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国高校phd申请要点

 米乐001 2019-03-10

新的一轮申请季即将到来, 基于作者以及朋友们的申请经历以及在与教授们打交道时发现的申请要点,本文旨在提供信息,并解答部分国内同学申请美国phd的一些疑惑。

新的一轮申请季即将到来, 基于作者以及朋友们的申请经历以及在与教授们打交道时发现的申请要点,本文旨在提供信息,并解答部分国内同学申请美国phd的一些疑惑。

本文由以下两人共同撰写:

DS:2016届中南粉冶院本科毕业生。之后就读伦敦大学学院(UCL),2017获得材料科学硕士学位。现就读于普渡大学(Purdue),材料工程院二年级phd。

皮皮:2016届中南粉冶院本科毕业生。Purdue材料院三年级phd。

文章会讨论的问题如下:

1. Committee录取制和套辞

2. 本科生申请phd VS. 研究生申请phd

3. 文书 (CV,recommendation letters,personal statement)

4.英语

*文章将分为2期推送。本期推送主要介绍1.committee制和套磁;2.本科/研究生直申PhD对比方面的信息,下期推送将介绍文书和英语准备方面的经验。有意申请PhD的小伙伴可以抓紧机会在后台留言,汇总问题后学长们将在下期推送中解答~

1.Committee录取制和套辞

1.1

什么是Committee

所谓Committee制,就是在申请季中,学院会组织院内的某些教授组成一个小团队,一起去处理申请文件,这个小团队就叫做admision committee。这个committee里面的人可能每年都变也可能好几年才变,一般会由一个或几个老师主导,这些老师就是committee chair/chairs。此时,招生的主要决定权在committee里面,而不是在某个在committee外的老师身上。

1.2

什么是套磁

套辞指的是申请的学生自己去搜集心仪老师的信息,单独联系老师(通常是email)。邮件会附上CV和research statement,主要向老师说明你为什么对她/他的研究项目感兴趣,以及你为什么是一个优秀的candidate。此时,由老师直接向你发出offer。

1.3

为什么会有两种录取制度

套辞其实来源于美国特殊的phd教育传统。 美国教授们默认你是被招收过去为他们的项目研究出力,他们不能免费享受你的劳动。因此,绝大多数的美国phd是paid position,你从导师那拿工资/生活费(stipend),导师还同时负担你的学费(tuition)。这样算下来,每招收一个phd学生,导师至少要支出约6万美金/每年(因学校和地域不同,该金额会浮动),这些资金都来源于导师们申请到的funding。

也因为招收phd的钱直接从导师的funding出(金额还不小),而学院和大学除了fellowship和TA,不会负担任何phd的开销,所以导师们在招不招学生,招多少个学生,招哪些学生这些问题上几乎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这就有了套辞。学生和导师直接联系,只要导师点头,学院肯定会通过录取。

那为什么也会有Committee录取呢?换位来思考,每年申请季,导师们可能会收到过多的套辞信件,其中很多甚至是学生们改了个称谓就群发的邮件。处理这些邮件需要太多精力,找到真正感兴趣又合适的学生的成本太高。而Committee admision就极大减少了教授们的这些烦恼 。

实际上,套辞和committee不是完全割裂的两个录取方式。我们可以把院校大致分成三类:

(1) 强Committee:招生权集中在committee里,录取学生必须committee成员通过。

(2) 强套辞:招谁导师说了算。

(3) Committee + 导师:通常是Committee先筛选一批学生,导师再从筛选出的申请中选择学生。

1.4

如何判读学校是哪种录取方式

院校一般都会在自己申请页面说明自己是committee制与否 。

比如普渡的材料系招生信息页面就说明了,对于国际生,最后的录取决定需要跟committee面试之后才能决定。

没有说明的院校可能在Application的FAQ部分说明。比如UIUC的材料科学,在它的FAQ里说明了秋季入学的同学是还未定导师的(committee制),而春季入学的学生都是由导师指定的(非committee),因此他们就有两种形式入学。

对于Committee + 导师的方式,皮皮和一位佐治亚理工的中国教授聊过。在佐治亚,committee会设置一些基础的筛选条件,比如语言成绩和GPA,没有达到的申请就直接刷掉。之后形成一个新的application pool,导师们再去其中找中意的学生。其实这种情况下也是需要套辞的。套到了导师,导师可以直接去要你的申请,给你发offer。前提是你能够通过committee的初筛。如果你通过不了初筛,即使有导师愿意要你,学院也不会通过你的申请。

1.5

强Committee制是不是就不用套辞了?

其实不一定。也许你套的导师正好就在今年的committee里,如果能给导师留下好印象是非常有益的。但是,我们要的一定是有效的套辞。只是改个称呼的群发套辞信是无益的,教授们看得出来。请务必找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导师,至少阅读相关的几篇文章,在邮件里谈谈你的想法或是提几个问题。

1.6

Committee录取制的院校如何确定招生人数?

以普渡秋招生做例子。每年申请季截止前(一般是圣诞节前),每位教授会根据自己现有的以及预计的funding状况,向committee上报明年秋季要招收的学生数量。学校在录取时,就会把所有的上报名额加起来作为本年度的指标。这也会存在一个小问题:许多funding的结果会在暑假公布,而此时教授们的指标已经上报,学校的录取也已经完成,所以这些批了预计之外的新funding的教授可能就会在秋季招不够想要的学生。这里也就有了另一层机会:一些教授会直接发布招收学生的消息,这个时候是套辞的好时机。

2.作为本科生/研究生申请者的疑虑

DS是硕士申请phd,皮皮是本科申请phd。所以就这个问题展开聊一聊。

2.1

本科生到底能不能/该不该直接申请phd?

谈到这个问题,就又要谈谈中美两国graduate school的不同点。

在国内,硕士分为学硕和专硕,一般默认读博士之前是一定要拿到学硕学位的。美国硕士分thesis和non-thesis,后者只需要上满规定的学分即可毕业,前者需要进行研究工作(其实这也对应了英国的research master和taught master)。从时长上来说,国内博士是三年起,美国phd则大部分都是五年起。

在美国人的观念里,读phd就侧重于做研究,读master就侧重于毕业直接找工作。这两个学位的侧重点不同,实际上不一定存在等级关系。其实大家仔细去看各个学校的招生网页(这些网站对于申请者是非常重要的信息来源),绝大部分学校都直接说了同时接受本科生和硕士生的申请。

皮皮

曾经和本院的Dean谈过本科生申请phd的问题。其实,如果你本科毕业时就下定决心了想要做研究,美国的研究生院更愿意你直接申请phd。为什么呢?因为做研究的learning curve太长了,前一两年的时间都是在学习、积累。这就相当于,即使你是thesis master,在教授们刚把你培养成能独立进行研究时,你就得毕业了。对于道生们来说,这就有点浪费他们的心血了。我后来也向Dean提起中国学生不太敢直接申请phd的问题,他说老师们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普渡不少中国的本科留学生,院里一直在鼓励他们中想做研究的学生直接申请phd,但很多人还是觉得必须要先读master再去读phd。(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多读一个硕士或许能提供更好的平台。以后如果想回国发展,那么phd学校的名气就非常重要。其中还包括对于学校的名气以及具体的研究组之间的取舍,但这个因素太大,本文暂不讨论)

DS: 在伦敦读书的时候也曾问过院里负责招生老师的相关情况。英国的博士一般是三年以上,而master则一般是一年(taught)或者两年(research)。对于硕士,他们也有和美国的相同境地——培养到独立研究的硕士便马上面临毕业, 对科研工作来说并不合适。但同时,英国的master或者很多phd位置,都是自费。老师则希望从master里面物色一些学生邀请进组,这就缩短了在phd期间的学习阶段,让学生更多参与到后阶段的科研中,同时也省去了老师给学生提供前期奖学金的困扰。比如我在临近毕业时,就收到了两个教授的进组邀请。

DS

2.2

录取人(Committee或教授)的思考核心是什么?

--你能不能(独立地)为导师们的研究出力。

细说开来,美国教授们申请funding的压力都特别大,学院和学校都不会给教授资金。没有funding,研究做不了,学生也找不到。 每一个申请到的funding都很珍贵,因此每一个招收的学生都要能为教授们的研究项目取得实际的进展。这样导师们才能凭借着现有学生们的成果,再去申请以后的funding,可以说是一种循环。

2.3

导师们关心你以前的研究成果吗?关心你的研究方向吗?

答案是也不是。

在审核你的申请时,教授们评定的是,你的申请材料是否能证明你和他们一起做研究的能力。只是这样的能力(尤其在国际生难有和导师们面对面交流的情况下)也很难界定,当你的材料中没有其余的亮点时,很多时候只能看你以前有没有文章,做的方向相不相同(减少learning curve的前段)。

但我们就只能靠有没有文章,文章发得好不好,方向符不符合来体现我们的研究能力么?绝对不是。创新的思考方式,独立的学习能力,对待项目的热忱,批判性的思考能力才是我们真正在申请中需要展示的,也是导师们在你的申请材料中想要找的(这一部分会在文书部分重点讨论)。

2.4

硕士生 VS本科生

研究生

普渡材料院的Dean提到过,申请者以前的研究固然重要,但我如何知道这不是因为你所在的组厉害呢?如何知道你的研究想法不是来自于导师?我如何知道你是work for your advisor还是work with your advisor?这些问题对于研究生申请者们格外重要。如果你不能证明自身的科研素质,即使相较于本科毕业时你多了一个硕士学位,也不能为你的申请加分。同时,如果已经进行了三年相对专业的研究,那理应要得到一些相应的好成果(文章、专利、会议等)。

本科生

因为相较于研究生,本科生少了些能够实实在在量化的指标,所以文书的撰写便尤为重要。另一方面,大部分审阅人能够理解你没有文章,但你必须要有一段出彩的研究/实习经历。你要告诉审阅人你在有限的经历中收获了什么,思考了什么。这段经历让你的想法/观念/行为产生了变化吗?哪个瞬间勾起了你的研究兴趣?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找没找到改进的方法?如果改进的方法现在还不能实现,你会做什么努力以期未来能够实现呢?

其实,基于科研素质的考虑,如果你能证明你在本科毕业时便具备了为导师的项目独立研究的能力,完全可以直接申请phd。

总结:大部分情况下有硬数据傍身的研究生申请更具优势,此外平台普遍会更高 。本科生需要在文书上花费更多的心思,充分挖掘有限的经历。但无论是何时申请,体现自己的创新的思考方式,独立的学习能力,对待项目的热忱,批判性的思考能力一定是最重要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