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股魔群英汇”群里聊天,其中一位高手(@jiushi)有关防御策略的发言,激发了我的进一步思考。先分享他的思路如下: 一般而言,防御策略有两种:选择强势股和降低股票仓位。在市场下跌初期,投资者不确定环境有多恶劣,往往选择调结构。 在下跌中后期,强势股依然会补跌,再此之前需要降仓位。 (对一般人来说,最好的防御还是得靠仓位。) 看看是行情结束还是上涨中继,再选择是否采取第二种策略 由此引申开去,谈谈我自己的一些思考和理解。 我们在熊市中发现,一旦市场出现比较弱的下跌走势,资金会因为避险需要,抱团去买具有弱周期性的防御性板块,典型的如医药股、白酒和食品饮料股、部分白马股等。在16年—18年的熊市反弹以及单边下跌过程中,这几个板块都是相对比较抗跌的,甚至还出现了白马蓝筹的结构性牛市行情,一些消费类股还创出了历史新高。 无论在什么时候,使用仓位调整来做防守,都是普遍适用的经验法则。在熊市中,你可以轻仓,甚至采用空仓策略。但是在牛市中如何使用仓位来进行防守呢? 有人说,既然是牛市,我就无脑满仓,不存在降低仓位防御的问题,这或许是一部分人的做法。但是即便是牛市中,阶段性的大幅回撤杀伤力有时也是很大的。风险偏好不高或交易体系界定了减仓条件的投资者,仍然存在降低仓位进行防守的选择。很多趋势交易的大V实际上也主要用仓位调整来适应市场趋势的变化,比如我跟踪比较有名的范德依彪、“投资明道”等,基本上核心就是趋势+择时+仓位; 我比较同意@jiushi的观点,是否降低仓位,取决于行情结束还是上涨中继。现实一点来说,针对目前的这波行情,我周五将仓位从满仓降低到6成。我的考虑是:1,我不能确定春节前后的这波强势上涨是一波中级反弹,还是大势反转进入牛市。即便是反转了,从历史走势看,牛市的第一波上涨后,随之而来的回撤可能是深幅调整,也是极具杀伤力的,所谓春寒料峭;2,不能确定这波中级反弹是否已经结束,周五开始的回撤只是上涨中继,还是一轮回调走势的开始。所以,我选择了降低仓位进行防御。话说我的仓位随时可以回补回来的,分分钟的事情。 对于防御的另一种策略,即选择强势股,我是从这几方面来理解的: 其一,选择事件驱动的、刚刚轮动到或启动的板块强势股。例如周四工信部的“振芯铸hun”计划提出后,前期滞涨的半导体芯片、国产软件在周五爆发,尽管大盘BAO跌4个多百分点,但相关个股纷纷钉死在涨停板上,选择这种强势股,自然是一种防御策略;还有公布强劲的业绩报告,或有其他催化剂的个股也是同样的道理,比如广和通。 其二,前期的强势板块和个股,在大盘上涨的过程中,处于调整状态,一旦大盘下跌,这些强势股就可能逆势上涨。尤其是那些有业绩支撑的主流板块和个股。比如上周5G板块的一些核心标的沪电股份、深南电路等,周五就逆势翻红;如果你不想降低仓位,完全可以将券商股上面撤出的资金调仓到这些5G的主流业绩票上去。 第三,走势明显独立于大盘趋势的个股。比如最近的猪票和鸡票板块,具有独立于大盘走势的特征。大盘拉升时,这些标的或调整或小幅跟涨,但一旦大盘走弱或下跌,这些票就像打鸡血似的,立马雄起。当然,这几天猪票和鸡票的超强势与生猪与鸡苗价格不断上涨有一定关系。周五尽管大盘大跌,但是那些坚定持有猪票,或者直接加仓猪票的聪明资金,账户净值还在创新高。 第四,题材股中的前排龙头,往往在大盘回调中抗跌,龙头有三条命嘛;而那些跟风的后排小弟就扑街了,涨不过龙头,跌起来比谁都狠。这时候就是将仓位从杂毛身上换到回撤中的龙头上面的好机会。龙头效应,其实也就是一种强势股的表现形式。骑最烈的马,喝最醇的酒,泡最靓的妞,只干龙头,不鸟杂毛,死也要死在龙头上,就是说的龙头信仰。 第五,强势股的满仓轮动。即不管大盘指数的波动,只要不是在熊市的主跌阶段,就不存在仓位调整的问题,而是根据不同强势股的逻辑和进出场信号进行买卖和持仓,一顿饭吃完接着吃下一顿,不断寻找新的猎物。这是高手们的策略,我自己目前还达不到这个境界,还得看趋势和市场环境。 但是,如果市场行情结束了,进入深幅调整阶段,在调整的后期,这些前期的强势股就可能面临补跌风险,这时你只有降低这些强势股的仓位。去年下半年的熊市单边下跌行情中,我们曾领教过强势股补跌的痛苦滋味,记忆犹新。 一套成熟的交易体系,自然包括进攻和防守两个方面。归纳起来,防御性策略包括三个方面:降低仓位、选择强势股,以及选择弱周期的防御性股票。当然,当市场明显走弱时,收紧止损,严格风控标准,也是防御的具体措施。 2019.03.0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