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医徐灵胎的“药性专长”论曰:“凡药性有专长,此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虽圣人亦必试验而后知之。如菟丝子之主面黔,亦其一端也,以其辛散耶?则辛散之药甚多;以其滑洋耶?则滑洋之药亦甚多,何以他药皆不能去,而菟丝能之?”徐灵胎举的例子说明菟丝子能去黑斑,并不是因为他有辛散的功效。接下来其又言:“但显其形质气味者,可以推测而知,而深藏于性中者,不可以常理求之。” 《神农本草经》曰:“(白术)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从这里可看出,白术最早主要是用来治疗痹症的。《名医别录》曰:“主大风在身面,风眩头痛,目泪出,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除心下急满,及霍乱吐下不止,利腰脐间血,益津液,暖胃,消谷嗜食。”是对《本经》记载白术功效的扩展。 《本草纲目》白术条下附方:“牙齿日长,渐至难食,名髓溢病,白术煎汤,漱服取效。”肾主骨生髓,而齿为骨之余,那牙齿变长、骨质增生是否都可看作髓溢病。清代陈士铎在《本草新编》记载:“如人腰疼也,用白术二三两,水煎服,一剂而减半,再剂而痛如失。”,“腰疼乃水湿之气侵入肾宫”而“白术最利腰脐”。 腰痛急性发作时,用胡希恕的经验方:桂枝加苓术附汤合大黄附子汤(桂枝、白芍、赤芍、茯苓、白术、附片、大黄、细辛、炙甘草)。其中白术用30克,其他药用常规剂量,大便正常的患者大黄用3克。附子用量10克足矣。若为腰椎间盘突出急性发作或者腰扭伤,三五剂多可见效。 慢性腰痛用六味地黄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减(熟地、山茱萸、山药、黄芪、白术、党参、羌活、独活、狗脊、土鳖虫)。因为腰痛涉及五脏有肝脾肾,肝主筋,肾主骨,脾主肌肉,腰痛多在骨,但亦常波及筋、肉。此方补益效果较好。山西名医门纯德常这样使用:如果是慢性腰痛而急性发作的患者,可以将这两张处方轮流使用,比如今天吃第一方,明天吃第二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