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晴雯:不合格的”红娘“

 新用户2698dTT8 2020-12-09

《红楼梦》第七十四回,大观园被查抄前,王善保家的向王夫人告状:宝玉屋里的晴雯,那丫头仗着他生的模样儿比别人标致些。又生了一张巧嘴,天天打扮的象个西施的样子,在人跟前能说惯道,掐尖要强。一句话不投机,他就立起两个骚眼睛来骂人,妖妖娇娇,大不成个体统。王夫人听了这话,猛然触动往事,便问凤姐道:“上次我们跟了老太太进园逛去,有一个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象你林妹妹的,正在那里骂小丫头。我的心里很看不上那狂样子。”这件事成了晴雯被撵出大观园,含冤而死的导火索。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王夫人要整顿大观园,首先就拿晴雯开了刀。有人分析说晴雯是替死鬼,王夫人真正的目的是冲着林黛玉去的。事实果真如此吗?王夫人询问凤姐,无意间透露出她对林黛玉的态度。但她还不至于因为看不惯林黛玉就迁怒于一个与林黛玉长得相像的丫鬟,她的心里真正厌恶的是晴雯“那狂样子”。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知书达理,温文尔雅,一副弱不禁风,楚楚动人的大家闺秀模样。更何况,她人在屋檐下,处处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哪里见到她有什么张扬、狂妄?这点王夫人应该清楚。

王夫人平常吃斋念佛,慈悲为怀。查抄大观园时,她一见到病怏怏的晴雯,便冷笑道:“好个美人!真象个病西施了。你天天作这轻狂样儿给谁看?你干的事,打量我不知道呢!我且放着你,自然明儿揭你的皮!”随即命令两个女人把晴雯从床上架起来,拉了出去。王夫人还是在痛骂晴雯的“轻狂样”。这时的王夫人暴露出她性格中狠毒冷酷的一面。她害怕这样貌美如花的“妖精”带坏了她的宝贝儿子,也反映出她对美貌女子的嫉妒、怨恨心态。

我们看,《红楼梦》中最张扬狂妄的女子,除了那飞扬跋扈、威风凛凛的王熙凤,就是到处招惹是非、无礼取闹却深得贾政欢心的赵姨娘了。王夫人内心深处痛恨的正是赵姨娘这样“轻狂”的女人。王夫人出生名门,贤良淑德,而赵姨娘是贾家低贱的家奴,从小陪伴贾政,她凭什么如此卑贱粗鄙却能与王夫人一争高下?无非依靠的就是那一副天生丽质、狐媚妖娆的皮囊。“妻不如妾,妾不如偷”,这是《红楼梦》中的名句,也是作为正房妻子的无奈、心痛之处。更何况,赵姨娘处处使坏,争权夺利,视贾宝玉、王熙凤为眼中之钉。是可忍孰不可忍?王夫人积怨成恨,把埋藏多年的怒火发泄到了一个与自己无冤无仇的小丫鬟身上。

勿庸置疑,晴雯如果没有遭此大难,顺利发展到后面,必然是第二个赵姨娘。她本是贾府管家赖大家买来孝敬给贾母的奴仆,贾母见得伶俐标致,十分喜爱。贾母把晴雯安排到贾宝玉身边,正是要把她当作将来的姨娘来培养的。晴雯千伶百俐,貌美如花,加上有贾母、宝玉的宠爱,越发心高气傲,牙尖嘴利,招致许多人的嫉妒诽谤。按照曹雪芹对金陵十二钗的排名,晴雯在又副册中名列第一。曹雪芹不惜笔墨,用大量篇幅加以描绘叙述,使晴雯成为《红楼梦》中最生动可爱的艺术形象之一。可惜她“风流灵巧招人怨”,风刀霜剑之下,遭受无情摧折,悲惨去世。

不合格的“红娘”

王夫人对晴雯外貌的描述把晴雯与林黛玉联系起来,于是有了“晴为黛影”的说法。实际上,晴雯除了容貌清秀外,林黛玉并无多少相似之处,两人也不见有什么亲密的情感交流。我想曹雪芹是不会认同什么晴为黛影”的,这两人根本没有什么可比性。即便晴雯在又副册中名列第一,曹雪芹还是认为她“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那多情公子贾宝玉对她也只是“空牵念”一场而已。

虽然曹雪芹标榜自己不落才子佳人故事的俗套,但他还是让晴雯扮演了一回“红娘”的角色。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后,黛玉前来看望,当时眼睛都哭肿了。黛玉走后,宝玉因惦记着她,便命晴雯给黛玉送去两条旧手帕。在戏剧《西厢记》里,丫鬟红娘机智灵巧,赤热心肠,想尽办法撮合张生、崔莺莺的姻缘好事。这晴雯虽有红娘的机灵,却对男女之事懵懵懂懂,更不明白宝玉为什么要派自己送给黛玉两条旧手帕,还深害怕因此得罪了小气的黛玉。殊不知,这是宝玉借两条旧手帕对黛玉的真情告白,也是他对黛玉相思爱恋的誓言。帕寄相思,我心依旧。林黛玉面对两条还留有斑斑泪痕的丝巾,思忖片刻,随即心领神会。事后,她挥笔在帕上写下三首情诗,“尺幅鲛鮹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心中既喜又悲。从此,宝黛二人心照不宣,确定了恋爱关系。

晴雯在不知不觉间就成了宝黛二人的红娘,她可能连想都没有想过,为什么公子宝玉偏偏对小姐黛玉关怀备至、青睐有加?她甚至把这送手帕的事都给忘到九霄云外去了,因为她并不关心林黛玉如何,虽然同在大观园,俩人却形同陌路。第二十六回,晴雯还让林黛玉吃了顿闭门羹。听见有人敲门,晴雯张口就说:“都睡下了,明天再来罢。”林黛玉知道平时怡红院这些丫头们都有点脾气,于是高声说道:“是我,还不开门吗?”晴雯偏不开门,答道:“凭你是谁,二爷吩咐,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这句话如当头一棒,把黛玉打懵了。黛玉既然这么高声,按理晴雯应该是听音识人的,却不料,丫鬟发了小姐脾气。是不是存心要故意气一气林姑娘,也就只有晴雯自己知道了。当时,被关在门外的林黛玉百感交集,伤悲哭泣的连鸟儿都为之惊飞。第二天,贾宝玉前去安慰黛玉,要追究到底是谁竟敢不开门,黛玉只是淡淡说了句“你的那些姑娘们,也该教训教训。”并没有提及晴雯的名字。可见黛玉的心地是宽厚仁慈的,她不屑于去和一个小丫头计较,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晴雯没能进入林姑娘的法眼。

 经常出入怡红院的林黛玉不可能不留意这些常年待在贾宝玉身边的丫头们。对待和晴雯地位相当的丫鬟袭人,黛玉就显得特别亲热,甚至称她为“好嫂子”。这就意味着林黛玉已经把袭人当作未来的姨娘。这样一分析,晴雯对黛玉的不待见也就可以理解了。贾宝玉派晴雯去给黛玉私传信物,出于他对晴雯的爱护、绝对信任。只可惜,这位临时红娘“政治敏锐性”太差,她不会讨好卖乖,根本就不在乎谁会成为自己将来的女主人。

芙蓉女儿诔

晴雯在王夫人的盛怒之下,最终被撵出了大观园。其实,在此之前,晴雯就差点被撵走,要将她扫地出门的人正是那多情公子贾宝玉。第三十一回,贾宝玉、晴雯、袭人发生争吵,宝玉向晴雯道:“你也不用生气,我也猜着你的心事了。我回太太去,你也大了,打发你出去好不好?”晴雯听了这话,不觉又伤心起来,含泪说道:“为什么我出去?要嫌我,变着法儿打发我出去,也不能够。”宝玉执意要禀报太太,打发晴雯走人。袭人急忙笑着劝阻,晴雯哭道:“我一头碰死了也不出这门儿。”宝玉还是一定要去禀报,袭人见拦不住,只得跪下了。碧痕、秋纹、麝月等众丫鬟一齐进来,都跪下来央求了。宝玉忙把袭人扶起来,叹了一声,说着不觉滴下泪来。这时,林黛玉来了,她的几句玩笑话才把尴尬的气氛重新活跃起来。这一幕,实际是大家庭妻妾争风吃醋场面的预演,而林黛玉却能左右逢源,举重若轻,把矛盾轻松化解。作为事件焦点的晴雯见黛玉进来,就出去了,也不见她感谢黛玉的救助。到了晚间,贾宝玉任由晴雯“撕扇子,作千金一笑”,才让她完全释放掉心中的怨气。

贾宝玉要撵走晴雯当然只是一时兴起的气头话,他的心中最宠爱、最信任的丫鬟恰恰就是晴雯。晴雯的心灵如晴云秋月,超绝凡尘,纯洁干净得令人赞叹;她疾恶如仇,敢做敢当,快言快语,又是那么令人感觉酣畅爽快。可怜这样美丽纯洁的女子最后竟然背负着“狐狸精”的骂名,含冤去世了。此时,贾宝玉痛心疾首,悔恨交加,然而他唯一能够为晴雯做的也只是在月夜里,悄悄来到池塘边去祭奠晴雯的亡灵。贾宝玉相信一个小丫鬟的信口胡诌,认定晴雯死后当上了“芙蓉花神”。他感觉稍许宽慰,特意为晴雯书写了《芙蓉女儿诔》,这篇长长的祭文情真意切,催人泪下。

第七十八回末尾,贾宝玉在月光中念完祭文,正要依依不舍地离去,却不料忽听山石之后有一人笑道:“且请留步。”,从芙蓉丛花中走出了满面含笑的林黛玉。真的是“无巧不成书”,这黛玉也是耐心满满,一声不吭地躲在旁边,直到听完了贾宝玉的长篇大论,才悄然现身。悲鸣哀泣之声刚止,这公子、小姐俩见面后就相互“笑答”、“笑道”、“跌脚笑道”起来。二人有说有笑,贾宝玉请求黛玉指教、修改自己的祭文。黛玉说,文中“红绡帐里,公子情深;黄土陇中,女儿命薄”,这一联有点意思,建议改为“茜纱窗下,公子多情”。虽然这篇长长的祭文在宝黛二人的说笑声中已经沦为文字游戏,但林黛玉再心胸大度,她也是容忍不下“红绡帐里,公子情深”这样暧昧字眼。床帐之间毕竟流于“熟滥”,的确不雅。贾宝玉在黛玉的指点下,茅塞顿开。他反复修改,一句“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陇中,卿何薄命!”夺口而出。黛玉听了,忡然变色。心中虽有无限的狐疑乱拟,外面却不肯露出,反连忙含笑点头称妙。

故事自此发生了根本变化,本是悼念丫鬟晴雯的祭文成为了林黛玉早逝的魔咒,难怪黛玉会莫名地心慌意乱了。曹雪芹在贾宝玉撰写《芙蓉女儿诔》之前就明确否定了晴雯羽化为“芙蓉花神”的可能。丫鬟即便是升了天,还是丫鬟。那风姿绰约的“芙蓉花神”只能是在这个月凉如水的夜晚突然出现的林妹妹,这在前文中早有暗示。《芙蓉女儿诔》找错了对象,贾宝玉对晴雯的祭奠也不过是一场游戏一场梦。想来,那晴雯丫头真的是死得太冤枉了。


作者 刘永,四川绵阳人,现为公务员,爱好文史写作,痴迷《红楼梦》,时有诗文发表于报刊,有《文同评传》等书籍出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