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游记》中的妖魔世界

 河湖闲人 2019-03-10

       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幻想、神话小说。自问世以来,其鲜明的人物形象,巧妙曲折的艺术结构、奇诡变幻的神话世界、轻松幽默的语言以及作品主旨等,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我认为其中的妖魔世界同样值得我们关注。因为无论是小说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巧妙曲折的艺术结构,还是作品主旨的表达都离不开妖魔世界。可以说,《西游记》中的妖魔世界就是写现实生活,对主人形象塑造和作品主旨的表现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下面我们就探讨一下《西游记》中的妖魔世界问题。

     一、《西游记》中的妖魔问题

     1、妖魔的特点

      《西游记》中的妖魔虽形形色色,但它们又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一是具有动物或植物的自身特征。如蝎子精有毒刺、蜘蛛精能吐丝、鸟精会飞翔、鱼精习水性、丹枫精通体赤红等。二是具有人的性格特征。如牛魔王的好色与喜新厌旧、玉面狐狸的吃醋和恃宠撒娇、玉兔精为报私仇下界、白骨精为吃唐僧肉使用离间计、红孩儿任性贪财等。三是具有神的本领。如红蟒精会使风喷雾、六耳猕猴变化多端人神难辨、红孩儿口里吐火、鼻子喷烟,百眼魔只只眼睛金光四射,使人象被罩在无形的光网之中等。妖魔集“物性、人性、神性”于一身,有时真让人分不清它是人是神,还是怪。

    2、妖魔的类别及结局

      《西游记》中的妖魔,按其来源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地上之物修炼而成。如黑风山熊罴精是黑熊修炼而成、南山大王是艾叶花皮豹修炼成怪,虎力、鹿力,羊力是山中黄虎、白鹿、羚羊成精,杏仙乃杏树成精等。二是来自神界的。如金角、银角是太上老君的侍炉二童子,玉兔精是广寒宫的玉兔,清华洞白鹿精是南极寿星的坐骑等。三是来有佛界的,它们与西天佛祖或菩萨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如赛太岁是观音胯下的金毛犼,狮魔王是文殊菩萨座下的青毛狮子,通天河怪是普陀山莲池中的金鱼,黄风怪是灵山脚下的得道老鼠等等。

    妖魔在人间的行为表现不同,与神佛的关系不同,其结局也多不相同。总的看,也可以分成三种情况:来自神界或佛界的妖魔,如金角、银角,玉兔精、赛太岁、通天河怪等,往往被收伏,归了本位。来自地上的:懂得修行、自身有一定的本领的,如红孩儿、牛魔王、黑熊精等,被神佛界招降为其所用,修成了正果;其中带有毒性、邪性,不值得为神佛所用的妖魔,如白骨精、蝎子精、九头怪之流,往往被悟空和八戒等打死。

    3、妖魔世界就是现实世界

      《西游记》中的妖魔世界,是仅仅写妖魔呢,还是写现实世界?这需要联系作者及其生活的时代来看。

       明代是一个对文人采用政治高压的时代。自朱元璋始屡兴文字狱,对有可能散布不满情绪的文人进行严厉制裁,文人连隐逸也会获罚。这种情况直到嘉靖以后才有所放松。而小说的作者吴承恩生活在弘治到万历时期。这是明代统治阶级荒淫无道、腐朽至极,各种社会矛质日益尖锐的时期。

       吴承恩是一个少年就有文名,“性敏而多慧,博报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淮安府志》)名震一时的才子。但屡试不第,直到三十多岁才补一个岁贡生。为生活所迫曾出任过县丞,因性情耿直、不能趋炎时势,在任一到两年便弃官回家。长期清苦的生活使他与社会下层的人民接触较多,对他们遭受的灾祸有切身的体会,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清醒的认识。

       由此我们说《西游记》的内容是唐僧西天取经,但它深刻的思想性就在于借神话故事的外衣和取经途中降妖伏魔的神魔故事,曲折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

    二、妖魔世界与主人公

    1、《西游记》的主人公形象

       孙悟空是全书中最光辉的形象,具有猴、神,人的特征。外形上,毛脸雷公嘴,罗圈腿红屁股,长尾巴,活泼好动完全是猴;同时有七十二般变化,能翻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铜头铁额,刀斧不入,火眼金晴能识一切妖魔,这是神的本领;而其性格中的争强好胜,爱出风头,机智勇敢、大公无私,百折不挠,又分明是人间英雄,是人的精神品格。

       长着长嘴大耳朵,大肚皮,具有猪的贪吃懒散特征的八戒,行为举止有些呆子气,莽撞、贪恋女色,好占小便宜,爱耍小聪明,遇到困难就动摇;能吃苦耐劳,在妖魔面前从不屈服,分明是人的性格。会三十六般变化,能驾云使风又具有神之本领。

       唐僧是位虔诚的佛教徒,一心只想修成正果。对于财、利、权、色的诱惑毫不动心,品性仁善,有时富有同情心。然而爱听谗言、胆小懦弱、昏庸糊涂、是非不分;他的身上集中了人性的许多弱点。

    2、妖魔世界与主人公形象的塑造

     《西游纪》中的妖魔世界对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1)渲染、烘托了取经的艰难。取经路上,师徒四人历经的许多劫难,有来自自然环境和自然灾害的、有来自社会的、有来自取经者自身的,但绝大多数与妖魔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如火焰山有八百里火焰,周围寸草不生,过此山需向女妖罗刹女借得芭蕉扇。但罗刹女因其子红孩儿一事优恨悟空,先是一扇把悟空扇得无形无踪,又借假扇于悟空,致使其差点被烧死;通天河八百里,其中的鱼怪用法术捉住唐僧,悟空等人使出浑身解数也难以战胜;黄风怪抓住了唐僧,悟空为救师父,几乎被一股黄风弄瞎了眼睛;平顶山莲花洞金角、银角先用“移山倒海”三术对付孙悟空,又用法宝企图拿住悟空等等。每次降服妖魔都需要师徒竭尽全力;许多情况下甚至还需神佛的帮助才能化险为夷。降服妖魔的过程凸显了取经事业的艰落。

      (2)展现了主人公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取经路上,妖魔屡次与取经人为敌,或者要吃唐僧肉,或者要迷惑唐僧心智,设置重重障碍阻止他们前往西天取经。正是在一次又一次降妖伏魔的斗争中,展现了主人公机智勇敢、不屈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着追求。尽管其中也曾出现过动摇,但他们终究战胜了妖魔也战胜了自我,一步步走向西天,完成了取经大业。

      (3)刻画了主人公形象。 面对取经路上屡次出现的妖魔,主人公的言行体现出各自不同的形象:孙悟空与妖魔针锋相对,见恶必险,除恶必尽,即使被红孩儿的“三味真火”烧得九死一生,依然抖擞精神,强行索战;小雷音寺,在群神被捉孤军奋战的情况下,仍与恶魔展开坚决的斗争,一会儿上天一会儿入地,洞外腹内,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斗争越久,经验越丰富,斗志越强。猪八戒更是将其身上的优缺点暴露无遗:背死尸,埋人头,清除稀柿衕;在妖魔面前从不求饶,即使马上被摆上蒸笼,成为妖魔的口中餐仍骂不绝口。而好吃懒做、贪色爱财的缺点几乎误了取经大事;平时爱耍小聪明搬弄是非,挑唆师父逐猴,一旦妖魔来了对付不了,就只得请悟空回来。唐僧的形象在妖魔面前更加鲜明:一碰上妖魔就涕泪横流,离开徒弟连一顿素餐也弄不到,遇到大小神佛一律顶礼膜拜,对口口声声要吃唐僧肉的妖魔也想慈悲以待;同时,一心向佛,无论是怎样的诱惑、磨难,始终不改取经之志,是个虔诚的佛教徒。

    三、妖魔世界与小说主旨

    1、关于小说的主旨

       关于《西游记》的主旨,自清代以来,一直有着不同的认识。清代学者坚持的观点有:“谈禅之作”、“劝学之书”、“修道之作”。他们多从宗教思想的角度进行解释。“五四”这动后,胡适主张“清稽”和“玩世主义”说,鲁迅主张“游观”(《中国小说史略》),这主要从该书的功能属性方面来解释。

       探讨小说的主旨,不能脱离它的主要内容。《西游记》共一百回,,有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包括第一至第七回,写孙悟空的来历及其大闹天宫的经过。第二部分包括第八至第十二回,写玄奘的来历及取经缘起。第三部分从第十三回到全书结束,写唐僧师徒在赴西天取经的路上战胜所遇的艰难险阻,最终得到正果的经过,这是全书的主体部分。联系作者的身世及成书时间等因素,我认为《西游记》的主旨是通过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揭露当时黑暗、腐朽的社会现实,表达作者在实现人生理想、价值的过程中,对个性自由与社会限制关系的认识。

    2、妖魔世界的描写对表现小说主旨的作用

       首先,妖魔世界的描写反映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灾。

      《西游记》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不仅体现在作者别出心裁地安排的九个人间国度,也不仅体现在神界统治者的色厉内荏,佛界净土的“要人事”、佛主的 “老财主”形象上;更体现在作者为我们描绘的妖魔世界中。一个个妖魔为吃唐僧肉求长生不老各施伎俩,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邪恶势力贪欲难填,对物质利益追求的不择手段。形形色色的妖魔屡次出现在取经路上,反映了统治阶级的腐朽、社会的浑乱。红孩儿、牛魔王、黑罴精以及与神佛界有微妙关系的妖魔们的结局,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统治阶级和各种邪恶势力互相勾结、狼狈为奸、沆瀣一气,并利用邪恶势力壮大自己的实力,以维护封建的统治。

       其次,突出了作者实现人生理想和价值,需要不断超越自我的思想。

       孙悟空从一个口口声声俺是五百年前大闹天宫的孙悟空”,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者,逐渐成长为力保唐僧西天取经以”善渡众生”的中坚力量,最终成为斗战胜佛的过程,实质是在降妖除魔的过程中,不断修正自身的缺点、不足,战胜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同样,好吃懒做、贪财贪色、动不动就要回高老庄做女婿的猪八戒,能坚定信念,与师父一起完成取经大业成为净坛使者,玄奘从肉身凡胎成为功德佛等,都是因为他们能不断修正自己,完善有我, 超越自我的结果。唐僧师徒历经磨难,战胜妖魔的取经过程告诉我们:每个人所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要实现它,必须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质,完善自我并战胜自我。

       再次,解答了个性自由与社会限制关系问题。

       联系《西游记》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看:第一部分悟空出世,觅得水帘洞后,远涉重洋寻师学艺,学成后斗地府斗天宫,其所作所为完全是为自己及其所在的花果山,他是一个个人主义者,是追求完全的个性自由的形象;尤其是大闹天宫、要做“齐天大圣”,他只是为实现自身价值和理想而斗争,突出体现了他对完全的个性自由的追求。但这种追求打乱了天界地府的正常秩序,造成了社会一片混乱,最后被压五行山下。“不伏麒麟管”“不受凤凰辖”的个性自由的追求终究受到了惩罚。这一部分体现了作者对个性自由的理解是:肯定追求个性自由,但否定为个性自由而损害他人、社会。第三部分写孙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经的过程。因为所取的“大乘佛法”以“普渡众生”为宗旨,这就决定了取经的行为不再是为个人,而是为社会。怎样实现个性自由与社会限制的统一呢?《西游记》的结尾有这样的细节:唐僧师徒功德圆满时,悟空想起自己个人的解放问题,道:“师父,此时我已成佛,与你一般,莫成还带金箍儿。。。。。。”唐僧道:“。。。。。。今已成佛,自然去矣。”举手去摸,果已无了。这个“金箍”是社会限制的象征。它既可以保证悟空享有个性自由,自如地运用其上天入地的本领为取经服务,同时又对其自由进行约束,使之不致于损害他人、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悟空力保唐僧西天取经的过程,就是不断修正个性自由与社会限制关系的过程,战胜妖魔取得真经,也就完成了由个性自由到社会需要的转变,实现了个性自由与社会限制的统一。从金箍儿带到悟空头上到其自行消失,和唐僧由宣讲“小乘教法”追求个人自我的解脱,到迎取、宣扬“大乘佛法”以“善渡众生”的转变;及八戒、沙僧等实现“大我”、修得正果一样,实质都反映了个性自由与社会限制的谐调问题。这一部分,体现了作者只有符合社会要求的个性自由追求才能获得成功的思想。

       比较这两部分,不难看出:在不损害他人、社会的前提下,追求个性自由,实现人生理想和价值;这正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他对个性自由和社会限制关系的理解。

       综上所述,《西游记》中的妖魔世界就是现实社会、现实世界,它对塑造主人公形象、表现小说的主旨作用巨大。读这部小说应特别关注其中的妖魔世界。

                                                                                     二〇零七年八月完稿

                    注:此为自学考试2008年时的毕业论文,本人原创。偶然发现,现成电子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