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网—阳光报(实习记者 陶悦)12月28日,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周魁英就“十二五”期间陕西文物工作成就做了总结及并对“十三五”做了展望。 “十二五”期间的成就 (一)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取得新突破 随着“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陕西的世界文化遗产增至3处9个点;新修订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丝绸之路拓展项目”、“党家村古建筑群”、“西安明清城墙”、“统万城遗址”四个项目成功列入。 (二)大遗址保护惠及民生成效突出 大遗址增至19处50个点。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管委会正式成立,汉阳陵、大明宫遗址、秦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运营良好,并在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运营评估中名列全国前三位;石峁遗址和龙岗寺遗址被新批准立项,我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单位增至四处。在省政府确定的十大文化景区项目中,以大遗址为主的文物景区占到九项。陕西大遗址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相互促进、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三)文物交流合作工作影响广泛 “十二五”期间,文物局接待和安排接待外宾及港澳台客人814批,16304人次,协助省外办圆满完成对巴西总统迪尔玛·罗赛富、韩国总统朴槿惠、印度总理莫迪等重要外宾的接待。共计组织文物出国(境)展览34个,引进国外及港澳台展览24次。为加强与国外及港澳台地区的交流合作,共计派出238个团(组)、691人次赴境外交流;邀请63批,219人次的外国专家来华交流,合作开展多项文物保护科研项目。制定下发了《陕西省文物局出境文物展览审核流程》等文件。创立了“陕西文化遗产大使”国际荣誉奖项,并授予8位外国专家,有力推动陕西文物走向世界。 (二)“十三五”期间,陕西文物事业发展重点 1、基础工作方面:立足田野考古、科技考古工作,注重研究阐释文化内涵,侧重文明探源工作,推广考古工地标准化,强化现场保护;推广智慧博物馆建设,构建门类丰富、体制健全的博物馆体系;开展基层文物保护管理标准化建设,建立多等级、多层次的文物资源保护工作机制;加快法规、条例修订、制定,加强执法监督,优化行政审批制度,文物保护补偿机制;完善文物安全长效机制。 2、全面保护方面:进一步落实文物保护规划先行,加强管理规划的实施,科学指导保护工程进行;加强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研究与监测,建立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鉴定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注重预防性保护;提升文物保护科研能力,完善科研成果推广示范体系;优化文博人才队伍培养机制,创建多学科、多领域、复合型人才培养平台与基3、服务社会方面:发挥文物资源优势,建设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景区,彰显华夏文明历史文化;拓宽多样灵活的文物合作方式及交流渠道,促进不同文明间交流互鉴;提倡公众参与,搭建文物信息公众平台,促进文物保护成果惠及民生;构建广泛的文物综合社会教育平台,促进文物事业繁荣发展;运用多样化的展览手段,阐释文物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丰富国民素质教育内容。 |
|
来自: 品谋图书馆馆藏 > 《世界之最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