖像画应运而生。

2)描绘了阿姆斯特丹射击手公会的形象,在白天执行一件紧急任务而即将出发前的情景。

3)画面整体处理得富有戏剧性,人物动态各异、形象生动,明暗变化强烈。

4)打破了“巴洛克”风格的豪华与奢侈,建成了现实主义艺术创作原则。在艺术性或思想性上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4.维米尔的《倒牛奶的女仆》

17世纪的荷兰,由于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市民阶层开始追求世俗生活的快乐,绘画成为市民美化室内环境的艺术形式,艺术家们开始用画笔关注资产阶级和普通市民的生活。《倒牛奶的女仆》作于1658年,其作者是维米尔。主要表现的是一位身体健壮的女仆正在准备早餐、倾倒牛奶的场景。构图单纯,轮廓清晰,采用画家最常用的两种颜色——柠檬黄和蓝色,对比强烈,光线柔和,画面表现朴素、宁静。作品虽然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但一切都显示出生活的真挚,画家注重的是通过日常的生活场景去发掘诗意,以朴实的抒情风格去打动观众。

5.委拉斯贵支的《宫女》

《宫女》是17世纪西班牙现实主义画家委拉斯贵支的代表作品。画面中的画家本人,眼睛注视着画面以外他所要描绘的对象。画面中心处挂在墙壁上的镜子里映照出国王和王后的影像,说明画家正在给国王和王后画像。在画面中占了主要地位的小公主和宫女是在画家工作时突然闯进宫廷画室的。因此,这一作品是一幅描绘小公主及其宫女日常活动的片段佳作。

这幅作品给画家本人留下的是一幅难得的自画像,实际也反映着作者本人在西班牙宫廷王宫中的地位、身份和命运,是画家宫廷生活的自我写照。作者所采用的是经典的欧洲现实主义绘画的语言,运用了油画艺术所可能具有的全部表现手段,形体、明暗、透视、光影、色彩、人物的姿态和表情、人物之间的呼应衬托以及人物与环境之间巧妙而合理的安排等,使得所有这些因素全都非常和谐地融合在一种坚实而又自然的画风之中。这幅名作精致地创造出一种真实感很强的、庞大的空间景象的视觉幻想,也就是一种客观完整而有机的意象。

6.鲁本斯的《抢劫吕西普斯的女儿》

17世纪德国画家鲁本斯的《抢劫吕西普斯的女儿》描写的是传统的“抢婚”场面,不管这种风俗是表现双方的心愿还是双方的敌对,对画家鲁本斯来说是并不重要的,他所注意的是肉体与马匹之间的色调对比,关心的是人仰马翻般的猛烈的场面。该作品有以下五个特点:

1)复杂而又有强烈动势的对角线构图,增加了紧张不安。

2)鲜明的色彩对比:马的重色和女子的白皙肌肤的明亮色调对比,亮丽、纯净,富于闪烁的光感。

3)开阔有力的笔触,动感的线条,洋溢着勃勃生机,风格豪放。

4)人物造型:饱满健壮,绝无纤弱之感。

5)内容是神话故事。

(五)19世纪

1.大卫的《荷拉斯兄弟之誓》

《荷拉斯兄弟之誓》是19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代表大卫的代表作品。

荷拉斯,是古罗马时代的一个家族。古罗马共和制时期,罗马人与比邻的伊特鲁里亚的古利茨亚人发生了战争,但双方的人民却有着通婚关系。为了避免一场大规模的流血厮杀,双方统领达成协议,各选三名勇士来进行格斗,以胜败来判定罗马城与阿尔贝城的最高统治权属谁。在这场战争中,荷拉斯兄弟被选出来与敌人进行格斗。老荷拉斯将武器分发给三兄弟,三兄弟伸出右手向宝剑宣誓……

整个画面构图严谨、气势雄健、造型坚实,体现了新古典主义美术的重要特征。笔触平静,画风细腻、静谧、崇高、纯洁。作品中运用了多侧面揭示主题的手法,使悲壮的戏剧性场面具有无比的丰富性。男人的刚毅、悲壮与女人的哭泣形成对比,深化了题旨的思想性。画中主要人物的表情、动作激昂,后景上的古典建筑突出了庄重的气氛。作品的主旨很明确,为了民族的存亡,为了拯救祖国,只有牺牲家庭和个人的利益。

2.大卫的《马拉之死》

《马拉之死》是19世纪法国画家大卫的一幅名画,它因马拉的特殊身份和简洁有力的形式而为人们所熟知。马拉是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派的领导人之一,右翼保皇党分子以申请困难救济为名,潜入浴室,将其杀死在浴缸里。在画面上表现的是马拉被刺杀在浴缸里的情景。匕首拋在地上,鲜血从马拉的胸口流出,他的左手仍握着便笺,脸上露出愤怒而痛苦的表情。

该作品的构图简洁单纯,人物造型追求纪念碑雕像效果,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色彩的强烈对比更突出了马拉的英雄形象。该作品在当时法国大革命的背景中具有强烈的号召力,是画家一生中意义最大的肖像性历史画,也是新古典主义的典型作品。

3.籍里柯的《梅杜萨之筏》

《梅杜萨之筏》是籍里柯于1819年创作的油画。他的创作背景是,1816年7月,法国政府派遣巡洋舰“梅杜萨号”,载着400多名官兵以及少数贵族前往圣·路易斯港。率领舰队的是一名明显缺乏实际能力的舰长,由于他指挥错误,在途经西非海岸的布朗海岬南面时不慎搁浅,造成了惨重的灾祸。

《梅杜萨之筏》从画面的构图、光线、色彩到人物的动态表情以及丰富的想象力,都是无与伦比的。画家以金字塔形的构图,把事件展开在筏上仅存者发现天边船影时的刹那景象,刻画了遇难者的饥渴煎熬、痛苦呻吟等各种情况,画面充满了令人窒息的悲剧气氛,开创了浪漫主义先河。

该画的主题已经超越了海难事件本身,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强烈渴望,同时宣告了浪漫主义绘画的胜利,对同期和后世的美术创作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

4.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

德拉克洛瓦于1830年创作的《自由引导人民》是他最优秀的作品,把浪漫主义运动推向了顶峰。此画取材于法国1830年的“七月革命”,它是法国人民反对波旁王朝复辟封建专制主义的斗争。德拉克洛瓦在作品中大胆地将寓意象征和真实的现实生活场景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具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色。

整个画中的主要人物是一个燃烧着战斗热情的、象征着自由的女神,她处于全画的中心位置,是观众注目的焦点,也是整个三角构图的高点,足以说明她是中心人物,是整幅画的中心所在。

争取自由的主题、强烈奔放的激情;丰富的光色效应;动态的构图;奔放有力的笔触;大胆的想象;寓意的手法,都是这一作品的成功之处。作品中那种喷薄而出的激情和戏剧性情节场景的完美结合,以及作者以出神入化的方式营造出绚丽多姿的色调,使《自由引导人民》变成了一支交织着浪漫主义和现实精神的高昂激越的战斗进行曲。

5.杜米埃的《三等车厢》

《三等车厢》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画家杜米埃表现普通市民生活的代表作品。漫长的旅途中,只能坐在三等车厢里的都不是有钱人,这里空气憋闷、人群拥挤,但却是观察大多数人真实生活状况的最佳场所。杜米埃在构图上处理得很巧妙,他利用车厢里一排排对面相向的座位,自然地将人物安排在空间里面。有的可以看到正面,有的只有背影,有的则露出侧脸,但至少每一个人都能保证被观众看见。通过这种朴实、不加过多修饰的手法,带给观众一种无可比拟的真实感受。

这幅画既表现了短暂旅途生活,也象征着人生漫长的道路。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表情,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各自有着不同的遭遇。在这类作品中,既没有幽默,更没有讽刺,而是十分严肃地表现了画家对劳动人民命运的关心。在杜米埃的画面上常有着流畅的轮廓线,颇有版画的特点。

6.米勒的《拾穗者》

米勒是以画农民题材著称的法国现实主义画家,其代表作品为《拾穗者》。《拾穗者》刻画了三个贫困的农妇到农场主的麦田里拾收割后剩落下来的麦穗这一情节,歌颂了农民劳动的艰辛与崇高。

整个作品的手法极为简洁朴实,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生活的真实描写以及隐含其中的社会批判意识。

2)通过刻画劳动的美,表现出一种淳朴自然的情感,晴朗的天空和金黄色的麦地十分和谐,丰富的色彩统一于柔和的调子之中。

3)其绘画语言的凝练与厚重,浑朴与自然。

7.吕德的《马赛曲》

吕德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雕塑家,它的代表作品是装饰在巴黎凯旋门上的群像浮雕《马赛曲》,表现的是1792年马赛的义勇军开赴巴黎参加保卫祖国的战斗的历史事件。作品分上下两层,上层是象征法兰西民主、自由的女神,右手执剑,指引着前进的方向,左手高举,大声疾呼号召人们奋起保卫祖国。她像疾风一般腾空向前的姿态,具有锐不可当的气势和不可征服的力量。下层是奔赴疆场的战士的行列,其中最突出的是卷发蓄须、高举战盔的老战士和他身旁的无所畏惧的少年战士的形象。他们是男女老少万众一心的法国人民的象征。整个浮雕的构图复杂而严谨,依靠人物的彼此交错、遮掩造成了一种千军万马的宏大气势。它成功地反映了法国大革命时期广大人民群众昂扬的斗争精神,从而使它成为歌颂法国人民为祖国自由而战的英雄纪念碑,在世界雕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8.罗丹的《加莱义民》

《加莱义民》是法国雕塑家罗丹的作品,现存法国加莱市,是一座以表现人物群像为主的纪念性雕塑。群像表现的是14世纪英法百年战争时期,六位加莱市民悲壮就义的场景。该作品具有以下的特点:

1)打破传统纪念碑塑造一座人像和象征手法的框框,采用写实手法表现。

2)群像没有固定的正面,可以多角度欣赏。

3)注重心理刻画和性格表现,树立了近代纪念碑雕塑的范例。

9.罗丹的《思想者》

《思想者》是法国雕塑大师罗丹的雕塑名作。这座人体坐像本是罗丹的巨型雕塑《地狱之门》中的一部分,他高踞于地狱之门的门楣之上,在他的下方,是地狱之门上一组组在罪恶、苦难、绝望中挣扎的人像群雕。他俯身低头,手撑着下巴,仿佛为眼前惊心动魄的惨景所震动,正陷于痛苦的沉思,《思想者》之名正是由此而来。该雕塑具有如下特点:

1)以但丁的形象为蓝本,塑造了一尊结实的裸体劳动者形象。

2)人物形象表现深刻,富于悲剧性和生命力,成为雕塑家复杂思想的化身,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3)在一种沉稳凝重的姿态中体现出其特别的内在的“动”感。

10.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19世纪后期俄罗斯现实主义大师列宾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作。作品以狭长的横幅展现一群套着绳索在拉平底货船的纤夫的形象。人物性格高度典型化,画面色彩对比强烈。炎热干燥的气候更加重了这组拉纤人物的悲剧性,反映了深刻的民族性与社会批判性,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

11.莫奈的《日出·印象》

《日出·印象》是莫奈于1872年在勒阿弗尔港口画的一幅写生画。《日出·印象》描绘的是在晨雾笼罩中日出时的港口景象。在由淡紫、微红、蓝灰和橙黄等色组成的色调中,一轮生机勃勃的红日拖着海水中一缕橙黄色的波光,冉冉升起。海水、天空、景物在轻松的笔调中,交错渗透,浑然一体。近海中的三只小船,在薄雾中渐渐变得模糊不清,远处的建筑、港口、吊车、船舶、桅杆等也都在晨曦中朦胧隐现,这都是画家从一个窗口看出去画成的。

该画完全是一种瞬间的视觉感受和活泼生动的作画情绪,用“零乱”的笔触展示雾气交融的景象,使以往官方学院派艺术推崇的那种谨慎而明确的轮廓,呆板而僵化的色调荡然无存。

12.梵高的《向日葵》

《向日葵》是19世纪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梵高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作的。画家满怀炽热的激情令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显得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梵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总之,梵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更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

13.高更的《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

这幅画是高更在1897年2月完成的,并且是其创作生涯中最大的一幅油画。在整个作画过程中,他一直处在一种难以形容的癫狂状态之中,昼夜不停地画着这幅画。

整幅画的画面色彩单纯而富神秘气息,平面手法使之富有东方的装饰性与浪漫色彩。尽管它有中间调子,但整个风景完全是稳定的蓝色和韦罗内塞式的绿色。所有的裸体都以鲜艳的橙黄色突出在风景前面。虽然高更是在恶劣的环境中,以痛苦的热情和清晰的幻觉来描绘,但画面看起来毫无急躁的迹象,反而洋溢着生气。没有模特儿,没有画技,没有一般所谓的绘画规则。在斑驳绚丽,如梦如幻的画面中,暗寓着画家哲理性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六)20世纪

1.蒙克的《呐喊》

《呐喊》创作于1893年,是蒙克创作的“生命组画”中最为强烈和最富刺激性的一幅,也是他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在该作品中,艺术家以极度夸张的笔法,描绘了一个变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品构图在旋转的动感中,充满粗犷、强烈的节秦;色彩被夸张得富于表现性,但仍与自然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关联;画面形象扭曲变形;该作品采用象征、隐喻和夸张的表现手法将情感表现推向了极致,揭示了人类“世纪末”的忧虑恐惧。

2.马蒂斯的《红色的和谐》

《红色的和谐》是马蒂斯成熟期的代表作。该作品创作于1908年,描绘的是女主人正在往餐桌上摆放果盘的家庭生活场景,相对于作品的表现手法,作品的主题意义已经微不足道。作品采用了红、绿等鲜艳颜色的对比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并将画面的三维立体空间向二维平面压缩,强调造型的平面化、单纯化和装饰性,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该作品已经完全背离了马蒂斯早期野兽般狂放粗野的艺术风格,趋于宁静、和谐。

3.毕加索的《亚威农的少女》

《亚威农的少女》创作于1907年,被认为是美术史中第一件有立体主义倾向的作品,具有里程碑意义。画面着重表现了五位少女的裸体形象以及一些水果静物。作品采用多视点的方式,画面中的形象皆被处理成几何块面的形式,三维立体的空间被彻底颠覆,且人物形象的表现明显受到非洲原始木雕的影响。该作品因其在创作理念和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大胆革新而在西方美术发展史中具有重要意义。

4.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油画《格尔尼卡》是立体主义的领导人毕加索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此画表现1937年德国法西斯空军轰炸西班牙格尔尼卡,屠杀无辜居民的情景。画家以半抽象的立体主义手法,以超时空的形象组合,打破了空间界限,蕴含了愤懑的抗议;在支离破碎的黑白灰色块中,散发着无尽的阴郁、恐惧。

这幅画上的许多形象都是从不同视点来表现的,它们在交叠、错落和切割中,似乎没有一个完整的形体,也不适合于我们以往的视觉经验与形象辩识,然而却使人感觉到一种混乱的战祸场面和惊心动魄的悲剧情景。

5.达利的《记忆的永恒》

《记忆的永恒》创作于1931年,是达利的重要代表作。画面展现的是一片空旷的海滩上三只钟表软塌塌地挂在树枝上、方台上和变形的怪物上。画面形象奇特怪异且在现实生活中毫无关联,但却被表现得逼真写实,空间透视深远,充满静谧、神秘的气氛。该作品充分体现了偏执狂批判的典型特征:运用写实主义的手法将毫不相干的事物加以奇妙组合和变形,从而产生一种超现实的荒诞梦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