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京市延庆区刘斌堡乡山南沟村出现了一项农业黑科技——旋壳式自动化大棚。这个大棚由山南沟村第一书记康名彦自主研发设计,24小时自动调光、浇水、除草、施肥,质量和效率远超人力,不仅为村里带来收益,还带领村民们开启了现代化农业的探索之路。 旋壳式自动化大棚外观 在山南沟村的东坡上,几个外形类似“蒙古包”的东西扎在地面,“蒙古包”直径约20米,全身呈白色,阳光中顶部三个旋壳旋转着,走进大棚,地面上一垄垄翠绿的秧苗整齐排列,上面结出一颗颗娇艳欲滴的草莓,大棚顶部一个约10米长的工作臂上正在绕周运行。 这就是山南沟村建成不久的旋壳式自动化大棚,今年是头一次挂果。引进这种旋壳式大棚的就是山南沟村的第一书记康名彦。康名彦是首都师范大学的一名大学老师,专攻自动化设施农业设计。2016年年底,他被选派到村里担任第一书记,两年多来,他带领村民通过多次画图纸、测试,最终在去年年底终于试验成功。五个自动化大棚建在了村里,两个种蔬菜、三个种草莓,每个面积约300平方米,经过一整个冬天的测试,大棚不仅实现了自动化农业作业,而且秧苗成功越冬,收了五茬高品质草莓,收获颇丰。 工作臂在大棚内部浇水、除草等 “通过程序设置,大棚可以根据光照和温度自动调整遮光外壳和大棚窗户开闭,并通过工作臂进行自动浇水、除草、施肥等农业作业,性能远远优于传统大棚。”正在大棚里忙碌的康名彦说,相较于传统农业大棚,旋壳式自动化大棚有几个根本变革。就拿采光来说,传统大棚需要用外盖棉被来保温,棉被太薄,植株就冻伤了;棉被太厚,晒太阳时卷不动导致植株照光不足。旋壳式自动化大棚则不同,顶部的三个旋壳上面均覆有一层15公分厚的苯板,苯板是一种发泡材料,由空心小圆球挤压在一起形成整体,产生不了空气对流,从而达到优质的保温效果,零下25摄氏度也能保温。这样一来,通过三个旋壳的旋转,就可以让大棚里的每一棵植株都能享受充分光照,达到智能采光的效果。而且,大棚顶部还有三个鼓风机,冬天下雪时鼓风机运转吹掉雪花,有效避免了积雪压垮大棚。 距离大棚不远的控制中心,是五个自动化大棚的“大脑”。在这里,可以看到每个大棚的温度、湿度、光照和植物生长情况,只要设置好程序,大棚就将自动智能运行。 大棚内结出红彤彤的草莓 如今,山南沟村3个草莓大棚均已是观赏采摘季,红彤彤的草莓将继续运往市场,为村里带来收益。接下来,山南沟村还与首都师范大学联合打造农业科教园项目,未来将在农业自动化、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继续探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