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凤阳大刘庄刘氏:
现在可知的凤阳刘氏历史,是从元末明初开始的。据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发迹之前,家境非常贫苦,他母亲死后,竟然无地可以安下。当时与朱家相邻的刘氏祖先刘继祖见朱家可怜,就让朱元璋将母亲葬在刘家的士地上。后来朱元璋做了 皇帝,就把刘家之地全部征收以作他母亲的皇陵,而将刘氏全部迁到他乡。刘氏族人分迁到各地,形成许多支派。 其中有一个名叫刘恭的祖先,携家室迁居到凤阳东 南约60华里大刘庄居住,后裔世代居住于此,形成凤阳大刘庄刘氏。为了不忘故乡,这支刘氏家族在族谱上都标明'由皇陵迁'或'明陵迁引'。据说,明代时, 朱元璋为了报答刘氏族人的让地之恩,下令凡由'明陵'迁出的刘氏家族,所耕之地都可免交国税。 凤阳刘楼刘氏开基始祖刘恭生子刘显,刘显生子刘惠畴,刘惠畴生子刘伟,刘伟生子刘烈,刘烈生子刘贞明,刘贞明生子刘静安、刘静思。刘静思生子刘迁,刘迁生 3子:刘继先、刘继俊、刘继芳,此为刘氏第九世。凤阳刘楼刘氏九世孙刘继先兄弟3人的后裔子孙,就形成这支刘氏家族的三大房。到今天,凤阳刘氏已传到开基 始祖刘恭的第24代'兴'字辈。 据乾隆四年(1739年)刘士进《纂修集成宗谱源流序》记载,安徽潜山刘氏形成于元朝末年,来自江西彭泽,以刘寿二为来潜开基始祖。谱称,该支刘氏是唐朝 著名将领刘巨容的后裔。刘巨容生子刘汾,刘汾居江西弋阳,生14子,均以'汉'字为派,分别是刘汉明、刘汉宗、刘汉端、刘汉派、刘汉兴、刘汉升、刘汉徒、 刘汉广、刘汉匡、刘汉胜、刘汉吞、刘汉英、刘汉临、刘汉彬。其中,第八子刘汉广是赐进士出身,生子刘义员,初任将仕郎,后官到节度御前兵马使。 刘义员后因 受奸臣田令孜的迫害被贬职,后迁居彭泽竹垣坂,为彭泽竹垣坂刘氏开基始祖。刘义员生子刘珍,官至光禄大夫。刘珍生3子:长子刘茂尔,银清光禄大夫、工部尚 书;次子刘茂禹,宋朝进士,由刑部侍郎升兵部尚书;三子刘茂瑛,刑部侍郎。刘茂禹自彭泽竹垣坂迁居鼓楼山,为鼓楼刘氏开基始祖。刘茂禹的后裔族人500多 口聚族而居,族人团结如亲兄弟,当地人们称之为'五百口刘氏',朝廷也旌表为义门。 刘茂禹的小儿子叫刘魁伍,官任御前兵马使,生4子:长子刘宏,宋朝进 士,官任兵部尚书;次子刘溥,官任大理寺卿;三子刘洞;四子刘澜,官任池州太守。其中,老三刘洞又由鼓楼山迁尚潦洪内水西庄,成为彭泽水西庄刘氏开基始 祖。刘洞生子刘玉耀,刘玉耀官任南安经历,生1子:刘垫。刘垫生2子:长子刘宸,中乡进士,官任文林郎;次子刘寰,任枢密使。刘宸的曾孙名叫刘千四,官任 知禄。刘千四的孙子名叫刘胜二,元朝时太学生。刘胜二生子刘寿二。 当元朝末年,江西彭泽一带因徐寿辉起事而战乱不堪,刘寿二于是率领家人由江从河而上,避乱于太湖白沙。一日,当刘寿二游览潜山时,在潜阳沙村发现一块刻 有'天下太平'四字的麻石。刘寿二认为这是天意,于是放弃太湖白沙而迁居潜阳沙村。刘寿二叫他的第四个儿子入赘沙村汪氏当上门女婿,而他自己则由沙村迁上 青石门山。 刘寿二娶夫人赵氏、何氏,共生7个儿子:刘福一,迁居潜山县城北门彰法山,与范姓联婚;刘福二,迁居潜城东汴李家湾,与李姓结婚;刘福三,迁居 北厢,与黄姓结婚;刘福四居沙村即居沙村者;刘福五奉父命返回太湖白沙太平庄,与朱氏结婚;刘福六与父母同居石门山;刘福七则奉父命返回江西彭泽水西庄老 家守墓。 刘寿二公6个迁居潜山的儿子,后裔都非常兴旺,形成安徽潜山刘氏6大房。据记载,长房刘福一公的后裔,在明朝有刘尚志,状元;刘若宰,进士;在清 朝有翰林刘余谟、解元刘辉祖。二房刘福二公的后裔,在明朝有刘源清,官任副总兵;刘道亨,兵江西司马;刘绶中,任河知县;刘天成,进士;在清朝有刘洁,武 举人。三房刘福三的后裔,在明朝有刘永智,任裕州州同;刘子勇,甘州世袭指挥;刘长端,子勇忠义大夫;刘守忠,署知建德,守城而死;在清朝刘士义,恩赐孝 廉大夫;刘辉,举人。四房刘福四的后裔,在清朝时有刘之翰,举人。六房刘福六的后裔,在清朝有刘沅,举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