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而不芳的《芳华》,不过是把美好撕碎了给你看

 新用户2698dTT8 2020-12-09

《芳华》观后

《芳华》一经公映,各种评论如潮,导演冯小刚、编剧严歌苓的名气又火了一把。朋友圈这个诺大的自述体里,很多朋友都被他们勾起了自己曾经的往事,唤醒了对善良认知的警醒,感叹了人性的复杂,甚至有了对人之初,性本不该善的反思,以及善不会得到善报,恶不会得到恶报的顿悟。他们以著名导演和作家洞悉和捕捉人性弱点的超强能力,通过艺术形式表达出来,效果确实了得。

我是在一个极度疲乏的晚上去看的这部电影,期间还极度疲乏地打了一会瞌睡。应该说是没有认真去看这部电影,同时也就没有资格对这部好片评头论足,但总感觉有一些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我想起了一句话,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善良是善良者的墓志铭,《芳华》好像为我们传导的就是这种价值观。

 

与人为善没有好下场,热心助人没有好下场,多才多艺没有好下场,忍辱负重没有好下场,甘愿牺牲没有好下场,战斗英雄没有好下场,活雷锋没有好下场……冯导,严作家,您们怎么忍心把这么多美好的东西全都撕碎了?

何小萍是被当做苗子挖到文工团的,怎么就被活生生的取笑欺负到如此地步?在那个政审十分严格的年代,一个坐监狱人的女儿怎么可能参军到文工团?一个刚入伍新兵借一下老兵军装照个相,好像大部分当过兵的都有过类似经历,有几个人会遇到何小萍这样的遭遇?一个姑娘的内衣加点内衬就被好奇的像看戏,围观者群情激奋,还专门有人看着看看是谁最后来取?我就纳闷了,难道何小萍所在的文工团是一个变态场?

刘峰,一个处处热心帮助别人的大好人,凭什么就要遭人诬陷,结局悲惨?难道就是因为他老实、善良、乐于助人?即便是去了伐木场,上了前线也依然改变不了霉运?

刘峰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时候,有一段我记不清是不是郝淑文和萧穗子的对话,大致意思是如果刘峰要是在战场战死,这可能是刘峰最想要的,他的死将创造一个英雄故事,这故事会流传的很远,会被谱成曲,填上词,写成歌,流行到生有甜美歌喉女歌手的歌本上,最终她不得不歌唱它,会在歌唱时想到他,想到他的死跟她是有关系的。紧接着,就出现了林丁丁深情演唱《英雄赞歌》的镜头。

我觉得这个极赋嘲讽意味的场景设计包含阴谋,潜台词就是军人的流血流汗为国牺牲并没有多少高尚可言,其实只是个人情绪宣泄或者国家工具而已。

想了一下,我最后终于明白了,文工团的故事是虚构的,所有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冲突,说白了都是为了凸显刘峰、何小萍这两个好人最后的的悲哀而设计的,不需要什么逻辑关系。

纵观全片,摘录两句所谓的经典台词,就足以说明《芳华》究竟传导了多少负能量。

他(刘峰)是个当今谁也不需要,谁也不尊重的人了,这种人就叫好人。

在当今社会,也许做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幸福感会远远高于做一个善良过剩的刘峰。

诚然,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确实是由好人和坏人共同组成的,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否认有阴暗面,有不公平不公正,有小人得志,有落井下石,有栽赃陷害,有坏了良心的人……但是他们不能代表社会的主流。

这个社会更有热爱生活的人,善良的人,进取的人,热心的人,宽容的人,困难面前不失信心的人……他们应该才是社会的中坚,才是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的力量。他们应该得到赞美,而不是被嘲讽,被愚弄,被同情。

《芳华》刻意放大阴暗面,强化负能量,这不是有良知的艺术工作者应有的所为。

影片结尾旁白:我不想让你们看到我们老去的样子,只想让我们的芳华留在你们的记忆里。可是在韩红深情演唱片尾曲《绒花》时,我的脑海里并没有感到刘峰、何小萍们芳华的美好,只有人性的丑陋和善良者的悲哀。所以,这个旁白不是画龙点睛,而是虚伪苍白的话里有话。

冯导打理电影美感的水平还是一流的,色彩的斑斓,所选演员的漂亮帅气、镜头的视角冲击力、音乐的煽情都力求极致。所以,《芳华》观赏性很强,思想性很差,在我看来,只是一部华而不芳的烂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