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徽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体育历年真题 题型与常考知识点归纳2

 师出网校蒋老师 2019-03-09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节选)

第五条  学校应当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学生每日学习时间(包括自习),小学不超过六小时,中学不超过八小时,大学不超过十小时。

第十三条  学校应当把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普通中小学必须开设健康教育课,普通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农业中学、职业中学应当开设健康教育选修课或者讲座。

第十四条  学校应当建立学生健康管理制度。根据条件定期对学生进行体格检查,建立学生体质健康卡片,纳入学生档案。

第二十条  普通高等学校设校医院或者卫生科。校医院应当设保健科(室),负责师生的卫生保健工作。

城市普通中小学,农村中心小学和普通中学设卫生室,按学生人数六百比一的比例配备专职卫生技术人员。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节选)

4.本标准将适用对象划分为以下组别:小学、初中、高中按每个年级为一组,其中小学为6组、初中为3组、高中为3组。大学一、二年级为一组,三、四年级为一组。

5.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各组别的测试指标均为必测指标。其中,身体形态类中的身高、体重,身体机能类中的肺活量,以及身体素质类中的50米跑、坐位体前屈为各年级学生共性指标。

7.根据学生学年总分评定等级:90.0分及以上为优秀,80.0~89.9分为良好,60.0~79.9分为及格,59.9分及以下为不及格。

8.每个学生每学年评定一次,记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登记卡》。

10.学生因病或残疾可向学校提交暂缓或免予执行《标准》的申请,经医疗单位证明,体育教学部门核准,可暂缓或免予执行《标准》。

(二)体育心理学

1.重点把握运动兴趣的分类,尤其要能区分开根据运动兴趣的倾向性划分的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

影响运动兴趣形成的因素:运动需要的满足、现有的运动技能水平、运动内容的新奇性与适合性、成功体验的获得以及融洽的师生关系。

运动兴趣对于提高体育学习效果的重要性:

①强大的动力作用: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并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有助于人创造性地完成当前的活动。学生有了浓厚的运动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把自己当做体育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并使之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而不是盲目地被动接受运动只是和技能的容器和奴隶。在体育学习中,应通过运动兴趣促进积极情感的产生。学生的运动兴趣一旦被激发,就会产生注意,愉快紧张的情绪及坚强的意志,从而提高运动时间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和创新能力:运动兴趣一旦被激发,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学习到运动知识和技能以外,在课外会主动邀请同伴参与相关的体育活动与比赛,并尝试所学其他学科的知识运用到体育学习中,不断构建新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创新精神从而使体育锻炼获得更大的益处。

③最终实现终身体育: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锻炼的前提,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学生爱上体育课,并积极主动的参加到体育学习中区,从而进一步将体育运动和自己的生活、学习以及将来的工作联系起来,最终实现终身体育。

总之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无论是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还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当学生了解了运动兴趣的重要性,并从中获得无限的乐趣,学习效果就会大大提高,作为体育老师应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研究教学艺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客服困难中尝试得到成功的乐趣,成为体育的主人,提高体育学习的效果。

2.运动动机:和运动技能的知识点类似,要重点掌握的是运动动机的分类,尤其是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区分。

内部动机:指来自自身好动、好奇或好胜心理,渴望从体育活动中获得生理上快感和心理上乐趣、刺激或人格发展等动机;

外部动机:指来自对外界条件(如奖品、奖金、奖状)渴望或屈服于外界压力、避免惩罚的动机。

直接动机:指向体育学习内容、方法或组织形式,即直接指向体育活动本身;间接动机:指向体育活动可能带来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结果。

3.了解运动技能学习过程的变化特征,掌握运动技能形成不同阶段的特点,着重认识影响运动技能学习的因素所包含的内因和外因,可适当了解运动技能的迁移。

运动技能形成阶段特点:

①认知定向阶段:建立初步知觉与表象,神经过程处于泛化阶段,内抑制过程尚未建立,多余动作较多,动作在空间、时间上都不精确,缺乏一致性,并时常会出现一些大的错误。

②动作连结阶段:认知知识的应用,学会把某些环境线索与完成技能所需的活动联系起来,犯错误越来越少,兴奋和抑制过程在空间时间上更加准确,错误觉察能力逐步形成。

③协调完善阶段:技能几乎变成自动而习惯化,练习者的动作已经在大脑中建立起稳固的动力定型,神经过程的抑制更加注重和准确。同时,练习者已经形成较高的错误觉察能力,能够自己发现错误动作和纠正错误,此阶段必须经过多年和大量的练习才能达到。

(三)运动生理学

1.了解人体机能变化的规律,尤其是注意“极点”的概念和“第二次呼吸”现象,该处知识点经常会结合田径知识一起考查。

快肌纤维形态特征①直径较粗,肌浆少,肌红蛋白含量少,呈苍白色;

②肌浆中线粒体数量和容积小,但肌质网发达,对钙离子的摄取速度快,从而反应速度快;

③快肌纤维接受脊髓前角大运动神经元的支配,神经传导快;

④收缩力量大。

生理特征:快肌纤维收缩的潜伏期短,收缩速度快,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大,收缩不能持久,易疲劳。

代谢特征:快肌纤维,无氧代谢能力较高,表现为肌纤维中参与无氧氧化过程酶的活性较慢肌纤维高,糖酵解的底物肌糖原的含量也比慢肌高。

慢肌纤维形态特征:①直径较细,肌浆丰富,肌红蛋白含量高,呈红色;

②肌浆中线粒体直径大,数量多,周围毛细血管网发达;

③支配慢肌纤维的神经元是脊髓前角的小运动神经元,传导速度慢;

④肌纤维数量少,肌红蛋白横桥少,收缩力量小。

生理特征:慢肌纤维收缩的潜伏期长,收缩速度较慢,表现张力较小,但能持久,抗疲劳能力强。

代谢特征:慢肌纤维有氧氧化能力较高,表现为线粒体不仅数量多,而且体积大,线粒体蛋白含量高,氧化酶活性较快肌纤维高,甘油三酯含量高,氧化脂肪的能力为快肌纤维的4倍,毛细血管丰富,肌红蛋白含量较高,有氧能力高于快肌纤维。

磷酸原系统:作用是一切高功率输出运动项目的物质基础,数秒内要发挥最大能量输出,只能依靠ATP-CP系统。

特点:功能总量少,持续时间短;功率输出最快,不需要氧气;不产生乳酸等中间产物。

乳酸能系统:作用保证磷酸原系统最大功能后仍能维持数十秒快速功能,以应付机体短时间内的快速需要,该系统是1分钟以内要求高功率输出运动的物质基础。

特点:功能总量较磷酸原系统多,持续时间较短;功率输出次之,不需要氧气;最终产物是导致疲劳的物质-乳酸。

有氧氧化系统:作用进行长时间耐力运动的物质基础。

特点:ATP生成总量最大,但速率很低;持续时间很长;需要氧的参与;最终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不产生乳酸类的副产品。

3.了解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掌握发展速度素质、力量素质、耐力素质、柔韧素质、灵敏素质的方法、手段及基本要求。

速度素质手段、方法:

反应速度:利用突发信号,提高运动员对各种信号的反应能力;运用运动感觉法;移动目标法;专门性练习。

动作速度:利用外界助力;减少环境阻力;利用后效作用;各种其他练习。

移动速度:爆发力的练习;高频率专门练习;利用特定的场地器材进行加速练习。

基本要求:注意克服速度障碍;合理安排练习时间与负荷;与专项特点紧密结合;保持必要的兴奋状态。

力量素质方法、手段:负重抗阻力练习;对抗性练习;利用弹性物体练习;专门器械练习;克服自身体重练习;克服外部环境阻力练习。

基本要求:力量训练要全面;正确选择练习手段;合理安排练习顺序;处理好负荷与恢复的关系;注意肌肉放松;保持经常、循序渐进。

耐力素质方法、手段:有氧耐力训练;无氧耐力训练。

基本要求:注意呼吸问题;以有氧耐力为基础;考虑专项需要;注意培养意志品质;适当控制体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