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37年7月7日,抗战爆发时,林徽因和梁思成正在山西进行野外考察。得知“七七事变”后,他们一行赶回北平。开始了千里辗转流亡大西南的艰难路程。 随着华北局势的恶化,清华北大等高校和一些国立研究部门,从1935、1936年就逐步开始南撤的安排了。 和这些高校不同,梁思成、林徽因的“东家”中国营造学社是一家私营机构,并不隶属政府部门,也没有什么编制。林徽因和梁思成为什么也要辗转流亡?再比如,后来随着战事的扩大,上海和南京也相继沦陷,陆小曼和张幼仪等不还是留在上海生活吗? ![]() 林徽因、梁思成和陆小曼、张幼仪不同,必须南迁的原因,说出来有以下几点: 一是各自的身份不同。陆小曼、张幼仪属于一般民众,不论她们富裕还是贫穷。陆小曼的身份是一个过气的交际名媛,已经没有经济来源的一中年家庭妇女。张幼仪住在租界,相对安全有些保障。她的二哥、四哥虽是政界名流,民国高官,但她本人一介女流,顶多算是商界小有名气。 而林徽因则不同了,她和梁思成是学者,这也是和陆张的根本不同之处。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父亲都曾是民国高官,并且都曾在日本留学或居住多年。日本侵略者为了实现其统治目的,对于有社会影响的学者名流,特别是对于有日本渊源的最感兴趣,也极力拉拢。 ![]() 由于他们野外考察的成果不断见诸报端,高水准的考察报告陆续出笼,梁思成在学术界的名声与日俱增。引起对中国文化有浓厚兴趣的日本学者注意,9月4日,梁思成接到一封署名“东亚共荣协会”的请柬,邀请他参加即将召开的一个会议。梁思成夫妇已经进入到日本人的视线里,如果不想当汉奸就应离开北京,迟疑的话想走也走不成了。 二是他们的爱国情操。林徽因和梁思成虽然经常在“太太客厅”里举办学者沙龙,但他们不是“商女不知亡国恨”的公子哥和少奶奶们,他们作为一代知识分子,有着天然的爱国情操和个人气节。 不走的话,就要和日本人合作,这是他们所不能接受的。他们誓死不做亡国奴,宁可背井离乡,也不给侵略者做事。 ![]() 一般民众在敌占区生活,那是迫于无奈。作为学者或者政府官员,如果和日本人合流,那就是汉奸。 实践证明也是这样,留在北平的周作人出任伪职,留下骂名。抗战胜利后,北大复校,凡是在伪北大任教的教授、老师一律辞退。 1948年评选民国首届院士时,在抗战期间沦陷区伪大学等学术、教育机构任过职的著名化学家赵承嘏、萨本铁等人被从名单上一票否决。 三是开展研究的需要。中国营造学社是朱启钤创建的,他由于年老体衰,不愿南迁。营造学社的业务就交给了梁思成,大量的考察资料、测绘稿、档案、图书、图版及底片,还有一些研究笔记及模型等,存在天津英租界的一家英资银行地下保险库中。营造学社的成员们相约到南方再会合重组,继续进行工作。 ![]() 开展中国古代建筑研究需要野外实地考察,也需要依托中央研究院史语研究所的大量古代资料。这也是史语研究所从昆明迁到四川李庄后,明明知道四川的潮湿天气不利于林徽因夫妇养病,而跟随迁往李庄的原因之一。为了学术研究,林徽因夫妇已把健康放到一边。 基于以上原因,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必须尽快离开北平。 林徽因回忆说:“我是病的,却没有声张,临走去医院检查了一遍,结果是得着医生严重的警告--但警告白警告,我的寿命是由天的了。 临行的前夜一直弄到半夜三点半,次早六时由家里出发。东西全弃下倒无所谓,最难过的是许多朋友都放不下而走掉。” ![]() 梁从诫回忆说:“日本人进城了。父亲收到一个什么‘东亚共荣会’之类的请柬。父母知道,除非当汉奸,北平已不可留。民族的气节使他们毅然抛下这个温馨的家,立刻出走。” 1937年9月5日凌晨,梁思成、林徽因把所有的东西都扔下,不管贵重与否,只拿了几只箱子和铺盖卷,带着徽因的小脚母亲和一对儿女,踏上了那前途未卜的漫长逃难之路,也是爱国、研究、抗争的八年之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