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贯通人神的红山玉3

 金卡罗 2019-03-10

  红山文化晚期已形成玉礼制系统

  在古人的观念里,玉与“礼”有着密切的联系,王国维曾释“礼”为“象二玉在器之形”。这在红山文化考古发掘中得到了印证。

  随着牛河梁红山文化积石冢发掘工作的展开,学者发现,红山文化的葬俗十分特别,他们以葬玉器为主,不葬或很少葬陶、石等器类。在考古学家郭大顺看来,红山文化“唯玉为葬”的葬俗证明了玉器确是最早的礼器,而且清楚地表明“唯玉为礼”才是“礼”的初意。

  考古工作者发现,红山文化墓葬中出土玉器的数量、种类和组合与墓葬的规模及形制密切相关。据统计,在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第三地点、第五地点、第十六地点的上层积石冢内的66座石棺墓中,大型石棺墓内随葬玉器件数一般为7—20件,小型石棺墓内随葬玉器件数为1—5件,此外,有29座小型石棺墓内未随葬玉器。可见,随葬玉器能够反映墓主的级别高低,其使用已经形成了一套固定制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国祥认为,至红山文化晚期,以牛河梁上层积石冢内石棺墓出土成组玉器为代表,玉礼制系统真正形成,这是目前能够确认的中国最早的礼制形态,也是牛河梁遗址出土红山文化玉器的核心价值所在。

  值得注意的是,红山文化积石冢不仅是死者的埋葬之所,同时也是生者举行祭祀活动的所在。学者据此推断,埋藏于积石冢内的玉器也不仅是随葬礼器,同时也应有通神之功用。玉礼器的主人极有可能兼具“巫者”和“王者”的身份。

  与“唯玉通神”密切相关的是,红山玉在制作工艺上十分注重玉自然特性的发挥,在探讨红山玉制作工艺时,郭大顺表示,红山玉坚持以通体光素为基本风格,尽量不留棱角和制作时的痕迹,纹饰简洁慎重,显示出红山人对玉的特殊信仰和寄托。

  总的来说,红山文化晚期,社会内部产生分化,等级制度确立,是玉礼制系统形成的先决条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