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陈晓思思 现代化探测设备。 防灾减灾户户通。 开展气象为农服务。 服务危化企业。 东太湖生态站。 科普活动。 图为吴江区气象科普馆内的“小球大世界”。 气象观测场。 吴江区气象局盛泽气象分局。 吴江区气象局。 气象事业是科技性、基础性的社会公益事业,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 近年来,吴江区气象局不断践行“准确、及时、创新、奉献”的气象人精神,始终把公益性气象服务放在首位,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依法履职,提供多领域、深层次、全方位、高质量的气象服务,不断满足社会各界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全力打造科技型、服务型部门形象,努力做到公众服务群众满意、决策服务部门满意、安全服务企业满意、为农服务农民满意,展现出新时代新气象。 吴江区气象局建于1959年1月,历经六十载风雨,成立至今经历了三次搬迁,于2008年12月底迁至现址。 适应新形势 持续发挥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引领力 吴江区气象局积极探索县(区)级党组织建设。2017年,经吴江区委批复,成立了苏州市气象系统首个区县(区)级党组,进一步发挥气象服务的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 重服务,提效益,突出党建引领。区气象局坚持党建和业务“两手抓两手硬”,充分发挥“党员机关工作示范岗”作用,让党员干部起带头作用,坚守在一线关注天气变化,加强监测预报预警,24小时轮流值守班,全力做到监测预报准确、预警汇报及时、信息传输畅通、应急保障到位;以气象业务技能竞赛为平台,发挥党员干部在气象业务技能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多名党员业务骨干在省、市气象业务技能竞赛中获奖。区气象局2016年获评2013~2015年省文明单位称号。2017、2018年分别获得区、市两级文明单位称号。 顺应新发展 奋力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 随着新形势下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推进,近年来,吴江区气象局积极开展“智慧气象”基层探索,形成了“数字大气”监测网、环境生态气象监测网、精细化预报和分区预警等一系列现代化成果。 我区现有投入运行自动气象站26个,监测密度达7公里;雷电监测实现全覆盖;激光雷达、温室气体监测、东太湖生态监测浮标站等高科技探测设备先后投入业务运行,近地层高空监测网逐步形成;环境气象、生态气象、雾霾监测实现地面和高空立体化监测并与苏州大区范围内各监测站联网;主要的灾害性天气基本实现全监控。此外,初步建成了基于乡镇格点的精细化预报和突发灾害性天气3小时短临分区预警系统,在防灾减灾、特别是应对突发灾害性天气中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同时,加强气象现代化建设成果应用,深化生态气象应用领域,探索东太湖气候因素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提升吴江宜居城市内涵。 在探索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智慧气象服务过程中,吴江联合青浦、嘉善,在跨区域气象数据信息互联互通、联合会商和预报平台建立、预报产品的联合制作、生态气象联合服务、灾害性天气联防联控等方面共谋发展。 面对新挑战 着力强化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加剧,加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频繁出现,我区的气象灾害发生的频度和广度逐年加大,历史极值不断刷新,短时强降水、冰雹、龙卷风等极端天气事件时有发生,气象防灾减灾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形势日益严峻,挑战日益加大。区气象局通过提升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能力、扩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覆盖面和完善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等,不断加强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建设和体系建设。 依托全省气象业务一体化平台,我区已初步建成全省乃至全国领先的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开展了台风、暴雨、雷暴、雾霾等灾害性天气的临近、短时、短期监测预警业务。为农服务、太湖蓝藻、雾和霾等专业专项预报预警业务不断拓展,内涵不断丰富。 同时,建立了电视、广播和3大主要通讯运营商、200余台气象预警信息屏、户外显示屏和官方“两微”新媒体等在内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传播渠道;依托有线电视“云媒体”技术,创新开展了气象预警信息“户户通”工程;建立了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决策系统,将本地党政领导、防汛责任人、安委会成员、气象信息员、重点企业等的手机号码纳入气象灾害预警公益短信服务网,让气象预警信息快速传播的速度得到进一步提升,起到了显著的防灾减灾效果。 我区32个成员单位组成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形成防灾减灾的工作合力,还将全区250个行政村的331名气象信息员,作为社会参与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基层力量,发挥一线的防灾减灾作用。 着眼新需求 不断健全现代气象为农服务体系 春耕春播、夏收夏种、秋收秋种……在全年的关键农时,区气象局制作专题为农气象服务产品,及时发送天气提醒短信,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准确的气象服务。这种成立为农服务指导专家组,面向乡镇、特色大户、本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开展的直通式气象服务,广受吴江农民的欢迎。 针对约33万亩养殖面积的服务需求,区气象局与区财政局、中国人寿联合试点开展“螃蟹高温气象指数保险”业务,扩大农业保险受益面。 转变新职能 着力推进气象社会管理 区气象局根据《气象法》赋予的职责,依法行政,强化气象社会管理。 在落实企业安全生产监管方面,重点开展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专项检查,摸排危险化学品企业防雷安全风险。我区已经建立防雷安全监管企业名录库,共有270家企业被纳入,其中重点单位114家,对防雷安全监管重点单位进行拉网式检查,覆盖率100%。我区还积极开展施放气球安全专项检查,要求各气球施放单位严格按照流程规范放气球操作。 在防雷检测监管方面,我区于2018年3月1日正式实施《苏州市吴江区防雷装置检测中介机构信用评价实施细则(试行)》,将防雷检测中介机构管理纳入区中介办信用管理,对防雷检测中介机构实行市场准入制、备案公示制、联合检查制、信用等级制和信息公开制,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实现对防雷检测中介机构的有效监管,保障全区的防雷安全。 在推进政务服务改革方面,我区推进融入省政务服务“一张网”和“一窗受理,全科服务”工作,进一步梳理政务服务事项,开通各类事项在线申办功能,进一步确认了“不见面”审批清单,8项行政权力均列入“不见面”审批事项。 紧贴新任务 全力推进生态气象服务 近年来,区气象局逐步由传统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模式向生态文明气象保障服务模式延伸,建立了水基、陆基、空基立体式观测系统,逐步完善城市热岛、大气雾霾、水体蓝藻、生态湿地等气候环境监测系统,推进吴江生态气象服务工作,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目前,区气象局建有2个灰霾监测实验室,1套负氧离子监测系统,1套温室气体监测站,1套东太湖水质监测平台,用于做好环境空气质量、太湖蓝藻及水质监测,同时还加强与苏州市局、区环保局的会商,及时掌握发展态势,制作《太湖蓝藻监测报告》和《空气质量监测报告》。 我区积极开展的生态气象科学研究成果丰硕,多次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曾获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三等奖。 搭载新平台 努力扩大气象科普宣传影响力 为了提升公民气象科学素质,近年来,吴江区气象局还以气象灾害防御科普宣传为重要抓手,全面推进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工作,提升全民防灾避灾救灾的意识和能力。 “江村娃气象站”服务品牌自2014年创建以来,不断开拓创新,面向全区中小学生,采用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让吴江气象科普工作步入常态化,成为吴江区文明办的青少年实践基地。 2018年,区气象局还以气象科普信息化建设为核心,打造了“感知气象”——吴江区气象科普馆,实现气象科普“感知、智慧、融合、互联”模式的联动,带动气象科普理念、内容、传播等的创新。该馆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手段,引进现代气象科普展品展项,满足公众的气象科普需求,创新气象科普服务模式。 本期策划、摄影:潘喆 钱晰 2019-03-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