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会爱,才能爱

 秋荷荷 2019-03-09

 

各位慈怀读书会的读者们,大家好。

欢迎来到我们的每天一本书栏目,我将用一篇文章的长度,来向您讲解书中精髓。

今天,我们要一起读的书是《爱的艺术 》

罗曼·罗兰说:“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将变成黑夜。”

我们很多人一生都在追求爱。有人全情投入勇敢去爱,有人奋不顾身却被爱所伤害,也有人心灰意冷不再相信爱。

无论如何,相信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始终渴望着爱。

但是,爱并不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它不是等来的,也不是某个特定的人带给你的。爱是一种能力,一种根植于内心,可以自己掌握主动权的能力。

因为你生命中的爱,不源于别人,只源于你自己。

《爱的艺术》,就是这样一本让你找到自己健全人格的书。本书作者艾·弗洛姆,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哲学家,是继弗洛伊德之后又一位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心理学大师,被尊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写有《逃避自由》、《心理分析与宗教》、《为自己的人》等著作。

这本书是弗洛姆最著名的作品,自1956年出版以来已被翻译成34种语言,畅销世界经久不衰,成为无数读者走出心灵困境、寻求爱与幸福的灵感来源,被奉为“永恒的人生经典”。

现在,让我们跟随弗洛姆,一起去探究爱,在了解爱的过程中认识自己、理解他人、体悟生命,一步步修炼属于自己的爱的能力。

点击图片体验“慈怀每天一本书”小程序

成熟的爱才是爱的真谛

爱是一门艺术,一个人首先需要具备成熟健全的人格,然后才可能拥有爱的能力,因为爱是从你内心生长再向外延伸的东西,不是外界能给予的。

这里的爱不局限于男女之间,爱的对象包括父母、子女、世间万物,还有自己。如果没有爱的能力,那么你尝试的每种爱的关系都可能失败。

首先,爱有成熟和不成熟之分。

我们先了解不成熟的爱,一定会给你一些启发。不成熟的爱是共生形式的,一方控制,另一方服从,常会存在于父母与子女、夫妻之间。

一个女孩因抑郁症看心理医生,她从小乖巧听话,从未受过重大挫折,那是哪里出问题了呢?

后来,心理医生通过和她深入沟通发现,原来她的妈妈掌控欲特别强,吃多少饭、穿什么衣服、交什么朋友,事事都必须符合她的要求。

她从小学习好,是因为成绩好会得到妈妈夸奖,一旦做的不好就会遭呵斥。她曾尝试反抗,但每次都会被打骂,久而久之,不敢反抗。

为了保护自己,她不得不用隐忍来讨妈妈欢喜,处处小心翼翼,把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压抑下去。

直到后来,她觉得一切都是为了妈妈,找不到自己的出路,找不到活着的意义。

在这种爱中,被控制的一方变得胆小、懦弱,觉得自己不重要,没有价值。长大后在与爱人、同事、朋友的关系中,也会不自觉让自己处于委曲求全的境地,压抑难过积蓄心中,严重时极易抑郁。

而成熟的爱,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不控制、不依附,在保留自己独立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与他人相处、磨合。

成熟的爱包括五个要素:爱首先是给而不是得,然后是认识、尊重、关心和责任心。

“给”意味着主动关怀理解对方,把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给予对方。不是等待得到爱、索取爱,而是主动“给予”爱。

我们看到很多破裂的感情,一方总在索取,总认为对方应无条件满足自己,按自己的要求行事,否则就是不爱。

他把“得”等同于爱,得不到就会陷入无爱的绝望。

但我们忘了爱的本质是主动给予,“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只有内心丰富富足的人才有能力去给。首先应给予自己足够的爱,先让自己成为独立自信的人。

然后才能主动去爱别人,你“给”时并不求“得”,但它终究会唤醒对方的心,让他感受到爱的喜悦。

你会在“给”中体验到自己用爱唤起爱的强大力量,这其中的满足和快乐远大于“得”。

所以我们要认识自己,更要懂得认识他人,“认识”意味着了解对方的本质,深入他的内心,看到他最真实的想法、感受和渴望,是建立关系最重要的起点。

比如孩子哭闹实际是想让父母更多陪伴,妻子抱怨只是希望丈夫理解她的不容易,丈夫发怒可能是掩饰他内心的不安和恐惧。

认识对方的内心,能让我们怀着慈悲和宽容去看待对方,减少误会,用一颗柔软的心去靠近另一颗心,而不是相互敲打。

点击图片体验“慈怀每天一本书”小程序

然后我们还需要尊重,“尊重”基于认识,只有了解对方才可能尊重对方。接受他本来的样子,而不是要求他变成你希望的样子,没有尊重的爱只会沦为控制。

你如果爱孩子,就应该了解并尊重他独特的个性,他的爱好、行事习惯、生活方式均由他做主。

不要按你的标准压制孩子,而应给他充分的自由,让他放开手脚大胆尝试。

你如果爱你的另一半,也不要总拿他与别人或是你想象的标准去比较,强迫他做难以做到的事。

每个人都是带着缺陷在成长,请看见他的闪光点,也正视他的局限,帮助他按他喜欢的样子去发展自己。

因为真正的“关心”,是积极关注你所爱之人的处境、需求。这也是一种责任,“责任心”就像是对自己负责一样对他人负责,积极主动去帮他实现愿望。

一个口口声声说爱孩子的母亲,如果她不关心孩子身体是否舒适、是否开心、有什么想法,不积极照顾帮他健康成长,那她一定不爱孩子。

夫妻之间互相漠不关心,不在乎对方的感受和处境,不为对方着想,不去扶持和帮助对方,那爱也荡然无存。

认识、尊重、关心和责任心是相互依赖的,在成熟的人身上会有这些态度的集中体现。

所以,爱的理论归于一点,那就是爱是从内心培育出来的能力,是属于你自己的力量,你所有的爱应该向内求而不是向外索取。

点击图片体验“慈怀每天一本书”小程序

父母之爱会影响爱的能力

爱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发展独立成熟的人格是关键,而人格的形成受父母之爱影响巨大,可能促进也可能阻碍。

在理想的成长轨迹中,一个人应首先体验无条件的母爱,全然接纳和感受陪伴,那么你对爱的体验便是“我被人爱”。

这种无条件的母爱是每个人内心最深的渴求,能为你建立心底的安全感。

有一则纪录片,女孩从小父母离异,跟爸爸生活,四岁后很少见到妈妈。儿时活泼的她长大后沉默寡言,与人疏离,成绩一直不好。

直到遇到一位画画老师,耐心陪她说话,接纳她的想法,她才慢慢放松下来,重新主动开口说话。

是老师无条件的接纳带给她久违的安全感,温暖了她小小的心,让她放下戒备表达自己。

儿时缺少无条件的母爱,心中便总少一层保护和不安,担心做不好,担心被嘲笑,担心自己没有价值。所以只能竖起一道高墙,与外界隔离,来保护脆弱的内心,既渴望被爱,却又不敢去爱。

到六岁左右则应更多体验父爱。父爱是有条件的,你顺从父亲、做对事、付出努力才能赢得爱,在这其中你便学会了“爱别人”。

这种有条件的父爱能让你明白生活的纪律和规则,正视困难,练就你生存的能力。

纪录片中另一个男孩,母亲强势权威,父亲漠不关心。到他二十几岁时母亲陷入焦虑,因为她发现这个儿子越来越懦弱,越来越没用。

儿子坦言,无论生活还是工作,他最害怕的就是犯错,做什么事都要想前想后犹豫很久,他也觉得自己没用,但是特别无力,甚至有点厌世。

儿时父爱缺位,没人告诉他现实的残酷和生活的纪律,于是少了摸爬滚打、大胆试错的机会。

一旦步入社会独自上场,没有了父母大包大揽的保护,才发现社会生活难以应对,与人建立联系万分困难。

要形成成熟的人格,一个人应先后获得母爱、父爱的情感体验,二者缺一不可。

最后,保留他们爱的内核,在自己内心建立既有母爱的接纳、包容,又有父爱的理智的综合情感。

点击图片体验“慈怀每天一本书”小程序

关于父母爱的内涵,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放手让孩子成长,直到孩子与父母分离。

孩子必须长大,最终脱离父母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的生命。

很多时候父母爱得太深切,想照顾孩子一辈子。但真正的爱孩子,是舍得让他离开自己,去过属于他的人生。

某节目中一位妈妈,陪儿子北漂,每天凌晨4点榨鲜果汁,照顾儿子事无巨细,她说她用生命爱儿子。

她爱了近40年,爱到忘我,爱到甘心做儿子一辈子的佣人。

但儿子说这种爱的压力太大,觉得自己束手束脚永远长不大,特别孤独,不敢独立面对感情生活,不敢步入婚姻。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父母与孩子无法分离,以爱之名紧抓孩子不放,最终,只会阻碍他形成独立的人格,使他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而从小带着父母爱的烙印在成长的我们,也常常没学会分离,使得自己在找人生伴侣时,常下意识寻找与父母性格特征类似的人,因为类似的形象能带给自己天然的亲近感和安全感,但对方却往往不是能与你内心契合的平等伴侣。

所以,在拥有父母之爱内核的同时,孩子还需要脱离父母的外在形象和特征去发展自己独立成熟的人格。

而认识自己是发展人格的起点,需要我们看清父母之爱对我们的影响,看清内心的障碍。

发现内心的障碍后,正视它、克服它,即便会经历痛苦和巨变,但都是值得的,因为它会带你通向真正的爱。

自我成长和人格完善是习得爱的要诀

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理想的父母之爱,父母也会有他们的局限。

人格的不完善不能全归咎于父母,我们应该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让自己成长,然后大胆去爱。

实现爱的根本途径就是:发展独立成熟的人格,从自己生命的本质出发,去与对方建立深度的联系,而不是逃避真实自我。

这是爱的艺术,在生活中还需付出很多努力。好在作者弗洛姆分别从艺术范畴和爱的范畴为我们提供了实践方向。

学习任何艺术都需具备四个条件,分别是纪律、集中、耐心和极大的兴趣。

而掌握爱的艺术,则需要基于爱的本质,让自己成长为一个独立成熟、有创造力的人,只有这样,才能内生出源源不断的力量,去给予爱,去认识、尊重、关心爱人,与对方建立爱的联系。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打破自恋的障碍,让内心与现实联系,客观认识自己和他人。

在客观、理智的基础上,相信自己的价值,使自己朝独立人格的方向发展。同时,贯之以积极的行动,克服阻碍,才能最终看到改变。

点击图片体验“慈怀每天一本书”小程序

下面,作者就给我们提供了掌握爱的艺术所具备的三个条件:

1、要克服自恋

自恋的人完全以自我为中心,是遮蔽了双眼看世界,他对事物的判断标准只有一个,就是对自己有利或是有害。

人和事经他的内心处理后总形成歪曲的形象。

于是,自恋的人很难认识到事物的本质。无法客观认识自己,使他们失去了发展人格的起点;无法客观认识他人,使他们无法和他人建立健康、深入的联系,爱更无从谈起。

比如自恋的父母只关心孩子是否听自己话,是否让自己有面子、有成就感,而不管孩子真实的想法。

自恋的丈夫会觉得妻子事事专横,他不去理解妻子的真实需求,而是粗暴地把她的合理意见,与儿时父母对自己的束缚等同。

自恋的妻子会觉得丈夫没用,只是因为丈夫不像她儿时幻想的白马王子。

要克服自恋就要凡事客观、理智、谦恭,放弃自己全知全能的幻想,对人和事都抱有开放的态度,从客观现实出发,实事求是,深入生命的本质去了解自己和对方。

只有以客观不带偏见的认识为基础,才有可能与对方建立更理性、更有爱的关系。

2、要有信仰

关于爱的信仰是,相信自己,相信他人未来发展的可能性,相信自己的爱一定能唤起对方的爱,同时也要有承受挫折和失望的勇气。

作为个人首先应相信自己生命的独特和价值,相信自己能独立地、创造性地思考和行动,不需要依赖别人,也不需要靠控制别人来证明自己。为自己建立价值感,是发展独立人格的关键。

作为父母应相信孩子发展的可能性,不要过分焦虑,相信孩子未来能心智成熟、健康、幸福,然后去引导他实现人生。

而不是事事担心,强行灌输自认为对的东西,扼杀孩子的天性,严格用自己的规则去“捆绑”孩子。

3、要进行积极的活动

爱是对自己所爱之人抱有开放、积极的态度,运用自己的力量,主动行动,克服障碍去与他人连接。

弗洛姆一生虽都在积极地实践爱。但他的父母也非完人,父亲胆小自卑,对他的爱充满焦虑,冬天常不许他外出,担心他感冒。而母爱则包含过多欣赏,对他期许很高。

父母对他的影响,特别是母亲的过度欣赏曾使他一度傲慢,他几次情感经历和婚姻生活均以失败收场,他陷入了痛苦和绝望。

直到他开始努力摆脱父母焦虑的爱,去寻找勇敢独立的人生榜样,又去学习心理分析,这激发了他摆脱心理束缚、追求自由的强烈动力。

最终他认清自己,克服了父母爱的限制,看到了内心对爱的障碍,接受了自己的局限。再一次,他鼓起勇气积极去爱。

在与后来妻子的相处中,他与她平等交流,温柔相待,他照顾妻子的生活,妻子支持他的事业。

他越来越有能力去爱自己、爱他人,因此过起了幸福的后半生。

是啊,开放自由的人格,终能让你寻找到自己热爱的东西。

点击图片体验“慈怀每天一本书”小程序

泰戈尔说,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生而为人,本就该体验这绚烂美好的生命,这是每个人的权利,请务必珍惜。

爱的能力受父母的影响,但也与个人追求独立与爱的努力相关,决定权在你手中。

请做独立成熟的自己,同时不要盲从自己,克服自恋,客观理智地认识爱的对象,然后去与自己、他人和现实建立更深入、更有爱的联系。

爱的艺术,终点是与外界建立联系,而起点则是通向自己的内心,“认识你自己”是爱的关键。

如果你渴望爱,请勇敢走向内心,去找那个阻碍你通向爱的障碍,去揭开你总是逃避、排斥的问题。这个过程并不容易,可能充满痛苦,但只有爱的恐惧被释放后,才能感受到爱的温暖和深情。

不必苦苦等待被爱,也不要愤愤抱怨错爱。爱只源于你自己,自己对了,爱便对了,爱的人也就对了。

勇敢去爱吧,就像从未受过伤一样。愿你度过这一生时,能像著名诗人白朗宁夫人说的一样:我是幸福的,因为我爱,因为我有爱。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慈怀读书会每天一本书的全部内容,这是慈怀读书会每天一本书的第三百十二本书。

因书明理,以慈怀道,关注慈怀读书会,每天读完一本书,把自己活成你喜欢的样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