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养生:肝胆功能异常、胆俞穴就是调理肝胆之要法!

 nmcd350 2019-03-11

穴名:肝俞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

位置: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中医养生:肝胆功能异常、胆俞穴就是调理肝胆之要法!

穴性:疏肝利胆、理气解郁、滋养肝血、清肝明目

主治:1.肝胆系统病症;2.神志病症;3.头面、眼科病症;4.妇科病症;5.其他病症;6.肝经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的病变肝俞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该穴与肝相应,是肝的背俞穴,故名。

一、定位取法

肝俞在背部,第9胸椎下旁开1.5寸。定位时先借助肩胛下角找到第7胸椎(两侧肩胛下角的水平连线通过第7胸椎下),再向下摸2个椎体即第9胸椎。再旁开1.5寸即是该穴。

二、治疗作用

穴性:疏肝利胆、理气解郁、滋养肝血、清肝明目。

中医养生:肝胆功能异常、胆俞穴就是调理肝胆之要法!

肝俞是全身要穴之一,主治范围:

1. 肝胆系统病症: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胃脘痛,纳呆,呃逆,吞吐食,胁痛,黄疸,腹痛,腹胀,饮食不化,腹泻,脘腹积聚痞块。中西医都认为:肝是人体的最大消化器官,肝胆相照,胆附于肝。因此,肝胆系统的病症基本上都是消化系统病变,也是肝俞穴的主治范围。寒证用灸法、拔罐,热证用清法(皮肤针刺血),虚证用补法(轻刺激、灸),实证用泻法(强刺激、刺血)。

2. 虽然背部俞穴是偏于治疗慢性虚弱性病症的,但是,肝病的虚证在中医临床上比较少见。中医学认为'肝无虚',不过这只是因为肝气很容易郁结、肝郁又容易化火、肝阳也容易上亢、肝火又容易上炎、肝风还容易内动……所以,中医临床上肝的病理变化是以实证为主的,较少见到虚证,但并非完全没有虚证。'久病必虚',像急性肝炎迁延日久导致的慢性肝炎,肝血不足引起的贫血、白细胞减少、近视、夜盲症、视物昏花,还有上述肝经经脉循行区域范围内的麻木、萎软无力、瘫痪、肌肉萎缩,都属于肝的虚证。

2.神志病症:癫症、狂症、痫症,抽风,神经症,抑郁症,精神病,年期综合征等。

3.头面、眼科病症:头痛,眩晕,目赤肿痛,近视,夜盲,色盲,迎风流泪,视物昏花,目翳红肿,胬肉攀睛,眼睑下垂,视网膜炎、眼底出,鼻出血等。

上面我们提到的'肝气容易郁结、肝郁容易化火、肝阳容易上亢、肝火容易上炎、肝风容易内动',比较集中体现在神志病症和头面、眼部病症这两个方面。其中,神经系统病症主要是肝气郁结、肝风内动使然;而头面、眼科病症主要是肝郁化火、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的结果(近视、夜盲、视物昏花除外)。此两项都需要重力指压、掐按,皮肤针重叩或刺血针刺血,才能达到疏肝清火、平降肝阳、平肝息风的治疗效果。

4.妇科病症: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等。

由于肝的原因引起的上述妇科病症,均因于肝经郁热,郁而化火,火热之邪伤及子宫络脉之故。症见月经提前来临、行经期延长、经量偏多、色深红间或夹有瘀块,伴见两胁下及乳房胀痛,且症状的轻重常与情绪变化密切相关。根据我的临床体会,调治这类病症,可用本穴配合关元、期门、太冲或行间、三阴交等,用针刺泻法或重力指压、皮肤针重叩(出血、加拔气罐,忌灸),疗效佳良。

5.其他病症:贫血,白细胞减少,产后乳汁不通,黄褐斑,疮疡痈疽,淋巴结核,颈项强痛,腰背痛,寒疝,甲状功能亢进等。可以指压、按摩,可针可灸。

6.肝经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的病变:如下肢内侧(中间)肝经经脉循行区域范围内出现的红肿、疼痛、抽搐、麻木、萎软无力、瘫痪、肌肉萎缩等。

三、操作方法

此穴指压、按摩、艾灸、拔罐、刮痧、皮肤针叩刺或皮肤滚针滚刺等各种刺激方法都可以酌情选用。因为肝的病症多见实证,所以,指压、按摩、拔罐、刮痧、皮肤针叩刺或皮肤滚针滚刺的力度要大,可以出血加拔气罐(无须火力相助,故不需要拔火罐)。而贫血、白细胞减少等则应该以灸疗为主,可以有效地提高血象指标。但凡肝郁化火、肝阳上亢、肝火炎、肝风内动者(头面五官病、妇科病、神经系统病)都不宜施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