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的文学样式中,诗歌是最巅峰。一个孩子,一个文学作者,如果受过诗歌的熏陶,他的审美趣味和写作的高度就不一样。 ——庞余亮 庞余亮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首届签约作家。现任靖江市政协副主席。《诗刊》社第十八届青春诗会成员,鲁迅文学院全国第三届中青年作家研讨班学员。 上周六上午,天气不是很好,灰蒙蒙的,还有些冷。不过这没能阻挡孩子和文学爱好者们求知的热情,他们早早来到兴化毕飞宇工作室·广场书屋,因为早上9点,诗人、作家庞余亮在这里有一场《为什么要热爱诗歌》的讲座。 对于这场讲座,庞余亮比以往任何一次讲座都认真,花了一周时间备课,并精选了20多首不同风格的诗,与孩子和文学爱好者们一起分享。 Q 记者:去年8月,您在广场书屋为孩子们开设了一场题为《如何写作文》的讲座,这次的主题为什么会选择“诗歌”? 庞余亮:在准备讲这个话题时,我也犹豫了一下,到底要不要讲诗歌。因为诗歌是不可言说的。但有一点,在所有的文学样式中,诗歌是最巅峰。一个孩子,一个文学作者,如果受过诗歌的熏陶,他的审美趣味和写作的高度就不一样。像苏童、鲁迅等大作家,都受过诗歌的熏陶。再比如毕飞宇先生,他在大学里写了很多新诗。他写诗之后,再回头写小说,在小说里,也带有很多诗歌的秉性。比如,《地球上的王家庄》,就像一首诗一样。 我最早因为爱上诗歌才爱上文学,在诗歌领域,我获过很多奖,在诗歌方面的名声要大于小说、散文领域的名声。我的小说、散文等,都是从诗歌衍生而来的。我是真正受惠于诗歌,所以我想把我对于诗歌的理解,对诗歌的爱好和积累,通过讲座的方式,来传播给孩子们。 Q 记者:我看您在讲座前很关注孩子们有没有带笔记,这是为什么?在孩子阅读方面有什么建议? 庞余亮:每次开讲前,我都会跟孩子开玩笑说:要记笔记哦,不记笔记就“偷”不到别人的东西。光听,最多三天就遗忘了。但记录下来,随时可以翻阅,久而久之就变成自己的东西了。 刚接触阅读时,我是盲目的,囫囵吞枣式的。但我从大学开始,就养成记笔记的习惯,一直到现在。我家里有很多笔记本,每本笔记本对我来说都是一笔财富。我常把阅读形容成“盗窃犯”,“盗窃”别人的好词好句,好的构思,放到自己的“仓库”里,然后再去消化它,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 孩子在18岁前,一定要找到两本一辈子可以反复阅读的书,如果找到了,孩子的高考阅读理解肯定没问题,找不到,证明没有学会阅读。我找到的两本书,一本是《水浒传》,一本是《欧美现代诗选》。很多人认为我的小说,看第一遍不怎么样,但看第二遍时,很能打动人,原因就是白描的力量,而白描的手法就是《水浒传》教我的。而《欧美现代诗选》囊括了欧美很多的好诗,让我能跟着诗歌畅游世界。 Q 记者:有句老话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听说您上学时理科很好,可为什么选择学文? 庞余亮:上学时,我的理科成绩确实很好,后来改学文科的原因就是在初三时遇到了诗歌。那是白居易的《江南好》,印在寒假作业本上。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读完这首诗,就像闪电击中了我,我就在“麻木”中爱上诗歌。那时我家里很贫穷,物质条件太匮乏,而诗歌让我感觉世界上还有这么美好的东西,这对我来说是个诱惑,于是我就追着这个诱惑轨迹向前走。 初三接触到诗,高一开始学写诗,但因为文学底子太薄弱,我还没能完全走进去,就疯狂读。记得那时《语文报》刚创刊,上面有很多好诗好文章,我就省下买菜汤的钱,订了一份《语文报》,看到好的东西就抄下来,我抄了很多好诗。 诗歌给我的人生打开另一扇窗,带着我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读诗能够让我跟世界上最优秀的人对话,能够到他的房间,到他的宇宙里找到需要的东西。诗歌拯救了我,也改变了我。我开始上大学的时候,还不爱说话,后来写着写着,就有自信了。 Q 记者:您的作品体裁很丰富,有童话、诗歌、小说、散文等,您是怎样做到自由切换的? 庞余亮:我为什么能够在不同的文体种中穿梭,还是归功于阅读。在阅读的时候,我喜欢“拆”书,我只要看到别人的书,别人的诗歌、小说、评论,我会把它们“拆开”,然后再“组装”。在我的创作中,写诗是最基本的功能,因为诗歌中有童话有小说有散文,只要从诗歌领地出发,就能够通向更多的地方。像美国、英国,他们最早的教育就是诗歌教育。小学作业中,就有写诗歌的任务。因为有了诗歌,将来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怕。 诗歌的美,不在故事,而在语言。一个作家到最后拼的就是语言。我们有很多小说家写的故事都是别人写了无数遍的故事,但真正了不起的是如何用语言去讲这个故事。故事就是靠语言来讲,语言越好的作家,走得的越远。语言有两种功能,一个是沟通的功能,一个是表达的功能。在古代,像孔子、王阳明、王艮,口头表达能力都特别强,能够把很平常的东西表达得的很准确、到位。 Q 记者:有人说,您给孩子讲诗歌,其实是在播种未来文学的希望,是这样吗?这些年在文学推广这块做了哪些工作? 庞余亮:诗歌是美的,美的东西就有人爱。其实讲诗歌,就是希望孩子们能通过诗歌爱上阅读,爱上文学。现在科技发达,很多孩子喜欢元玩电子游戏,喜欢玩“抖音”,如果沉迷于此,孩子未来就没有竞争力。而优秀的孩子都喜欢阅读。这次讲诗歌的目的就是希望像王艮一样的,传道。把我这辈子爱诗歌的感受,通过今天的讲座,来传递给孩子,让孩子们通过诗歌之美来爱上文学。让他们知道,生活中,除了游戏、抖音之外,还有这么美好的东西。如果能通过我的讲座,能让孩子们爱上诗歌,爱上诗歌就是爱上文学,爱上阅读,这是多好的事啊。以后哪怕只有一个能走上诗歌文学创作道路,事情也就没有白做了。 对于文学的普及和推广,我们真的要回到传统,要做个传播者、播种者。给孩子们讲座就是在播种。过去王阳明传道,都是通过口头传播,王艮也是这样传播学术思想,要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我现在热衷于文学的普及和推广工作,是因为我有这个条件去做文学的普及,就像毕飞宇一样,毕飞宇的广场书屋也是在做文学普及工作。我本身就受惠于文学,受惠于诗歌。我从兴化走出来,读了几十年的书,到了这个年龄,正是反哺的时候。我有一个工作室,每年都开讲座,不仅是面向作者,而且面向孩子、家长,开不同层次的讲座,把我的整个创作经验往下传。如果不传我觉得很可惜。另外我们的文学人口太少,我们老了之后,没有文学人口接上来,我们怎么办?文学接力的过程,我想找到新的接力者,把文学的接力棒传下去。
《生病》作者:病中幻想着妈妈的孩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