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学上,在很多人看来是非常晦涩难懂的,尤其是各种复杂的概念和学术名词。 当然,今天不是给大家讲一堆学术名词,因为这些直接百度就可以查到。 我们需要明白的是这些概念以及背后隐含的思维模式,并且在你的日常生活中将它们联系起来。 这三个核心概念分别是:沉没成本、边际成本和机会成本。 沉没成本代表了过去,它是指由于过去的决策依据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 这里你可能听不懂,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前两年,你去骑小黄车,都需要交99或者199元。 这笔钱,相当于你存在了小黄车公司,而你每次骑车都得交1元,当时也没想到小黄车会不还钱啊。 结果到了今年,小黄车退押金都退到猴年马月了,甚至把你的押金变成虚拟币,你的钱已经不是 自己做主了。 你看,你投入的这笔押金,就是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的最大经济学含义,是一旦你确定它沉没了,那么它就不能成为你做决策的参考变量。 比如,你在股票里亏了钱,但冷静分析后,接下来股票的走势依然大概率对你不利。 那你就应该果断斩仓止损,而不是因为过去投入了很多,亏损了很多,就影响你现在的决定。 当然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很难,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每一次的投入上考虑它到底会不会对未来产生效应。 比如你坚持了两年的创业项目,你不知道接下来是注定失败还是坚持一下就有可能看到光明。 比如你不知道现在亏损的股票,接下来是会继续亏损还是反弹。 为什么小黄车不退押金,你不会再继续充值,说不定哪天小黄车就又起来了呢。 这是因为你做判断的时候,虽然不是100%准确,但是只要大概率上,你已经判定这个投入是沉没成本了,也就没有必要为了小概率的机会继续坚持下去。 但是在复杂情况下,我们很难判断是否沉没,这就要靠你对该领域有更深入和更广泛的研究,通过多方对比和深入思考,来做一个概率的判断。 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的东西的最大价值。 这句话有点绕,我还是举个例子:比如农民在种地的时候,如果选择种玉米就不能选择种水稻,种玉米的机会成本就是放弃种水稻的收益。 在生活中,同样一个小时的时间,你可以在图书馆看书学习还是享受电视剧带来的快乐之间进行选择。 人们的惯性思维是:如果我去做这件事,失败了会损失什么。 这种正好和机会成本是反的,机会成本的思维是:如果我不去做这件事,我可能损失多少。 机会成本的思维,更多的是看到未来的思维,是一种战略思维,会让我们做选择时,更加基于大格局大战略。 比如创业的人,就是典型的用机会成本思考的人,他们会想如果我不去创业,可能失去多少的损失,这是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也是提倡人们去做那些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 你长期不看书不看文章的机会成本可能就是会让自己的大脑僵化,长期不运动的机会成本就是变成一个胖子。 毕竟人们最后悔的事,是我本可以。 最后是边际成本,就是你每多获得一个单位的回报,必须付出的投入。 比如你每个月收入是1万元,你要多获得1000元的收入,需要加班两天,这两天的劳动就是1000块收入的边际成本。 我们都知道货币供应,也就是M2,如果此前它的增速都是在10%以上,突然有一天降低了,变成5%。 那么这个时候金融市场就可以理解为:央行的货币供应实际在收紧,这种收紧就一种未来的趋势,反应的是货币供应的变化情况,这其实就是边际带来的效应。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定律叫做边际递减定律: 在单位时间内,随着人们消耗某种商品的数量不断增加,消耗这种商品所能带来的新增享受迟早都会下降。 举个通俗的例子,比如你喜欢吃苹果,那我可以天天给你买苹果,月月卖,年年买,前一个月买你可以能会非常开心,但半年后你估计看到苹果就就会吐了。
这给我们的启发就是,我们应该利用自己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精力,在自己所能涉及的所有领域、所有活动、所有选项中,根据平衡的规律来分配时间、金钱、精力和其他资源,从而使总效用达到最大。 总结来说,三大成本分析不是独立分割的,而是相互存在内在的联系,但是这三个成本,分别决定了如何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经济学其实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但也没那么简单,它是需要你不断学习和理解,并且需要深入思考和实践复盘。 同样,这三个成本,也会对每个人的人生产生影响。 沉没成本的故诉我们遇到损失,要及时止损,做不到这一点,就不要碰。 机会成本则告诉我们,做选择的时候多思考可能造成的损失,最起码,你会损失时间。 而边际成本,是告诉我们最优解的具体求解方法和思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