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阳虚: 脾阴虚日久必阴损及阳, 亦会造成脾阳不振。 其他诸如: 过食生冷, 过用寒凉, 久病失养等, 都会损伤脾阳, 造成脾阳虚馁。 主症: 面黄,口唇少华, 食欲不振, 食后脘腹胀满, 倦怠无力, 四肢不温, 泄利清谷, 妇女白带多而清稀, 舌质淡嫩, 舌苔薄白, 脉象沉细无力。 治则: 温中健脾,兼益肾阳。 方药: 党参、白术、 云苓、山药、 黄芪、肉桂、 附子、干姜、 扁豆、薏米、 补骨脂、淫羊藿、 甘草等。 【注】 脾胃为水谷之海, 为后天之本, 肾乃先天之本也。 脾的运化功能须得肾之命门相火的温煦, 脾阳不运, 肾失充养, 亦可导致肾气虚弱, 脾肾阳虚则易造成完谷不化, 水湿内停, 从而造成消渴病情的进一步恶化。 故此, 消渴后期温补脾阳则为十分重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