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我城市
未到汾城镇,先闻其“铁打的太平城”之说。明崇祯年间,太平知县魏公韩为防农民造反,重修加固太平城。城高数丈、濠沟外围、石头铺底、青砖砌墙。修好十多年后,李闯王率起义军兵临城下,不愿再为朝廷卖命的守城官兵,竟开城迎接闯王。闯王登城环顾,见城不可谓不坚,濠不可谓不深,夸它“固若金汤”,喟然叹曰;“太平城池如铁,非不坚也,我所以得之者,得民也。民得,则城自得。顺民之举,何坚而不克?” 后来,太平城就被人们口口相传为“铁打的太平城”。 千百年来,襄陵县和太平县素以“金襄陵,银太平”并称于世,这方土地经济富庶,沃野连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后两县合并称襄汾县。这里,有驰名中外的“丁村”遗址、汾城古建筑城隍庙、五龙庙,陶寺夏代遗址、春秋晋城遗址、汉末黄巾军屯兵遗址、清居民建筑等众多年代久远的宝贵历史文物。 “城隍”一词源于古代的城墙和护城河,在古人心目中是护卫百姓安全、保佑一方平安之神,既是人间正义的主持者又是生死祸福的主宰者。城隍庙,在宋代以后就已基本遍布全国大小县城。每年城隍庙要祭祀“八蜡神”,其中第七蜡就是“水庸”沟渠神。明洪武三年,朱元璋诏示天下各府州县立城隍庙,其规模大小比照各级相应官署正衙,内部陈设几案均为相同等级。从此,城隍成了守禦城池,保障治安,掌管水旱吉凶,人间善恶乃至科举功名、因果报应的全能之神。不仅如此,在建立城隍庙的同时,朱元璋还命令各级官员赴任到职后,首先要到所在地的城隍庙宣誓就职,订立盟誓,保证廉洁奉公,爱民如子,以借助人们对城隍的崇信来强化和约束各级地方官员的行政权力和行为。城隍信仰,寄托了人们对英雄圣贤的纪念与崇拜,深入民心,广布流行。
汾城城隍庙,位于西门内路北,明洪武二年知县葛洪奉诏建造。此后,每届太平县令到任,都按规定斋戒拜谒,对城隍爷发誓睹咒当好官。每逢水旱疫疾也都前往祈福,求得县境平安,风调雨顺。明代天启年城隍庙再行修缮,其规模与装饰冠于邻邑,更加金碧辉煌。据知府王椿的“重修城隍庙记”中记载,这次修缮,“共计建修殿廊一百五十余间,增塑神像三百一十尊”,“庙外周围”还建了“厦房一百间”。还制定每年农历四月十一日至十五日、十月初五至十二为庙会日。 有庙有会必唱戏酬神迎香客,唱戏必建戏台请戏班。在古太平城建筑中有许多戏台,保存比较完好又最具特色的当属始建于元代的城隍庙古戏台。 城隍庙戏台座南朝北,建于正门内,与门之内檐仅一米之隔,是为庙内诸神看戏方便的典型“过路式戏台”。细观其戏台建筑风格,内行人可体察其穿越元、明、清三代时空的动感魅力。覆盖台板后上可演出,下可为人行通道。台座呈方形,过道将之一分为二,前半部分建筑中的西游记故事石雕木刻工艺细腻,反映了明清建筑的特点。组成戏台前伸的石栏已不复存在,但残留的石铆仍可使人依稀复原戏台数百年风雨沧桑。戏台后半部建有五架梁后堂,面阔三间,用材粗大,柱头枋用“勾头搭掌”式。前台演出区结构重檐飞角,台柱密排,追求华丽。尤其正面平板枋上,细密实排的九跴斗拱组成的六出花饰和垂花柱,以及凤戏牡丹、福禄三星的木雕,更是精巧别致,让人叹为观止,其整体风格显然清代晚期之作。这从其戏台题记上也得以证实:“大清光绪十六年岁次庚寅辛巳月辛卯日辛卯时知太平县事朱光绶重建”。
据当地文物管理人员介绍,戏台整体风格前后不一致,很可能是当时的太平县长朱光绶在修复明建戏台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改造尤其是前台演出区,但后区的主梁架未动,因而写了“重建”二字。 受封建礼教的影响,男女有别在看戏时也得以反映。看戏的场地较为宽敞,地面至今能看到青石块上规则均匀的圈坑,想来每当看戏之时,立桩拉绳将男女分坐两边,中间的过道为服务区域。院中栽种五棵高大挺拔的松柏,老树沧桑新芽频生,其中一棵树上竟又结出枸杞,每至收获的秋季,串串红的枸杞果,映衬在绿色的松柏间,给庄重的城隍庙和不复喧嚣的戏场增加着些许妩媚。 城隍庙戏台,在这铁打的太平城、神圣的城隍庙内,似乎永远是肃然而谦恭的配角,只待锣鼓点奏响、大幕开启,它才激活蓬勃的生命力带给世人惊喜和愉悦。但当我们走近它,这无言的生命却也复活,为我们这些远道而来只为欣赏它的戏剧人,静静复原了历史长河中这古老戏台上一段传奇的往事…… 抗日战争期间,战事疲惫的日军想要娱乐。他们学了当地人的样子,在城隍庙请戏班子唱戏。应该是唱眉户吧,这是当地人最喜爱的古老戏曲剧种之一,也称“迷糊”、“曲子戏”或“弦子戏”。眉户以其曲调委婉动听,具有令人听之入迷的艺术魅力而得名。兴许唱的就是那一出当地人百看不厌的《闹书馆》 ?!可惜戏至中场,鬼子兴正浓,意正酣,一颗炸弹飞进戏场,轰然爆炸在正襟危坐看戏的鬼子队伍中……或许,这是神出鬼没的游击队精心设计的一出戏中戏,借看台上《闹书馆》,台下痛打鬼子兵?! 岁月无痕,往事却并不如烟,曾经富丽华彩的戏台,虽然久不唱戏,少了昔日的繁盛,但我们却分明感受到梆腔弦韵、眉户余音穿越时空、透过层层建筑和茂密古柏,诉说着它曾经的智慧勇敢和绝不屈从。历史的火花,此刻激荡起曾经的戏台和当下的戏剧人一种心灵的共鸣。当年铁打的太平镇、我们古老的文化腹地襄汾砥砺顽强;屹立百年的城隍庙供奉的那些功臣名将或廉吏贤哲,映古照今;历经三代修建的古戏台还有执着坚守的戏剧人,一条由史至人及物砌成的坚实大道上,历史与人永远结伴同行于长天远地! 咚,咚,咚……是谁敲响了那面大鼓,晨钟暮鼓的袅袅余音神圣而悠远。或许,我们永远无法体味这些无言生命的沧桑漂零和沉寂厚重,但此刻却分明感受到它与冥冥中传递给我们的伟岸大气和见证历史的豪迈气魄,这份从容与韵致让我们肃然起敬!图文/掌上微襄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