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香港著名公司发展史

 择日南飞 2019-03-10

◆ 匯豐银行

匯豐银行1973年最高峰时股价66.4港币,到一年后的1974年,最低跌至7.6元港币。

前美林證券香港副總裁林森池曾指,若香港人1977年開始,每年以1萬港元購買滙豐股價,第10年開始,其股息已足夠購入1萬元股票。30年後,滙豐市值已增長80多倍,每年股息有50多萬港元。

◆ 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

新鴻基地產發展有限公司(簡稱新地;港交所:16,OTCBB:SUHJY),香港註冊地產公司,於1972年8月23日以市值4億港元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經過多年發展,新鴻基地產已經成為香港最大型的地產發展公司之一,其主要核心業務為物業發展,此外亦經營其他地產相關業務,包括酒店、商場、物業管理,並且投資其他行業,包括電訊、資訊科技及基礎設施等。現任董事局主席兼董事總經理為郭炳聯。

1972 - 1980

1972年7月14日,新鴻基地產發展有限公司在香港註冊成立。

1972年8月23日,新鴻基地產發展有限公司正式在香港交易所上市(香港股份代號:00016)。

1973年,收購康業服務有限公司。

1977年,把總辦事處遷往中環康樂大廈(現稱怡和大廈)。

1978年,成立啟勝管理服務有限公司。

1978年,開售首個多棟式的屋邨項目——荃灣中心(一期)。

1978年,新鴻基地產成為當時恆生指數33個香港指數成份股之一。

1979年,成立新鴻基地產保險有限公司。

1981 - 1990

1981年,新鴻基地產收購九龍巴士(一九三三)有限公司部分股權。

1982年,把總辦事處遷往灣仔新鴻基中心。

1986年,推售荃灣荃景花園,首創每單位附送冷氣機。

1991 - 2000

1991年,新鴻基地產收購威信(香港)停車場管理有限公司。

1992年,灣仔中環廣場落成,為當時亞洲最高建築物。

1992年,成立數碼通電訊集團有限公司。

1993年,收購銅鑼灣世貿中心。

1994年,獲國際信貸評級機構標準普爾評定A級。

1995年,獲國際信貸評級機構穆迪評定A3級。

1996年,數碼通電訊有限公司正式在香港上市。

1996年,成立新地會,為首個專門為有興趣置業人仕而設的客戶專會。

1996年,參與機場鐵路香港站,為當時最大規模的私人商業物業項目。

1996年,設立跨部門的交樓小組,於交樓前驗查單位,並為業主提供一年免費維修保證。

1997年,為首間發展商於旗下商場設立親客大使。

1998年,負責興建的三號幹線(郊野公園段)基建項目通車。

1999年,上海商業項目中環廣場落成。

2000年,投得九龍站第五至七期發展項目,即現今的環球貿易廣場項目。

2000年,新鴻基地產旗下的附屬公司新意網集團有限公司,於香港交易所以創業板形式上市。

2001 - 2010

2001年,新鴻基地產成立豪宅租務代理Signature Homes。

2002年,成立新鴻基地產郭氏基金,資助成績優秀但家境貧困的學生完成大學課程或參加海外進修。

2003年,推出新一代住宅品牌——元朗YOHO Town。

2003年,與上海陸家嘴金融貿易區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簽訂土地使用權轉讓合約,發展上海IFC項目。

2005年,旗下商場APM開幕,為當時首個夜行消費購物商場。

2005年,收購西友(沙田)有限公司(一田百貨的前身)。

2006年,成立BIZ Office Leasing。

2007年,新鴻基地產為當時首間地產發展商,率先為新落成住宅物業提供兩年維修保證。

2009年,旗下首個以聖經故事為概念的主題公園——馬灣公園挪亞方舟開張。

2010年,完成九龍站上蓋的環球貿易廣場項目,為當時全港最高的建築物。

2010 - 現今

2011年,新鴻基地產首次發表獨立的可持續發展報告。

2013年,新落成物業的維修保證年期,實施由兩年提升至三年。

2013年,投得上海徐家匯中心項目商業地皮,總樓面面積約760萬平方呎。

2015年,冠名及慈善贊助首屆「新鴻基地產香港單車節」。

2016年7月,捐出一幅元朗地皮予香港聖公會,以供興建一座綜合服務大樓,包含護理安老院及青年宿舍

土地儲備及物業組合

新鴻基地產是香港擁有最多土地儲備的公司之一,截至2017年12月,所佔總樓面面積達5,510萬平方呎,包括:

發展中物業2,140萬平方呎

已落成出租/投資物業3,090萬平方呎

已落成待售物業280萬平方呎

新界農地約 2,900 萬平方呎(以地盤面積計),主要位於鐵路沿線,其中大部分現正處於更改土地用途的不同階段。

香港(住宅項目)

在1970年代至1980年代發展的項目主要提供中小型單位為主,並且與多個地產商合作發展。當中有少部份為中低密度豪宅,並設住客會所。到1990年代初起,發展的項目以大型住宅為主,並提供大型單位為主,內設住客會所。住宅入口亦採用香港常見封閉式物業管理。

到2004年起,發展的項目傾向豪宅化,由規劃、物料採購、建築,以至項目監察水準均要求嚴格。而發展項目開價亦創區內分層住宅新高指標,以2012年8月推出的瓏門為例,兩房單位入場價約655萬元,造價創屯門分層住宅新高指標。「瓏門效應」亦帶動區內多個私人屋苑升幅驚人,二手成交價創1997年以來以至屯門分層住宅新高。

大型住宅

黃金大廈

曉暉花園

峻弦

帝堡城

瓏門(港鐵屯門站上蓋)

東環

卓爾居

東港城

金禧花園

朗晴居

朗怡居

海欣花園

君匯港

瓏璽

南灣

曼克頓山

曉峰園

新翠花園

新城市廣場第三期

皇府山

維景灣畔50%

尚豪庭

昇御門(29%)

海濱南岸

清水灣半島

珀麗灣

YOHO系列(港鐵元朗站上蓋)

YOHO Town

YOHO MIDTOWN

Grand YOHO

Park YOHO系列:

Park YOHO Sicilia

Park YOHO Venezia

壹號雲頂

薄扶林花園

欣廷軒

濱景花園

駿景園

半島豪庭

浪翠園

深灣軒

沙田第一城

新屯門中心

新元朗中心

大埔中心

凱旋門(港鐵九龍站上蓋)

寶翠園

天璽(港鐵九龍站上蓋)

譽·港灣

禮頓山

采葉庭

天晉系列(港鐵將軍澳站上蓋):

天晉

天晉 II

天晉 IIIA

天晉 IIIB

海天晉

荃錦中心

荃景花園

荃灣中心

新達廣場

雅典居

華景山莊

奕翠園

匯璽

昇悅居

宇晴軒

將軍澳中心

新葵興花園

新葵芳花園

譽88

晉海 日出康城第四期綜合發展項目

慧景軒

爵悅庭

Imperial Kennedy

I·UniQ系列:

I·UniQ 譽都

I·UniQ 譽·東

形品系列:

形品

形品·星寓

瓏山1號

農圃道18號

豐盛居

中低密度豪宅

赤柱村道50號

星堤

星岸

華翠園

帝景園

曉峰閣

曉嵐閣

帝庭園

豪廷峰

浪琴園

帝濤灣

加州花園系列:

加州花園

加州豪園

泉薈

爾巒

倚巒

蔚巒閣

Shouson Peak

帝琴灣

葡萄園系列:

葡萄園

御葡萄

葡萄薈

Twelve Peaks

天鑄

天巒

逸林首府

香港(商場項目)

集團擁有全港最大的商場網絡,分布在全港多個地區,主要位於新界鐵路沿線。現時商場及商舖總面積合共逾1,000萬平方呎。在80年代至90年代發展的大型商場為求增加吸引力,場內設音樂噴泉以至遊樂場吸引遊人。到90年代中發展及翻新的大型商場更採用豪華用料,媲美酒店。集團在1997年起於主要商場設立親客大使。

惟到2003年開放自由行政策後,集團經常翻新商場,以及重組租戶組合,將商場重新定位。商場翻新後,設計及用料以白色為主調,並採用一貫款式的假天花、外牆及地台,使原有的特色設計完全消失。同時將「購物體驗」只限於商店內的商品及服務,並非商場公用部份環境及室內設計。管理公司將商場外牆及圓柱作為商戶廣告用途,以賺取更多收入。大多商場於近年減少公共座位,設計不再人性化,變成只剩下消費。

而集團近年的大型商場定位傾向內地旅客,商場亦採用「分成」制度收租,即按商戶營業額收取若干比例,倘商戶營業額較低則有可能被「踢走」。結果發展商不願意續租書店及精品店,引入更多首飾店及大型連鎖時裝店,商場租戶趨向單一化。網民及居民批評新鴻基只顧商場人流及租務收益,欠缺了解港人對大量自由行來港購物的不滿,結果引發更多問題。[28]其後更引發居民在商場進行示威活動,如2014年3月,「一億人,一億喼,沙田流量壓力測試」行動以至2015年的捍衛沙田及光復屯門行動,反對商場租戶市場傾向自由行顧客的不滿。

apm

東港城

上水廣場

國際金融中心商場

HomeSquare

新都會廣場

Mikiki

新世紀廣場

新城市廣場

將軍澳中心

PopWalk

大埔超級城

新太陽廣場

荃灣廣場

V City

卓爾廣場

wtc more

YOHO MALL 形點(2015年)

Deli2

北角匯(2018年首季)

元朗廣場

圓方(19%)

香港(寫字樓項目)

中環廣場

國際金融中心

國際金融中心一期

國際金融中心二期

新世紀廣場

新城市中央廣場

環球貿易廣場

九龍貿易中心

新都會廣場

創紀之城

新鴻基中心

世貿中心 (香港)

新領域廣場

香港(酒店及服務式住宅項目)

集團自1980年發展酒店及服務式住宅項目,包括:

香港九龍東皇冠假日酒店

四季酒店

四季匯

香港九龍東智選假日酒店

帝都酒店

帝京酒店

帝景酒店

帝苑酒店

港景匯

香港麗思卡爾頓酒店

星峰薈

香港W酒店

海匯酒店

香港(基建及其他項目)

機場空運中心

香港商用航空中心

馬灣公園

大自然公園

挪亞方舟

三號幹線(郊野公園段)

天際100香港觀景台

大陸

北京apm(前新東安市場) 

廣州峻林

廣州天環

廣州天匯廣場 

上海中環廣場

上海環貿廣場

環貿iapm商場

上海國金中心

辦公樓

上海國金中心商場

上海浦東麗思卡爾頓酒店

國金匯(服務式住宅)   

上海徐家匯國貿中心

上海凱旋濱江園

天薈

杭州萬象城

成都天曜

附屬公司

新鴻基地產亦經營其他非地產業務,例如數碼通電訊、新意網、載通國際、基建及其他業務(怡輝建築有限公司、新輝(建築管理)有限公司),包括一田百貨(前稱西田百貨)、大欖隧道、內河碼頭及停車場管理(威信集團)。

物業管理[編輯]

康業服務有限公司

啟勝管理服務有限公司

超卓管理服務有限公司

廉政公署調查涉嫌賄賂

2012年3月29日,香港廉政公署邀請郭炳江、郭炳聯,與及前政務司司長許仕仁到廉署總部協助調查一宗貪污案,同日傍晚,廉政公署正式宣布拘捕三人。

2014年12月19日,陪審團作出裁決,除新地聯席主席郭炳聯外,其餘被告罪名成立,即時還柙。12月23日,法院判處郭炳江監禁5年並罰款50萬港元、關雄生監禁5年惟無需罰款、陳鉅源監禁6年並罰款50萬港元、許仕仁監禁7年半並需交還1,118.2萬港元賄款。2014年12月29日,郭炳江代表律師代郭炳江正式向法庭提上訴,指法官引導陪審團出錯,而且陪審團的裁決不合常理。


◆ 长江实业

李嘉诚于1950年创立长江实业,随后转而发展房地产业务.

1972年11月1日在香港挂牌上市。彼时长实总发行股数为4200万股,招股价3元,上市市值为1.26亿港元.其股票超额认购65倍,上市首日升幅凌厉,股价上涨一倍达6港元。

1973年一年内,长江实业便五次发行新股集资,用于收购土地。在上市的一年内,其土地储备已上升逾20倍,资产价值飙升。

73年香港股灾.李嘉诚的长江实业,从28.6元,跌至一年后1.7元

1979年,“长江实业”斥资6.2亿元收购老牌英资商行“和记黄埔”22.4%的股权,李嘉诚因而成为首位收购英资商行的华人。

真正奠定李嘉诚华人首富地位的则要归功于收购和记黄埔。和记黄埔前身为和记洋行和黄埔船坞。和记洋行是香港老牌英资洋行之一,子公司包括屈臣氏、黄埔船坞、均益仓等,业务遍及零售、地产、船坞等多个行业。当时经营不善的和记洋行遭遇危机,大股东汇丰银行向其注资1.5亿港元,取得33.65%的股权,助其解决财务危机。与此同时,和记洋行也成了多家公司计划收购的对象,李嘉诚是其中一员。

1979年9月,汇丰银行主席沈弼宣布将所持有的股份售予李嘉诚,作价每股7.1港元,大幅低于每股资产净值14.4港元,李嘉诚仅以6.39亿港元的代价就成为了总市值高达28.6亿港元的大股东。成为“蛇吞大象”式收购的典型。

1981年计算.从1973年,公司上市次年的净利润为4370万港币,而到了1981年净利润已经达到13.85亿,8年增长了30倍。

1984年,长江实业购入“香港电灯公司”的控制性股权。

1986年,时值中东石油危机,全球油价暴跌,石油股低迷不振,李嘉诚进军加拿大,购入赫斯基石油逾半数权益。

1987年,联同2名华资大亨李兆基及郑裕彤,成功夺得温哥华86年世界专览会旧址的发展权。

1987年9月14日,李嘉誠長江實業集團宣佈有史以來最龐大集資計劃,旗下四間公司:長江實業、和記黃埔、嘉宏國際、香港電燈,共集資103億,抽取市場大量資金,但市場視為信心的表現,約一個月後股災發生,由於供股計劃有不可抗力條款,不可撤回供股計劃,市場驚覺李氏眼光獨到。以後每當大財團出現集資計劃時,往往引起市場對大市見頂的揣測。

◆ 香港置地公司

老牌地产龙头香港置地公司股价从73年的66港币,跌至一年后的3.4元。

◆新世界

1972年11月,香港正逢开埠以来的最大牛市,新世界趁机上市,从此确立香港地产大佬之位。同年,新世界瞅准机会,以每股面值1元、认购价2元,集资1.6亿港元,幸运地避过1973年股灾危机。

◆ 收购合并风潮四起

1975年的股票市场虽然扭转了1973年大崩溃后软弱无力的局面,但买卖仍不太活跃,成交量更屡创新低,显示投资信心并没完全恢复。虽然整体投资气氛差强人意,但个别先知先觉的企业家,已先人一步地部署各项收购合并行动,引来了市场人士的注意。

从上文所谈到的连串企业收购合并浪潮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资本主义社会大鱼吃小鱼的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定律”。经过1973年、1974年及1975年初的急跌后,股票市场虽然仍是极为虚弱,但小部分实力强大而经营得法的企业,则趁着这个“人退我进、人弃我取”的“执平货”机会,积极扩张业务。对于很多企业家而言,收购合并正是他们壮大企业的最佳捷径。所谓“优胜劣败、强者为王”,很多今时今日举足轻重的跨国企业,便是在那个大浪淘沙的年代击败对手,逐步壮大起来的。

◆ 太古洋行

最先揭起收购风气的是老牌英资大行——太古洋行。1975年1月中,太古洋行(Swire Pacific)率先发行280万股新股,换取大昌地产(Tai Cheung Properties)附属公司太古昌发展(Swire Cheung Development)1050万股股权,然后将该批股份转让太古地产(Swire Properties),而太古昌又发行新股1210万股与太古地产,换取太古船坞第一期发展计划(即后来的太古城)50.0%股权,至于太古昌则将爱秩序湾(Aldrich Bay)东部的土地,以低价让与太古洋行。通过这种配股、换股及发行新股的游戏,小股东的股权自然被“摊薄”,而企业的实力则迅速地壮大起来。

    同年5月,太古洋行又以港币11377万元向太古轮船公司购入国泰投资(Cathy Holdings)31.25%股权。其次,该公司还向太古实业(Swire Industries)承购25.25%国泰投资的股权,这样左手交右手的策略性收购,令太古洋行变成国泰投资的控股公司。值得注意的是,国泰投资控有国泰航空(Cathy Pacific Airways)和香港飞机工程(Hong Kong Aircrafts Engineering)的大部分股权,这项收购行动变相将这两家公司转为太古洋行的附属公司(《香港年鉴》,1976年《金银证券月报》,1976年3月)。

    到了12月中,太古洋行再宣布与太古实业合并,条件为每4股面值1元之太古实业A股换9股面值0.6元新发行之太古洋行A股,另每股太古实业A股附加现金0.5元;B股方面,每4股面值0.2元之太古实业B股换9股面值0.12元新发行之太古洋行B股,另每股太古实业B股附加现金0.1元。通过以上连串收购、合并行动,史怀雅家族(Swire family)对太古洋行的控制权更为巩固,而集团的实力也进一步膨胀起来。

除了怡和公司及和记公司外,太古洋行也不示弱。1976年4月份,史怀雅家族宣布向铁行公司(P & O Steam Navigation)收购该公司拥有的15656股国泰投资股票,使太古洋行持有的国泰投资股权增加至87.5%。而另一家名不经传的英资公司——宝获得(Bowater Hong Kong Limited)——也在6月份宣布两项收购行动。其一是以每股1.95元全面收购国泰证券(Cathy Securities)股权,其二是以每股0.88元的价格收购印尼联合企业。到了12月份,另一家老牌公司于仁企业(Union Holdings)也宣布以每股1.63元现金价格,收购International Consolidated Investment。英资大行趁股票市场气氛低低沉沉之时大举扩张、提升实力的情况,十分明显。


◆ 和记企业

正当太古集团和怡和公司南征北讨地扩张势力之时,同样为英资大行的和记企业,则因早前扩张过急而显得有点斯人独憔悴。该公司不但失去了攻城略地的战斗力,更因财政危机而被逼“贱价”出卖资产,直接削弱了本身的实力。事实上,面对沉重的财政危机,该公司除了在1974年出售其中一家附属公司——船务投资公司(Shipping & General Investments Limited)——的71.4%股权外,又将另一家附属公司——亚洲投资公司(Asia Investment Limited)——的75.0%股权转售西德财团。其次,集团另一附属公司——和记国际(Hutchison International Limited)的35.6%股权,又宣布售与南丰纺织联合(Nan Fung Textiles Consolidated)的建丰制衣投资(Kin Fung Garments & Investments),让建丰制衣全权控制了和丰企业。除此之外,和记企业本身又在无可奈何之下以1.5亿元出让33.7%股权与汇丰银行,为集团日后的主权易手埋下了伏线。

 仍受债务缠扰的和记公司,在新任大班韦理(B. Wyllie)的统领下,实行了大刀阔斧的整顿和改革。除了精简公司架构、减少多余开支外,韦理又不惜动用剩余的财政实力,收购一些盈利前景理想的企业,借以巩固企业的发展前景。举例说,1976年9月24日,和记企业便宣布以每股0.65元的价格收购6040000股模汉置地(Monhan Properties),使公司的持股量由原初的15.0%增加至27.98%。其次,韦理又宣布以每股3.3元的价格收购附属的和记金融,并将和记金融私有化。除此以外,和记企业又在10月底宣布正与会德丰商讨合并,希望进一步壮大公司的实力。可惜,由于当时的会德丰与置地公司之间又有收购商讨,合并计划最后无疾而终。

    会德丰的合并计划虽然泡汤,但一直有“公司医生”称号的韦理,却一点不松懈,至于他那积极进取,并想借收购、合并的金融财技摆脱和记企业弱势的意图,则十分明显。事实上,韦理这种以战养战的市场策略,正是日后和记黄埔诞生的重要原因所在。

◆ 新鸿基证券

看到英资大行精骑四出地开疆辟土,一些新崛起而实力雄厚的华商精英同样磨刀霍霍,希望一展所长、分一杯羹。1975年5月,以冯景禧为首的新鸿基证券(Sun Hung Kai Securities),宣布以换股形式收购华昌建业(Wah Cheong Development)。俟后,新鸿基证券更借介绍形式在交易所迅速上市,避开了烦琐复杂的上市审批程序。再过数月,该公司又以换股形式,收购中同企业(Central Associated Investments),通过连串收购、上市、再收购的行动,新鸿基证券的实力也迅速地壮大起来。

◆ 新鸿基地产

太古集团、怡和公司和新鸿基证券等的不断征战,自然吸引了其他公司的仿效,其中又以一家与新鸿基证券有深厚渊源的企业,最为成功,这家公司便是新鸿基地产(Sun Hung Kai Holdings)。同年7月,新鸿基地产宣布以每股现金1.4元的价值,全面收购威胜发展(Wayson Development),使威胜发展变成新鸿基地产的全资附属公司,壮大集团的力量。

◆ 1976年华资企业

逐渐掌握股票市场运作的华资企业,这时也特别活跃,除了积极重整自己的业务外,也迅速加入了收购合并的行列。1月中,华人置业(Chinese Estate)宣布收购中华娱乐50.0%股权,将后者变成前者的附属公司。6月,维达航业(Grand Marine Holdings)以每2000股保荣航业(Godown Marine & Industries)获派现金5200元(即每股2.6元)的价格,收购保荣航业。

    到了下半年,华资企业的收购风气仍盛。7月中,新昌集团(Hsin Chong Holdings)宣布以每900股(面值1元)新昌股份换取2000股同样面值的高富置业(Goldfield Realty),全面收购高富。9月初,新鸿基地产宣布以每股现金0.68元的价值,收购国大地产(Nationwide Properties)。到了10月份,新世界发展宣布收购启德置业(Kai Tai Land)47.43%股权,双方协议1股启德置业换取1股新世界股份,或换取现金,价格则为每股1.50元。其次,南联实业(Winsor Industrial Corporation)也宣布以每9股南联实业股票换取10股南联和记(Hilwin Holdings)的方式收购南联和记。11月中,庄士集团也宣布合并庄士发展,整合家族的实力。可以这样说,这年是1973年股灾后收购合并最活跃的一年。

◆太古地产

英资背景的太古地产成立於1972年,五年後首次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其後於1984年被大股东太古私有化并撤销上市地位.

◆ 1977年收购行动

踏入1977年,收购行动虽然没有上一年那么频密,但也不乏轰动市场之举。该年的2月23日,大昌地产(Tai Cheung Properties)宣布收购华利企业(Y. Lee Enterprises),并将华利企业私有化。4月4日,长江实业宣布以每股12.45元之价格,购入10479088股永高公司的股权,该公司控制的其中一个物业——皇后大道中1号希尔顿酒店地皮,正是今日长江中心——长江集团总部——的位置所在。

    到了5月份,安达臣建筑(Anderson Construction)宣布收购大亚石业(Asia Stone)。至于永泰建业(Wing Tai Development)则宣布与兆和建业(Siu Woo Development)合并。6月初,经过连串整顿改革后,和记企业终于摆脱财政上的困局,并宣布与黄埔船坞合并,新公司名为和记黄埔公司(Hutchison Whampoa Limited),成为今日香港其中一家举足轻重的大型跨国综合企业。与此同时,金阁酒店(Palace Hotel)宣布收购金阁发展(Kamcourt Development),整合企业实力。

    到了下半年,收购活动虽然没有上半年活跃,但也有三项较为重大的举动。其一是7月22日的香港物业(Hong Kong Properties)收购梅真尼工业(Murjani Industries)事件;其二是9月份的大新公司收购美丰纤维(Mei Fung Fiber Industrial Limited)事件;其三则是10月20日的太古地产收购大利企业(Consolidated Properties & Stores)事件。

◆ 和黄易主 

自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接管和记洋行并改组为和记黄埔后,汇丰一直物色财团接手,为报答李嘉诚放弃收购九龙仓,汇丰投桃报李顺水推舟,于1979年9月25日宣布以每股$7.10出售22.4%和记黄埔,开始打破英资主宰香港经济的地位。


◆ 包玉刚鯨吞會德豐

會德豐原本華商張祝珊後人張玉良及猶太世家馬登家族為兩大主要股東,兩家多年來每多爭執,本已貌合神離,由於看淡香港前景,兩者均有退股之意。1985年2月14日下午會德豐突然停牌,宣佈新加坡富商邱德拔已由馬登家族手上收購13.5%投票權的股票,同時提出以A股$6B股$0.6(A股面值相當於B股10倍,但具有相同的投票權)全面收購建議。

張玉良認為被馬登出賣,故將股權轉讓予包玉剛,並要求完全控制會德豐,不容對手反收購。2月16日,包玉剛屬下九龍倉宣佈以A股$6.6B股$0.66全面收購會德豐,並聲稱直接間接持有34%投票權的會德豐股票。2月19日邱德拔將收購價提高至A股$7 B股$0.7。由於聯合企業持有會德豐6.8%,2月25日包玉剛宣佈以$11收購聯合企業,2月26日宣佈提高收購價至A股$7.5B股$0.75。

3月15日,包玉剛已持有超過50%的會德豐投票權,同日邱德拔宣佈接受包玉剛收購建議。由於包玉剛奪會德豐及其屬下七間上市公司,成為擁有最多上市公司的財團之一。

◆邱德拔包玉剛收購渣打

1986年.渣打主攻亞洲,被多家英資公司看中發展潛質。86年中,渣打被英資萊斯銀行敵意收購,已年屆六十八的邱德拔,亦想分一杯羹.當時他購入英國財務機構Exco二成九股權,並看中對方持有三億七英鎊現金。當時渣打市值不過八億英鎊,換句話說,動用Exco現金便可輕易購入渣打控股權。然而Exco董事局 反對收購渣打,邱德拔遂私人出擊。這次他與包玉剛化敵為友,合作做「白武士」,購下三成七渣打股權,邱氏佔其中百分之六,其後增持至一成三。八七股災,渣打股價急跌。包玉剛即時斬纜,賣出所有股份,帳面蝕六億港元。他曾向友人呻道:「我生平只做了兩件失敗的事,其中一件就是投資渣打!」相反,此役卻可能是 邱德拔此生最成功的投資。他一直持有渣打至今,結果十多年間渣打升逾十倍。他那批股份現市值二百億港元,佔其家產八成。

◆ 林家97年林建岳先斩后奏70亿溢价39亿收购市值31亿的富丽华酒店,挖了个大坑,搞到98年金融风暴财困,甚至把亚视股权也卖了,物业则只租不卖,想“逆势死扛,再创辉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