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唯有读书好

 三十四桥明月夜 2019-03-09

从事文字工作,闲暇之时总是喜欢读书。在双休日及休息时间里,我抓紧时间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量的史书典籍,感觉收获颇丰。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读到的元代诗人翁森《四时读书乐》里的诗句“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对生性浪漫的翁森来说,天地是如此广大,人生是如此有趣,而读书更是这精彩的时空交集之内最画龙点睛的一笔。由读书所引发出来的种种生命快事,诸如“绿满窗前草不除”“昼长吟罢蝉鸣树”“高歌夜半雪压庐”等等,随着四时佳趣,竟是那样巧妙地一一贯穿着诗人全部的人生,于是读书便成了人生中最快乐的一件事。

人生唯有读书好

今天,当读书已成为一种必须提倡和推广的行为,当越来越多的书籍开始汇聚成一片浩瀚无边的汪洋时,我们站在书海彼岸,更应该将读书作为人生中最快乐的一件事。

人生唯有读书好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是古人对读书的感悟。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等一个个勤奋读书的精妙故事。金庸先生有言:“只要有书读,做人就幸福。”书是人生无限的宝藏,读书更是人生快乐最大的法宝。读书可以增长知识,丰富智慧,培育道德,提升才干,开启美好人生之门。对于真正的读书人来说,书往往是除了阳光、空气和水以外,不可或缺的第四种生活要素,是这浮华尘世中一处真正可以休憩心灵的桃花源。世界上没有一种事比读书更让人得益,所以我们工作再忙也要读书、生活再累也要谈书、收入再少也要买书、住处再挤也要藏书。

人生唯有读书好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竞争的实质是人的综合素质的竞争,而读书则是陶冶情操、培养气质,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最主要的途径。对此,历代学者、名人都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说:“每相聚,辄读数叶《前汉书》,甚佳。人胸中久不用古人浇灌之,则俗尘生其间,照镜觉面貌可憎,语言亦无味也。”一段时间不读书,自己就会感到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这是相当高的境界,一般人恐怕体会不到。但一个人若长时间不读书,将导致知识贫乏、思维枯竭、语言无味,进而俗不可耐,则是必然的。而要脱俗,唯有读书。黄庭坚说:“子弟诸病皆可医,惟俗不可医。”后人补充道:“医俗独有书耳。”与黄庭坚同时期的大文豪苏东坡有诗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是饱读诗书可以提升人的气质、调节人的情绪,能使人心胸开阔、气度高雅、形象清俊、品格升华,能极大地提高人的社会形象和人生价值。

人生唯有读书好

时值春日,有人不想读书,编了首打油 诗,言曰:“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多蚊虫冬多雪,收拾书本好过年。”人如果不想读书,总是可以找到借口的。鲁迅先生曾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说时间就像海棉一样,表面上看没有水,可只要用心去挤,便能够挤出许多来。雷锋也说读书学习要发扬钉子精神,有一股挤劲儿,有一股钻劲儿。读书必须学会挤时间。怎么挤?古人强调的是“三余”“三上”。“三余”是三国时期的董遇提出的,他认为读书应主要利用“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苏东坡很欣赏这种提法,认为“此生有味在三余”。“三上”是另一位北宋大文豪欧阳修提出的,即读书、写作、思考问题,要利用“马上、厕上、枕上”。古人的话字字珠玑,句句经典,讲的都很有道理。

人生唯有读书好

从上班族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工作时间能用于学习的十分有限,读书主要是在“三余”“三上”。如果充分利用“三余”“三上”,我想我们每天的读书时间会在三四个小时以上,一天能读四五万字,每周如读一两本书,一年下来就能读上百本的书了。只要学会挤时间,而且一定会读得更多。读书养成了习惯,就会成为一种嗜好,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天不读书就觉得少了点什么,浑身不自在。读起书来如痴如醉、废寝忘食,外人看来不可思议,而本人则感到其乐无穷。这时就不是战胜自己拿起书了,而是经常要战胜自己放下书。总之,读书也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人生唯有读书好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读书的人生是美好的,美好的人生要读书。古人云:“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让我们从每一天做起,享受不同人生阶段读书的快乐。一生以书为伴、以读书为乐,乐读书、读书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