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任何人的毒誓都可信,唯独这类人,一旦发毒誓后果很严重

 昵称32353910 2019-03-11

言忠信而行正道者,必为天下人所心悦诚服。

《论语·学而》第七章中说道: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其实,从伦理角度理解“信用”,它实际上是指 “信守诺言”的一种道德品质。但是,这种道德品质对于帝王也实用吗?我看不见得。

任何人的毒誓都可信,唯独这类人,一旦发毒誓后果很严重

都知道,古代老百姓对皇帝有一种盲从,大部分人都觉得皇帝的圣口一开,说出来的就是“金科玉律”,比什么江湖豪侠那所谓“快马一鞭”可信得多。

甚至,更有坊间传言说:唐朝时期,有个祖籍湖南的大官,想替家乡的老百姓谋些福利,所以,在皇帝每天都要经过的路口用蜂蜜涂了几个大字“澧州粮米可免”。次日,皇帝出行时,看到路口有数不清的蚂蚁摆成六个大字,竟不由自主的将这几个字念了出来。

那个湖南籍官员等在一旁,皇帝金口一开,他立马扑上去跪倒在圣上面前,并表示“谢主隆恩”。之后,皇帝并未怪罪这位官员,反而兑现了自己的承诺,不再征收该官员家乡的粮食赋税。当然,这种坊间传说数不胜数,从未见史籍有所记载。

任何人的毒誓都可信,唯独这类人,一旦发毒誓后果很严重

那么,史官会放过这种替皇帝歌功颂德的机会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由此,笔者认为:这些故事传说的可信度不高。

虽说,每个封建统治者都或多或少的以“君无戏言”标榜自己,但是,真正做到一口唾沫一个钉的皇帝又有几人?首先,雍正就不是一个讲信用的皇帝,雍正一生中做过许多空口许诺,有时,也会煞有介事的写保证书,甚至,还会信誓旦旦的发毒誓。

然而,历史告诉我们,雍正违背誓言的情况不在少数。

雍正继位之初,湖南有个久考不中的小秀才,名叫曾静。或许,曾静的人生郁郁不得志,也可能读书读傻了脑子,某天,曾静竟产生了胆大包天的想法,他想造反。

任何人的毒誓都可信,唯独这类人,一旦发毒誓后果很严重

川陕地区的总督岳钟琪是岳飞的后人,麾下兵马数十万。曾静想当然的认为:岳钟琪是岳鹏举的后人,骨子里肯定流淌着岳飞民族英雄的血脉,这人肯定有很深的民族情节,对于满清统治必定不会甘心。

因此,曾静给岳钟琪写了封造反的信,想要撺掇这位“民族英雄之后”共谋大业。并在信中细数雍正的罪责,就像是骆宾王骂武则天一样。先说,康熙之死与雍正有直接关系,然后,又斥责雍正谋害兄弟,还说雍正夺母占娘等等。

总之,就是说了一大堆有的没的,足有十条之多,把雍正喷了个狗血临头。有趣的是,这封信最终落到了雍正的手上,之后,发生了一系列让人啼笑皆非的事。

按理说,曾静辱骂皇帝,就连被诛九族都不会让人感到丝毫意外,但是,雍正却出人意料的饶了他。雍正打得一手好算盘,他明白就算杀掉曾静也无法让老百姓信服,中华大地汉人多如牛毛,砍了一个曾静还有另一个,倒不如将曾静案作为一个教化民众的契机。

任何人的毒誓都可信,唯独这类人,一旦发毒誓后果很严重

雍正召见了曾静,并对曾静进行了一番苦口婆心的思想教育,使曾静受宠若惊,深感荣幸。更有意思的是,被雍正感化的曾静成了雍正的“头号粉丝”,前往全国各地开展讲座,现身说法,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向老百姓坦诚自己的过错,并且,宣讲雍正朝的开明政策。

在那个皇权至上的年代,曾静的过错可不是一句“言论不当”就能了事的,单就曾静辱骂皇帝这一条罪名,都够将他处死一千次的,难道,雍正真能饶恕他的过错吗?曾静当然明白这个道理,对自己未来的处境也十分忧虑,惶惶不可终日。

听说,曾静被吓得茶饭不思,雍正再次自降身段,站出来写了一封保证书:“我发誓,我这辈子绝不会因为这件事为难曾静,就连我的子孙将来也不能因为他曾诋毁过我而追究他的责任。”雍正在天宪年信誓旦旦的打了包票,这份保证书自然成了“金科玉律”。

至此,天下人都认为曾静既已痛改前非,朝廷也不会为难他,今后吃得饱穿得暖,活到寿终正寝不成问题。然而,乾隆刚一上台便打破了父亲的誓言,完成了父亲雍正的“遗憾”,命人将曾静拖到菜市口,大刀一挥砍了曾静的脑袋,并且,昭告天下:“曾静大逆不道,虽处之极典不足蔽其辜!”

任何人的毒誓都可信,唯独这类人,一旦发毒誓后果很严重

人类的誓言是有层次的,根据兑现的可能性,大体能分成口头许诺、拍板发誓、发毒誓几种。可能,只有五雷轰顶家破人亡才会给誓言增加一些兑现的可能性。由此可见,雍正信誓旦旦地写下保证书,充其量只能算作拍板发誓,远没有毒誓可信度高。而且,背弃誓言的并非雍正本人,雍正替子孙后代发的誓自然难以作数,这也是无可厚非的。

那么,雍正生平发过的毒誓就是可信的吗?在笔者看来,未必!

雍正接了父亲的班,这是板上钉钉的事实。虽然,有康熙爷传位给十四皇子之类的野史传闻,但是,这件事的真实性有待商榷,就算是真的也已成过往云烟。历史告诉我们,雍正成了十四个皇子中唯一的胜利者。

雍正之所以能够顺利登基,离不开年羹尧、隆科多等朝中大员的倾心辅佐,这是连雍正都无法否认的事实。而这些举足轻重的朝中大员里,又属年羹尧对雍正的恩情最大。倘若二人皆是平头百姓,那么蒙受大恩的雍正肯定会对年羹尧垂首下跪,感谢老人家对自己的“再造之恩”。

与其他功臣相比,年羹尧对雍正不但有拥立之功,还帮雍正守住了江山。雍正登基之初,青海地区发生民变,年羹尧率军出征,大胜而归。年羹尧替雍正保住了天下,雍正自然会对他感恩戴德。

任何人的毒誓都可信,唯独这类人,一旦发毒誓后果很严重

某次,年羹尧奉命出征,但是,在出发前却听到了一些小道消息,有点拿捏不定。雍正听说这件事后,连忙召见年羹尧,喂他吃定心丸。自古以来只有臣子向皇帝表忠心,而皇帝向臣子发毒誓的举动着实罕见。

雍正对年羹尧如此说道:“你这次出征,朕不知道该如何奖励你,才能有面目去见天地神明。”雍正仅用一句开场白,就让年羹尧感激涕零:“不但朕要感激你,就连朕的儿子,朕的孙子,还有天下的臣民都应该对你感恩戴德,倘若,朕的子孙中有人负心,那么,他就不配做我的子孙,倘若天下的臣民对你有异心,那么,他就不配做我们清朝的子民。”

看到这,想必各位与我有一样的想法,如果,这些话里没有一口一个“朕”字,那么,没人会相信这些话出自皇帝口中,倒有些像是市井平民的赌咒。与平民百姓不同的是,雍正不仅将自己放在誓言中,就连自己的后代和天下的臣民都成了毒誓的一部分。这些都是当着“天地神明”发的,属于誓言的最高层次——毒誓。

可笑的是,雍正在对年羹尧说出这番肺腑之言时,早就做好了对年羹尧下手的准备,且不置年羹尧于死地不罢休。

任何人的毒誓都可信,唯独这类人,一旦发毒誓后果很严重

雍正觉得,年羹尧一生南征北战,虽为清廷立下汗马功劳,但这只是一个臣子应尽的义务。年羹尧自视甚高,觉得自己居功至伟,日渐膨胀,不可一世,将军权把持到手中唯我独尊,越来越不像话。雍正听说,年羹尧在家吃饭时,管吃饭叫做“用膳”,管请朋友喝酒叫“排宴”,召见下属叫“引见”,就连赠人东西都叫“恩赐”,这排场与皇帝无异。

许多文武大臣都向雍正说起此事,雍正对年羹尧留了心眼,仔细观察后发现事实的确如此。雍正虽有气度,但他也有城府,年羹尧的所作所为都被他记在心里,只缺一个时机,时机一到就是年羹尧的死期。此前,在处置曾静时,雍正选择将其交给子孙后代处理,这是为什么呢?毕竟在曾静案中雍正并未发毒誓,子孙后代也不会感到为难。

至于年羹尧,雍正觉得既然发了毒誓,让子孙后代去承担毒誓总是不好的,他也就负起全责了。雍正三年三月,天降祥瑞,文武百官都向雍正道贺,年羹尧也不例外。在道贺的奏章中,年羹尧写了几个错别字,被雍正抓到了小辫子。雍正说:“年羹尧本来是个细心的人,这次写错字纯属故意而为。”所以,不但命年羹尧交出大将军印,还将其调任到杭州。

任何人的毒誓都可信,唯独这类人,一旦发毒誓后果很严重

雍正是聪明的,他并未直接处置年羹尧,只是给年羹尧的政敌一个契机。果不其然,在年羹尧被调职后,朝中百官看清了形势,果断站在了雍正这一边,向雍正揭发年羹尧的罪状。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年羹尧的九十二条罪状被揭发,其中能判决死刑的罪状有三十多条。

此时,雍正借坡下驴,将年羹尧打入大狱,他心里清楚,倘若下旨杀掉这个战功赫赫的年大将军,恐怕天下人难以心服,所以假惺惺的表示开恩,赐年羹尧在狱中自尽。叱咤风云的年羹尧,就这样身败名裂惨死狱中,令人唏嘘。

任何人的毒誓都可信,唯独这类人,一旦发毒誓后果很严重

可以说,雍正只是所有不讲信用的统治者的一个缩影。

古往今来,根本没有几个讲诚信的统治者,朱元璋曾将许多丹书铁券颁发给陪自己打天下的老兄弟,可是,最后这群开国元勋的结局如何?每个皇帝在登基时都曾励精图治,打出“勤政爱民”的口号,最终,践诺者又有几人呢?

参考资料:

【《论语·学而》、《清史稿》、清朝《大义觉迷录》案始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