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荩是名记者,也是中国首位殉职的新闻记者。身为一名记者,肯定要善于交际,结识三教九流,尤其是在当时的清末年间,没有手机没有电脑,信息传递不是很方便,所以要想打听最直接的消息,无疑是从当事人的口中。 这一打听,可不得了。 1903年沈荩在满清权贵口中,得知中俄要签订丧权辱国的密约。而在此之前,沈荩拥护变法,与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关系密切,是忠实的革命主义者。当他得知这个消息,肯定要想法设法阻拦,在阻拦之前,他还要想方设法取得证据,这个时候他的人际圈子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他通过自己的关系网,想方设法接近签订《中俄密约》的主要大臣,最后结识了政务处大臣王文韶的儿子。政务处是清政府为了施行“新政”而设置的中央办事处,王文韶是政务处的督办,肯定有这方面的信息。 想来王文韶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儿子如此不识大体,私自把《中俄密约》草稿的原文交给沈荩。 沈荩搞到《中俄密约》之后,第一时间把草稿寄给天津《新闻西报》。《新闻西报》立时刊登原文,披露出了中俄之间的密谋,引起国人一片哗然。其他报社也纷纷转载。 国人群情激奋,指责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清政府迫于来自各方的舆论压力,不得已只能放弃与俄国签订《中俄密约》。 也正因此事对清政府形成重大的恶劣影响。清政府当即派人着手调查是从何处泄露的稿件消息。最后顺藤摸瓜,查到沈荩身上,不出意料,沈荩被逮捕了。慈禧命令刑部将他杖毙,但是刑部对沈荩施以酷刑将近四个小时,打的沈荩是血肉模糊,惨不忍睹,在此期间,沈荩仍然对慈禧老妖婆那个骂口不绝,最后施刑的人没有办法,只能把他绞杀。沈荩终年仅三十一岁。 当全国人民得知沈荩被杀害的消息,因为沈荩的去世感到心情沉痛之余,对清政府的所作所为大感愤恨,连外国报社也对清政府的行为加以指责。 结语:关于晚清的历史充满了残酷与黑暗。但是有那么一群人在我们回顾历史时候,给了我们留下无限的光明和希望。沈荩就是如此,他是我国历史上因言被杀的第一位新闻记者,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还有像他一样不少为革命前仆后继的先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