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觅曲记】纪君祥:落得个史册上标名,留与后人讲(上)

 江河行地劲草庐 2019-03-11

纪君祥是著名元代戏剧《赵氏孤儿》的作者,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历史记载极其稀少。按照《录鬼簿》上的记载,仅知他是元大都人,又名纪天祥。他所编写的杂剧总计有六种:《冤报冤赵氏孤儿》《陈文图悟道松阴梦》《信安王断复贩茶船》《韩湘子三度韩退之》《曹伯明错勘赃》和《驴皮记》,流传至今者,全本仅第一种,第二种《松阴梦》则仅存一些残曲,除此之外,对他的事迹则一无所知。

纪君祥所编撰的《赵氏孤儿》享誉中外,因为该剧是中国戏曲第一次流传到欧洲者。乾隆二十年,也就是公元1755年,伏尔泰根据马若瑟译本把《赵氏孤儿》改编为五幕诗剧《中国孤儿》,此后该剧在欧洲公演。然而有意思的是,伏尔泰在《中国孤儿》的剧名之下又加了一句“据孔子教导改编成的五幕剧”。细品此意,这句话的大概意思应该是说,他是按照儒家的观念把《赵氏孤儿》改编成了《中国孤儿》。

然而,伏尔泰的改编完全脱离了纪君祥《赵氏孤儿》的叙述时代。王立新所著《探赜索幽》一书中有《〈赵氏孤儿〉与〈中国孤儿〉两种思想与艺术的对话》一文,该文把伏尔泰的改编总结出四个要点:一是时间后移,《赵氏孤儿》的原本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代,伏尔泰把它后移了一千八百余年,把故事的背景写为宋末元初。第二,则是把《赵氏孤儿》中的主角程婴、公孙杵臼、赵氏孤儿等人替换为张惕以及张惕之妻伊达梅,皇帝也变成了成吉思汗。

纪君祥撰《赵氏孤儿大报仇杂剧》民国七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据博古堂印本石印影印本

伏尔泰的第三个改编则是简化情节,他把《赵氏孤儿》原本的前因后果全部改变,只保留中间的“搜孤”和“救孤”,同时又增加了成吉思汗对伊达梅的恋情。而第四点则是改变了故事的结局,原本《赵氏孤儿》一剧以最终的复仇作为全剧结终,《中国孤儿》则改为成吉思汗被道德力量所感化。

伏尔泰为什么要做这样大幅度的改编,对这一点有很多专家学者予以了探究。其主要思路则是称伏尔泰改编此剧是为了响应社会的变革,以此来批判国王权力的无限,比如《中国孤儿》中第二幕第三场,有伊达梅的一段慷慨陈词:

啊,不管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

不管是臣民还是那显赫一时的君王,

都有同样的人性,

都该承受苦难,

每个人的痛苦该自己去承担。

这样的言语显然是追求人人平等的社会宣言。王国维是最早关注西方翻译《赵氏孤儿》的中国学者,他在《宋元戏曲考》中说过这样一段话:“至我国戏曲之译为外国文字也,为时颇早。如《赵氏孤儿》,则法人特赫尔物Du Halde实译于一千七百六十二年,至一千八百三十四年,而裘利安Julian又重译之。”然而,王福和、郑玉明、岳引弟所著的《比较文学原理和实践阐释》一书中,在引用了王国维的这段话后,又称:“这里王国维所说虽然并不准确,因为《赵氏孤儿》是华名马若瑟的传教士翻译过去的,法文译本全部出版是在1735年,杜赫德只是收入马若瑟译本的《中国帝国志》一书的编者。”

虽然王国维的这段叙述并不准确,但他的确是最早关注海外翻译中国戏曲的学者,对于这一点,陈受颐在《十八世纪欧洲文学里的〈赵氏孤儿〉》一文中明确指出:“我国学者,首先注意于中国戏剧之欧译者,为海宁王静安先生。”

除此之外,徐中玉的《中国近代文学大系》第一集第二卷中收录有王国维谈到元代戏剧被翻译成外文的事情:“如戏曲之作,于我国文学中为最晚,而其流传于他国也则颇早。法人赫特之译《赵氏孤儿》也,距今百五十年,英人大维斯之译《老生儿》,亦垂百年;嗣是以后,欧利安、拔善诸氏,并事翻译,迄于今,元剧之有译本者,几居三之一焉。余虽未读其译书,然大维斯于所译《老生儿》序中,谓元剧之曲,但以声为主,而不以义为主,盖其所迻译者,科白而已。”由此可以推论出,王国维并没有读到过《赵氏孤儿》等元剧的外文译本。

环路皆碑也

王国维把元剧《赵氏孤儿》的价值看得十分重要,他曾说:“明以后,传奇无非喜剧,而元则有悲剧在其中。……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宋元戏曲考》)看来王国维非常关注元代戏曲中的悲剧,他将《赵氏孤儿》与《窦娥冤》并称为元剧中悲剧作品的代表作,认为这两出剧作排在世界的大悲剧中也并不逊色。

对于王国维的这种评价,李修生、查洪德所著《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辽金元文学研究》予以了这样的肯定:“自王国维将其与《窦娥冤》一同誉为世界大悲剧,赞其主人翁有蹈汤赴火之意志之后,近现代学人对其投注了相当的研究精力。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陆续问世的各类文学史、戏曲史,都给予《赵氏孤儿》一定的篇幅。中外学者撰写的专题研究文章,多达六十余篇。”

山门

然而,对于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刘文峰所著《中国戏曲史》却着墨不多,对该剧的全部评价仅是百十余字的一个段落,不过文中却称《赵氏孤儿》一剧“开中国戏曲舞台演绎忠奸斗争之风气”,这也算是给该剧性质的一种定调。而张庚、郭汉城主编的《中国戏剧通史》也有着同样的论述:“在元代前期杂剧创作中的几种著名悲剧里,《赵氏孤儿》是突出的一个。这个戏,以歌颂英雄人物的自我牺牲精神,构成了全剧悲壮的基调;以剧中人物所倾泻出的对受害者的无限同情和对阴谋家的强烈仇恨情绪,构成了全剧浓烈的悲剧气氛。”

《赵氏孤儿》的故事有着历史所本,其最早记载于《左传》,然所记颇为简略。司马迁的《史记》在《赵世家》里对这个故事有着颇为详尽的叙述。纪君祥编《赵氏孤儿》一剧,基本上是本自《史记》中的记载,然后增加了一些改编。比如《史记》中提到晋大夫屠岸贾想铲除政敌赵氏。《史记·赵世家》中对于这段的描述原文如下:

晋景公之三年,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初,赵盾在时,梦见叔带持要而哭,甚悲;已而笑,拊手且歌。盾卜之,兆绝而后好。赵史援占之,曰:“此梦甚恶,非君之身,乃君之子,然亦君之咎。至孙,赵将世益衰。”屠岸贾者,始有宠于灵公,及至于景公而贾为司寇,将作难,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遍告诸将曰:“盾虽不知,犹为贼首。以臣弑君,子孙在朝,何以惩罪?请诛之。”韩厥曰:“灵公遇贼,赵盾在外,吾先君以为无罪,故不诛。今诸君将诛其后,是非先君之意。而今妄诛,妄诛谓之乱。臣有大事而君不闻,是无君也。”屠岸贾不听。韩厥告赵朔趣亡。朔不肯,曰:“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韩厥许诺,称疾不出。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

牌坊

对于这一段历史,纪君祥在《赵氏孤儿》的“楔子”中让屠岸贾说了这样一段话:

人无害虎心,虎有伤人意;当时不尽情,过后空淘气。某乃晋国大将屠岸贾是也。俺主灵公在位,文武千员,其信任的只有一文一武:文者是赵盾,武者即某矣。俺二人文武不和,常有伤害赵盾之心,争奈不能入手。那赵盾儿子唤做赵朔,现为灵公驸马。某也曾遣勇士鉏麑,仗着短刀越墙而过,要刺杀赵盾,谁想鉏麑触树而死。

由此可见,纪君祥的改编使得那一段历史变得简洁明了。在这里,屠岸贾和赵盾是晋灵公最为信任的文武二将,因为一山不容二虎,所以屠岸贾要想方设法除掉赵盾,而赵盾的儿子赵朔成为了晋灵公的驸马,这也让屠岸贾感到了威胁,于是他派了一位名叫鉏麑的勇士前去刺杀赵盾,没想到这位鉏麑也是位义士,他宁可以头撞树来自杀,也不去杀赵盾。这样的叙述方式,一开始就加强了冲突性,更具戏剧效果。

后来屠岸贾向晋灵公说赵氏想篡位,这样的说辞最能触动领导的心,于是赵氏一家三百多口被满门抄斩,唯有赵朔之妻,因为身为公主的原因没有被杀,而赵朔在被杀之前,公主就已经怀孕。《史记·赵世家》中写道:

赵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赵朔客曰公孙杵臼,杵臼谓朔友人程婴曰:“胡不死?”程婴曰:“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居无何,而朔妇免身,生男。屠岸贾闻之,索于宫中。夫人置儿绔中,祝曰:“赵宗灭乎,若号;即不灭,若无声。”及索,儿竟无声。

在危险时刻,赵朔妻躲入了宫中。赵朔的门客公孙杵臼问他的朋友程婴为何不与主公一同死难,程婴说,赵朔的妻子有身孕,如果她生的是男孩,我是要好好地照顾,如果生的是女孩,那我再死不迟。而后赵朔妻果真生的是男孩,屠岸贾听到了赵家还有活口在,于是就到宫中索要这个小孩。赵妻把孩子藏在裤子里,并且祈祷说,如果赵家注定要灭亡,那么这个小孩就会啼哭,如果赵氏不灭,此孩就不会出声。等屠岸贾派人来搜捕之时,这个孩子果真没有动静,因此没有被来者搜去。

古老的建筑方式 

对于这段历史,纪君祥在《赵氏孤儿》中安排了赵朔这样一段道白:

小官赵朔,官拜都尉之职。谁想屠岸贾与我父文武不和,搬弄灵公,将俺三百口满门良贱,诛尽杀绝了也。公主,你听我遗言,你如今腹怀有孕,若是你添个女儿,更无话说;若是个小厮儿呵,我就腹中与他个小名,唤做赵氏孤儿。待他长立成人,与俺父母雪冤报仇也。(旦儿哭科,云)兀的不痛杀我也!

看来,这个小孩还没有出生的时候,赵朔就给他起了个“赵氏孤儿”的名字,并且祝愿他长大之后能替自己的父母报仇。

在《赵氏孤儿》里,屠岸贾当然不会善罢甘休,派了将军韩厥把守府门,防备有人将赵氏孤儿带走。这位韩厥果真从程婴的身上搜出了这个孤儿,但他觉得自己是个顶天立地的男人,绝不能做这种恶行,然而面对此况,他只能做出抉择,韩厥在剧中唱道:

【赚煞尾】能可在我身儿上讨明白,怎肯向贼子行捱推问!猛拼着撞阶基图个自尽,便留不得香名万古闻,也好伴鉏麑共做忠魂。你,你,你要殷勤,照觑晨昏,他须是赵氏门中一命根。直等待他年长进,才说与从前话本,是必教报仇人,休忘了我大恩人。(自刎下)

这位韩厥也是位义士,他决定要像鉏麑那样成为忠魂,于是自刎而亡,放走了程婴。纪君祥的这段改编跨度实在太大,因为按照司马迁的记载,韩厥并没有死,后来赵氏孤儿能够重新立于朝中,替家族报仇,正是这位韩厥向晋景公提出的建议。由此可见,故事和历史,有时真的不是同一个概念。

来到了门前

戏剧中的韩厥自刎引起了屠岸贾的警惕,《赵氏孤儿》中的第二折有屠岸贾的这样一段道白:

(屠岸贾云)韩厥为何自刎了?必然走了赵氏孤儿。怎生是好?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我如今不免诈传灵公的命,把晋国内但是半岁之下,一月之上,新添的小厮,都与我拘刷将来,见一个剁三剑,其中必然有赵氏孤儿。可不除了我这腹心之害?令人,与我张挂榜文,着晋国内但是半岁之下,一月之上,新添的小厮,拘刷到我帅府中来听令。违者全家处斩,九族不留。(诗云)我拘刷尽晋国婴孩,料孤儿没处藏埋;一任他金枝玉叶,难逃我剑下之灾。

屠岸贾料定韩厥的自刎恰是表明赵氏孤儿逃出去了,于是心生一计,把晋国国内半岁以下、一月以上的男婴一律抓起来杀死。然而,这位被程婴救出的赵氏孤儿会不会也遭到此难呢?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

已脱,程婴谓公孙杵臼曰:“今一索不得,后必且复索之,奈何?”公孙杵臼曰:“立孤与死孰难?”程婴曰:“死易,立孤难耳。”公孙杵臼曰:“赵氏先君遇子厚,子强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请先死。”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匿山中。程婴出,谬谓诸将军曰:“婴不肖,不能立赵孤。谁能与我千金,吾告赵氏孤处。”诸将皆喜,许之,发师随程婴攻公孙杵臼。杵臼谬曰:“小人哉程婴!昔下宫之难不能死,与我谋匿赵氏孤儿,今又卖我。纵不能立,而忍卖之乎!”抱儿呼曰:“天乎天乎!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诸将不许,遂杀杵臼与孤儿。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皆喜。然赵氏真孤乃反在,程婴卒与俱匿山中。

这一段是故事中的高潮部分。程婴跟公孙杵臼说,虽然屠岸贾没有搜到这个小孩,但他绝不会善罢甘休,如果再来搜捕,应该怎么应对呢?公孙问程婴,你觉得抚养孤儿和为之去死,哪个更难?程婴说当然死容易,抚养孤儿难。于是公孙杵臼就称,当年赵朔对你最好,所以你应当做难的事,我来做容易的事,所以我先死。于是,他二人就从别处找来了一个婴儿,将这个婴儿包裹好,藏入了山中。此后程婴就跟搜捕的军人说:我没本事,没能保护好赵朔之子,如果谁能给我一大笔钱,我就说出藏孤之处。这些军人们听后很高兴,立即答应了程婴的千金之求,而后程婴带着这些军人找到了公孙杵臼,杵臼大骂程婴是小人,为了钱财出卖主公的儿子,他同时说,可以杀了我,希望能让这个小孩活下去。这些军人都是屠的手下,当然不会答应,于是连同公孙与孤儿一并杀死。这些人觉得终于将赵氏斩草除根,高高兴兴地回去了,而真正的赵氏孤儿却被程婴藏在了山里。

微信号:zhilanzhaiweili

藏书家韦力的古书之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