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31 今天课间休息时,我无意中被扔在休息室桌上的一份《东南早报》上的一行字吸引住了:与老人聊天是年轻人锐变的途径。下课后我把报纸拿回家仔细品读。这是央视名嘴白岩松5月21日在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发表《我眼中的这些老头》讲座中说的话。文章太精彩,决定做以下摘抄并浅谈个人所得。 “年轻人总是错过老人们。”接触过不少文化界老者的白岩松在讲座上提出疑问,“为什么年轻人总是错过老人?”,他十分认同穆欣老先生所说的,年轻人要实现锐变的途径之一,就是与老人聊天。
白岩松认为自己在与老人的聊天中很快地成长。1995年,白岩松为了采访中国学界的11位老人,用了三四个月的时间去准备这11个人的采访,最后写下几十万字的笔记。“我在那段时间里像一个竹子一样听到自己成长的那种'咔咔'的声音。他如此形容采访这些老人后的成长。
“我们有新闻性,缺文化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扬,扬不到精深;鼓,鼓不到透彻;改,改不到锐利;守,守不到纯真。所以,我甚至已经悲凉地觉得我们这代人恐怕就是一代路过者 ,你还可以去期待一个更好的老头。”白岩松希望老了能成为中国未来一个可爱的老头,成为年轻人成长的推动者和搭手。 与老人交流获益匪浅,白岩松希望年轻人多同老人交流,可以是老文化人,也可以是自己的长辈。“我觉得我经常和他聊天,他的文章我看过不止两遍、三遍。”说起和黄永玉先生的交流,白岩松坦言深度的聊天并没有,很多时候还是阅读老人的文字进行交流。在他看来,在类似黄永玉先生这样的古文字当中错过了真是可惜。老人把一生都浓缩在了文字里,为何不去接住呢?
白岩松认为,老先生的文字里都有情、趣、识、思、智,有感情但是一定要有趣味。不管多伟大的道理,无趣都是凝固的,只有有趣才会化之,也就让更多的人去接受。第三是'识'。有很多的文章,也许它平淡无奇,但是有很多你过去不了解的东西。还有思考和智慧。
在与季羡林、启功,韩美林、黄永玉等一批中国文化界老人的接触中,白岩松看到了这些老人人格中的“低”。这种“低”是老先生们普遍拥有的一种不仰视,但也绝不俯视,甚至是高看普通人一眼的胸怀。”很多老先生打一开始接触的文化就在敬畏中形成了一种人处于低处的人格力量,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辽阔。正是这种“低”,让白岩松看到人格是超越一切的学问。而年轻人如果一旦意识到这点,就会努力去做一些应该做的事情,让自己心安。 在讲座中白岩松说现代的年轻人喜欢轻松,害怕沉重,搜索技术的发达使年轻人识多智少,他认为手机已经成了现代人的“手铐”。他说他不上微博、不上微信,因为微博、微信里有价值的东西绕800圈依然会来到身边,不必再费大量的时间去沙里淘金。他说他远离手机是给予自己更多时间去听音乐、阅读、发呆。手机拿走了无聊,也顺便拿走了与无聊陪伴的那些能够创造伟大的东西,比如发呆。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很多年轻人虽然每天大量地获取信息,却始终原地踏步,就在于他可能增长了知识,却没有增长智慧。而历尽沧桑的老人,恰恰能给予年轻一辈们系统的智慧,推动他成长,推动他超越上一代人。 这篇文章之所以会触动我也许与我生活中接触到的人有关。四年前我开始迷上了太极,在安溪这样的小县城,选择太极也意味着选择与老年人为伍。作为中学教师的我,每天看到的都是朝气蓬勃充满青春朝气的学生,接触太极后,看到身边都是些头发灰白,行动迟缓,知识落伍,不会上网,不会用微信的老头老太,心里感到非常的无奈。
可是经过一个阶段的接触后,我发现这些老人并没有像我想象的那么糟。他们大多数是退休的教师、工人、医生、干部,都曾经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过,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感悟。从他们身上我逐渐地发现了闪光点。比如退休的孙医生经常给我们普及健身和医学知识,退休的林老师经常在报纸上发表诗词作品,吴老在公园写地书展示才艺抒发情感......他们以实际行动告诉我老有所学、老有所用是多么重要。还有些老人,他们没有什么特殊才艺,但是他们练拳时表现出来的淡泊宁静、心态平和,谦虚谨慎,他们那不张扬、内敛的优秀品质时时启发着我,感动着我,教导着我。
我是普通人,没有像白岩松那样有机会接触顶尖的文化学者,与他们面对面交流。但是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从太极老人身上学到了另一种智慧。 我不再年轻,但也不算年老,是一个走在年老路上的年轻人。在从身边的老人身上获取智慧的同时也思考着一个问题:将来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老人?
仔细观察身边的一些老人,像一个怨妇一样,一坐下来就抱怨儿孙不乖、儿媳不孝,或者东家长西家短地议论是非,这样的老人实在不可爱。有人把人生比喻成一本书,老年人就是一部长篇小说。要使人生这本小说耐读,就必须有充实的内容,还要生动有趣。年轻时所做的一切就是往人生的小说中填充故事,所以走好现在的每一步才是关键。要让人尊重你,首先必须使自己成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做到这一些,到老时不可爱也难。 |
|
来自: 昵称62659975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