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龚琴 编辑丨黄晔 各种新闻满天飞的世界里,忽然想和大家聊聊探究这件事。不仅是因为其在教育界令人瞩目的受宠地位,更因为面对纷繁芜杂的信息,我们大人都极易困惑,这时,停下来,学学孩子们快速拥抱这个世界的方式之一——探究学习,也许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探究式学习,网上官方术语,是基于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方式,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学习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总之,是国际学校流行教学法的真正“宠儿”,比如IB PYP,整个课程基本就是一个完整的探究循环模式(后面会讲到),越来越多的本土学校也在尝试各种探究模式。 下面给大家捋捋时下都有哪些流行的探究模式,从极简版到最全综合版,3阶,4阶,5阶,6阶模式都有,相信总有一款适合你。 先别急,干货马上有,但基本的理论也得给你们补两下: 第一个出场的专家是爱德华·德·波诺(Edward de Bono),他提出了“六帽子思考法”: 红色思考帽:从感情和直觉感性地看问题 黄色思考帽:寻找事物的优点及光明面 黑色思考帽:从事物的缺点、隐患看问题 绿色思考帽:用创新思维思考问题 白色思考帽:提供事实与数据 蓝色思考帽:整体的思维模式 (图片来源:百度) 第二个专家是布鲁姆,关于他老人家的教育目标分类法,如果你跟我说不知道(得,你赶紧去补习吧),实在懒,也可直接参考我之前和老师们一起合作的两次小尝试《中文视频+习题创意设计-第一弹》《第二弹!视频《网购奇遇》之习题创意设计》,里面的习题样本就是基于此理论设计的: 末了,还是要来一下这张图的: OK,关于理论的两个关键人物补充好了,下面来看看理论作用于实践的power实例,此处仅限于探究教学模式: 先来看极简版的3阶模式: 探究--》反思--》行动 再好理解不过了吧?但如果直接拿给新手老师用,估计是会懵逼的,怎么探究,怎么反思,行动又分成哪些步骤,简化的背后其实完全建立在老师对探究循环各步骤的熟捻于心,所以这个模版反而更适合经验丰富的老手。 再来看我找到的这个4阶模式: (图片来源:teachthought.com) 这是网站teachthought.com创始人Terry Heick提出的4阶模式,分别为:
说完四阶模式,再来给大家看一下五阶进阶版,或者也可直接称为5E探究模式: “5E”教学模式是美国生物学课程研究(BSCS,1989)开发的一种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模式 ,它是BSCS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 (图片来源:xueshu.baidu.com: Science Eduation Review, 2004,03 ) 其具体步骤如下: 引入-》探究-》解释-》迁移-》评价 我找到的一篇题为《美国生物学“5E”教学模式的内涵、实例及其本质特征》文章,作者吴成军,张敏,对此模式有较细致分析,我将他们列的几张表格大致整合了一下,出来了这个比较简单的版本,方便理解:
终于,3,4,5阶都说完了,该6阶出场了。其实,说了这么多,也是为了更好铺垫一下今天的真正主角--流行的6阶循环模式,其实也是IB国际学校PYP遵循的六大环节,更多借鉴了刚才的六顶帽子思考法,但也不乏布鲁姆先生教育目标分类法的痕迹。 (图片来源:IB官方指南) 各步骤依次为: 导入-》发现-》归类-》深入-》总结反思-》行动 而各步骤具体囊括了哪些内容,我估计你们光看上面那张写满英文的图片就已风中凌乱了,还好,这是我找到的中文翻译版本: Tuning in:导入
Finding out:发现
Sorting out:归类
Going further:深入
Making conclusions/connections::总结反思
Taking action:行动
至此,你还大可以衍生出七阶,八阶模式,网上一搜还真有,但我觉得意义不大,无论N阶模式,几乎都无法跳脱最开始的那个极简模式,最后的落脚点也都强调行动(即实践)。 根据印第安纳大学布鲁明顿分校的说法,以探究为基础的学习是一种“以解决某一特定问题或回答中心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基于探究的学习模式,大多数都有几个共同之处:
但探究的效果很多时候也能因人而异,且有时会涉及班级规模,有老师甚至会认为探究教学更多适合小班教学,在许多大班级实施时难度较大,而我的观点是“Yes & No”。 班级规模这个词,一旦与教学扯上关系,一般都会被自然视为与教学难度成正比。诚然,规模过大的班级,在成果展示所需的时间这块,无疑需要老师更多的调整或删减,而我们看重的探究这个过程本质则是孩子们可以同时进行的。 一个二十多人的班级与一个五六十多人的班级同时展开对某话题的探究,在操作过程上,如果老师在前期的引导及问题设置上准备够充分,是完全可以帮助所有学生实现很好探究的。 这个世界纷繁芜杂,信息海量,学会探究,多问几个“为什么”,于你,于我,于孩子,同等重要。共勉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