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子通书》一面民族精神之镜,一本开启智慧之书

  2019-03-11

2019-03-09 09:51

  作者:邵培松

  历史长河,大浪淘沙。一位生前学术不被当时知识界重视的人物,最后被奉为“理学开山”、“道学宗主”。他以出入儒释道三教的境界,在研习《易经》的过程中,将其心得写成了短短的四十章两千八百余字。然而在这短短的四十章两千八百余字里,包括了宇宙论、性命论、修养论、道德论、政治论、文艺论等方面的内容,或提出或深化或创建了一系列的哲学命题,如太极、阴阳、五行、动静、刚柔、善恶、诚、理、思、无为、无欲、神、几、中、和、公、明等,闪烁出朴素、明达、理性的光芒,不仅影响了整个儒家士大夫阶层,还深刻影响了佛家和道家,滋养了中国知识分子近千年。这个人就是北宋初期的周敦颐,集中代表他思想的不朽的传世之作就是被誉为“周之传道之书”的《周子通书》(以下简称《通书》)。

  何谓“通”?周子曰:“通曰智。”“通”源于智,智慧是没有障碍的,真正的智者在精神认知领域是畅通无阻的。“通”是能力的体现,智慧的升华。智慧从哪来?从书中来。

  何谓“书”?四书五经中的《尚书》,过去简称为“书”,它是中华民族文化道统传承的起源和正统所在。《史记》原名为《太史公书》,汉朝有《汉书》,南北朝有《宋书》《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朝有《隋书》,唐朝也有《旧唐书》和《新唐书》。可见,中华民族是以“书”立国(从某个意义上来说,“书”即“史”)的民族,“书”在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中是神圣的、崇高的民族精神的凝练。

  《通书》原来的名字叫《易通》,即“读易通书”。通“书”,即通“史”。通“史”,即通“人”。在《通书》的众多哲学命题中,核心要义便是“道德”。德为个体的立身之本,民族的立族之本,国家的立国之本。周敦颐在《通书》中主要说明了道德源于什么、道德的本质是什么、道德的多重含义、个人实现道德的方法、社会实现道德的方法,简单地归结就是解析道德、追求道德与实现道德。《通书》把“诚”放在第一章,就是明证。

  “诚”是一个有渊源的道德概念。《中庸》将“诚”置于很高的位置:“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周敦颐对“诚”下的定语是:“诚者,圣人之本。”圣人不仅在文化上有创建,在道德上更是楷模。智慧需要道德来净化和优化。“神”、“几”、“思”、“动”、“静”等命题的阐述,便是周敦颐从隐蔽的、微观的、心性的角度观察、感知、体味、揣度、捕捉道德的精义。立师道、知耻闻过、悉有众善、师友砥砺、视轩冕金玉如尘土等具是在具体的社会场景里选择、判断和实践道德。伊尹、孔子、颜回、子路是理想的人格和道德榜样,天地和、万物顺、百姓和、天下化是最理想的社会形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