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至少主动做成一件事|深度学习

 广西梁建闻 2019-03-11

你好,我是周岭。

我非常希望你能听到这里,根据我们前期测试的情况看,能持续听到这里的人数大概只有原先的一半,虽然那时候是间隔一周分享一次,连续性没那么强,而且那个时候也是免费听课,可能很多人并不珍惜,但不管怎么样,总体趋势肯定是这样的。因为大多数人虽然希望变好,也希望做成一件事,但他们只愿意接受热血喷张,只愿意沉浸在鸡血情绪,一旦这些因素消退,自己也就没有了继续的动力了……

如果一个人始终处于这种模式,那么做不成一件事也就很正常了,所以在成长的路上,你若是能够继续往前走,那他们就会主动开始自我淘汰,所以恭喜你还在继续前行,终有一天,我们会明白:真正想做成一件事,那么在绝大多数时间里,我们要面对的都是这种没有鲜花、没有掌声、没有人群、没有热闹的时间……这就是成长的真相!所以,如果你真的把这件事上了心,一直在思考、实践、提问、分享,我相信最终的收获会属于你。

好了,言归正传,上一个主题“刻意练习”不知道大家消化得怎么样了?我说过那是个好东西,真得很好,当然如果你只是粗浅地过一遍,而没有和自己的实际有任何结合的话,那么你也感觉不到我说的好。我在整个分享中其实一直都倡导“少即是多”的这个理念,你只需要把那几个最触动自己的地方转变成自己的行动,并最终让自己发生改变,就非常棒了。当然,要是你并没有触动,但是我又特别强调了它,那么你最好还是多花点心思去想想,不用多,只需要那么一点点就可以,比如你用“刻意练习”原则去关联自己的实际生活,只要有三五个关联,你就会感觉不一样。

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有时候就是多那么一点点、深入那么一层,这真算不上是什么成功的奥秘,但就是能拉开人的差距,说到底还是知道了之后,有没有去行动。我们的分享,每个主题看似各不相干,实际上环环相扣,就像我在分享“刻意练习”的时候,仅“拉伸区”这一个概念,我就关联了12个场景和案例,如果你留心观察的话,就会发现,我不仅在教授方“刻意练习”的方法,也是在演示如何实践“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我在写作领域个人影响力发生的起点,也是我们这次的分享主题。我想借这个机会把一种更适合普通人的输出学习方法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够帮助你在做成一件事时产生想要的影响力。我说过,主动做成一件事的一个标准就是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对吧,这也是我们这次课程想让大家达到的目的。

很多人经常跟我反馈说:周老师,你的思考很有深度,这样深度的文章你是怎样写出的?其实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法,真的!如果非要说,那也只是:我比其他人做得更加深入一点点罢了!确实是这样,你不信的话,我给你举几个例子。

比如读书,我相信很多人读得比我快,读得比我多,我看一本二十万字左右的书通常需要消耗一周左右的时间,看完之后呢,我不知道大家还会不会再做回顾,反正我以前是不会的,我以前看完一本之后,心里就有一种大功告成的感觉,然后立即转战下一本,感觉这本书上的东西都会了。这种感觉非常好,但只要过上几天我就想不起这本书讲的什么了,其实都不用过几天,很多时候,读到后面几章,就已经想不想前面大部分讲的是什么了。

我想大多数人和我一样没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所以我采取了一种更“笨”的方法:读完之后再去回顾,在回顾的时候,我要逼迫自己去找出书中最触动自己的那个点,然后还要提炼出几个行动点,也就是说读了一本书,我至少要达到两个目的:要么是在认识上切实发生改变,进而影响我的选择;要么在行动上发生改变,进而影响我的生活。这样一来,我就慢慢从“知道”深入到了“做到”。

这个权重逻辑我想应该没有人会有疑义,仔细想想就能知道,知道一百点,不如改变一点。要是没有改变,我们花那么多时间去学习干什么呢?所以为了做好回顾,很多时候,我可能会花比阅读更长的时间去做这些整理工作。在整理之前,脑子里只是空空如也,但只要开始梳理,去发现、去提炼,就总能关联更多,思考更多,最后收获更多。

我的读者中有不少人都是希望写作的,一起探讨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说到这种现象,比如:一篇文章,最终出来的样子和最初开始写的时候基本上是完全不同的,一些金句和想法就是在不断打磨的过程中慢慢浮现的,有时候过段时间再看那篇文章,心里都会嘀咕,这文章是自己写得吗?好像自己并没有这样的水平!如果有这样的感觉,那就对了,那是因为每次练习的时候,都把自己逼出了舒适圈,有可能边缘,也有可能更远,说明自己已经在慢慢拓展了。所以,只要坚持去不断打磨,总能比之前会写得更好一点点,从这个角度看,深度学习和刻意练习其实也是一体的。

另外,为了要让自己发生改变,我还要花时间去实践,所以我学得确实很慢,产出得也很慢,但这并不影响我的成长,相反我的成长相比以前简直可以说是飞速前进了,我常说自己写作一年半的成长约等于前三十年的总和,还真不是夸张这大概就是在最底层发生作用的力量,改变一点真得抵上知道百点,所以在表层学得再多,如果不关联思考,不行动转化,不真实改变,那就是在表象上学习,看似学了很多,但真没什么用。所以,慢既是快,这话真得一点不假。

再说一个深度学习的例子,大家还记得在我们在开始第一个主题“目标”的时,我当时要求大家做的一件事吧:把自己的目标写下来。不知道最终有多少人去做了这件事?就是这么一件看起来很不起眼的事,会让你比其他人更加深入。因为我在开篇中提到过一个类比,我说想法是气体、语言是液体、文字是固体,从气体到固体的过程就是一个深入一点、再深入一点的过程,你会发现把想法写清楚还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但就是这样一个写下来的动作,很多人是不愿意去做的,觉得这种操作一点都不酷,很土很小学生,如果你有这种想法,那也只能把自己挡在成长的门外了。任何事情,只要你想不清楚,就请尝试着把它写下来,很快你就会发现自己的思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通透,你不仅能找到一个比当前更好的方法,也能心底透亮,调整出一个很好的心态。这其中的差距就在于,你到底愿不愿意去做而已。你觉得很多人比你牛,但是你可能并没有关注他平时到底都干了什么,你总以为他有什么秘不示人的窍门,但最后人家跟你说了这么简单的方法之后,你可能会觉得人家在骗你。

我们很多时候就是活在这样的一个循环圈里:首先是从未主动做成过一件事,不知道做成一件事有难多,所以总是急于求成,然后一直希望找到一个特别的窍门,于是对一切很笨很慢的方法都看不上,沉迷于尝试各种速成的窍门,导致自己无法深度学习,始终在浅层次晃荡,始终做不成一件事,这种状态让自己和他人的差距越来越大,心里越来越着急,于是急于求成的心态加重,循环进一步加强。

这就是很多人走不出来的原因!如何破解?答案就是我上次在“周期”这个主题分享中说的:如果你觉得比你厉害的人说的有道理,但又暂时想不清楚是什么原因的时候,先不要纠结对错,彻底地去相信对方,扎实地去执行,去实践验证!毕竟认知高的人,正确的概率更大。如果能保持这样的开放心态去吸收外界的知识,就很容易成为一个开放的人,万物为你所用,你就有机会开始真正地深入下去,从知道层进入到改变层,进而开始领先他人一步。

我在《深度学习——人生为数不多的好出路!》这篇文章的开头就例举了王云五先生学习英语的方法,他是先找到一篇英文佳作,熟读几次之后,把它翻译成中文,等过一个星期,再依据中文反过来翻译成英语,期间绝不查阅英语原文,翻译后再与原文对比,找出自己翻译的错误、失误、和不够精良之处,学语言的朋友可以参考。在一处深挖的学习比各处浅尝确实要好的多,因为有了深度之后就可以在其它地方扩展,主动关联,触类旁通。深度学习符合“慢就是快”,看起来也是违反人的直觉的。如果你能让自己慢下来,或许就能真正体会到这种好处,而且再也不愿意走马观花了。

大家在公众号回复数字55,就可以得到这篇文章的链接,其中涉及到深度学习的具体方法,在这里我就不赘述了。下面我要重点讲一下文章中没有的内容,也就是深度学习的战略价值,因为只有通过深度学习,产生深度价值,我们才能最终走出去,打造自己的影响力,如果没有这样的价值支撑,我们的影响力就很难积累,我们所有的努力最终也可能付诸东流。

大家应该还记的,我在谈及第一个主题“目标”的时候,就极其鼓励大家输出。这道理真得很简单,你不输出,不产生作品,别人怎么看到呢?别人看不到,又如何能引起他人的关注呢?我在读小马宋的《朋友圈的尖子生》这本书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非常大的共同点,就是所有有影响力的人,对外都有自己的作品呈现,或价值呈现,别人能看到你的作品或价值,才有可能和你产生连接,并进行相应的价值交换,我们的东西只有交换出去了,才能产生真正的影响力,如果你只是一言不发地埋头苦学,只输入不输出,就永远没有人会关注到你,你就会与这个世界失去密切的联系。

我相信明白这个道理的人会越来越多,而且去行动的人也会越来越多,不过很多坚持输出的人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个困惑:为什么自己也输出,但就是没人关注呢?比如有的人写东西,有的人发语音,有的人画画……他们真得非常努力,天天输出,但就是得不到更多人的关注,这背后的原因至少涉及到三个:

一个是自己始终在“舒适区”输出,生产的作品价值不足,比如写东西都是自说自话,对自己和他人没有用,没有长久的价值,这种输出再多也很难有价值积累。第二个原因是,你产出的东西确实有价值,但是积累得还不够,过程太短,如果是这样,那还请保持耐心。第三个原因是,积累得足够多了,但是没有向更牛的平台借力。

就主动做成一件事至有一定影响力这个目标而言,我们的逻辑基本上快梳理完了。就是第一步要有输出,这点我们在“目标”这个主题中已经重点提示了,今天则是提示大家要让输出变得有价值,即每次做到当前的最佳水平,这个最佳水平必然需要你不断打磨,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在拉伸区内一点一点扩展自己,打造对自己、对他人长期有用的作品。归纳起来说,就是:“输出”和“价值”二者缺一不可。

这是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水岭,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哈,我第一次在这次课程中用了三个非常,因为我看过太多人都非常努力地输出,有的人甚至保持日更,但是到最后呢?然并卵!为什么,因为他们输出的东西都是自说自话的碎碎念,都是照搬照抄,都是生命周期极短的热点……因为没有深度的、长期的价值,这些东西在信息爆炸的世界里毫无立足之地。虽然很多人走出了“输出”这一步,而且还能长期坚持这样的努力,但是没有深度价值的加持,这样的努力显然是无效的。

所以,输出和价值必须合二为一,即使你输出的频率和速度很慢,也要尽量保证每一次输出的质量,只要你积累的东西都是有深度质量的,在更长的周期下看来,你终会脱颖而出。我记得李笑来曾经《在这个时代里什么样的人最划算?》的演讲中说过句话,他说:当年写博客的时候人家写文章就随便写写,而我是以书的质量写博客的,在网上绝对一枝独秀。当大家开始写书的时候我早就开始做社群了,当大家卖一篇文章或者专栏的时候,我早就在想如果让我去开十年,我怎么开。你看,基本上每一步,都比同期人更深入,更注重打造价值。所以,千万不要迷恋努力、不要迷恋数量,真正能成就你的是质量和深度。

要是能做到这一点,然后就需要关注第二步,保持耐心,这也是我们在“周期”这个主题中重点提示的。因为只要遵守第三周“刻意练习”的原则,在拉伸区中不断提升,是必定可以预见并积累出足够多的价值。那么如何判断自己的积累足够多呢?以与公众号为例,有三点可以判断:

一是来关注你的人能留住,因为翻开看你近期的作品都还不错;二是有人愿意回看你以前的文章,甚至可能会发出感叹:哇,这里简直就是一个宝库,然后就舍不得走了,甚至愿意主动分享出去;三是有人会经常来感谢你给他的帮助,说明你产出的东西价值足够大,这些都需要我们有足够多的价值积累才能实现。我想这三点,也可以给其它领域一些参考。

第三步就是交换了。我曾不止在一个地方向大家述说一个观点:这个世界的本质是交换!当你有足够多的价值积累之后,就可以出去交换了。当然,你知道我所说的交换不是指带有目的的交易,而是指社会运行规律哈。比如说,师北宸写作训练营会邀请我去作分享,那是因为我自身有了足够的价值积累,如果我什么也不是的话,怎么可能会邀请我去呢,对吧?我的分享价值能够给写作训练营带去价值,而写作训练营也会让我传播得更广,这就是价值交换,相互借力。再比如,人民日报转载了我的文章,因为我写的东西有价值,同时我也因为被转载而多了一份荣誉,这就是价值交换,而且都是各取需要、自然发生的。

“产出、产出价值、产出足够多的价值、然后交换”,这就是做成一件事至有一定影响力的实现路径。这里面没有自夸的成份,任何有影响力的人都会经历这个的价值交换之路,这是客观规律。用古典在《跃迁》这本书中的理论说,就是:不要想太远,先抢占距离自己最近的一个小山头,从身边的头部开始,因为再小的系统都有头部,当你成为一个小系统的头部之后,这个小山头会给你全新的资源和视野,推动你去下一个头部。如此推进,最后到达山脉的顶峰。(P90)

这就是借助系统的力量,当你有足够大的价值之后,你就会进入相当层次其它头部的视野,他们也会进入你的视野,这说明自己的圈子在不断地提升。回过头看,从一个小山头,到另一个更大的小山头,这像不像是在刻意练习的舒适区边缘不断往外拓展呢?好像又关联上了哈。所以,策略永远都是向比自己更高一点点的平台去展示自己的价值,只要你价值的价值足够大,他们就会需要你,就会愿意为你传播,这是一个互利的过程。

这种互换有时候是一种偶然现象,比如我的第55篇文章被推送到“改变自己”的时候,我并没有意识到价值交换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最后发现,有了大号的背书,效果完全不同,如果纯粹依靠自己进行自然传播,成为头部的过程会大大延长。所以,在适当的时候,可以尝试主动发生连接,去展示自己,借助大号进行传播,让自己的价值让更多人知道,为更多人服务,加速自己的成长。

说到这,好像涉及到传播学了,但我对传播学一窍不通,我只是按照自己的逻辑推演,看到了这条清晰的路径。事实上,最后的“借助大号、主动传播”的这部分我并没有完全做到,我自己也正好是走到了这个阶段的起点。以前,我在心理上总认为主动去展示传播自己并不好,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想法,但是通过这次社群分享的梳理,我意识到这种想法在初期是对的,但是在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则需要主动改变,因为交换是硬道理,是一种对别人、对自己都有益处的选择。

如果你认为自己的积累也足够多,我也建议你主动地向更高的平台或价值观相符的大号去展示、去投稿,就算别人不理睬、不接受、不回应也没关系,你并不会有任何损失,但是你要是让自己的思考价值被埋没,那才是真正的损失。专注价值积累、不断试探展示,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更多需要的人负责。

我们每走一步,都会面临新的选择,最终做出何种选择取决于我们认知水平。一开始,我们都是凭感觉、情绪和惯性做出每个人都会做出的默认选择,这样的选择会让自己相对舒服,比如只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却没有清晰的目标,只满足于不停的输入却没有输出,只盲目坚持输出却不关注价值深度,只关注价值积累却不关注交换传播等等等等。而一旦想清楚了这些之后,我们就可能会做出违反直觉和天性,但又更加正确的选择哈,希望这些认知思考能给各位带来有益的促进和变化。

到这里为止,关于“主动做成一件事”的课程分享就基本结束了,这些东西并不高深,也不是我的原创,我只是努力实践验证,并把它们做了一个逻辑自洽上的关联。想来想去,这些逻辑链条足以打造一个普通人的成长路径,关键还在于我们自己的行动。就像一位读者在测试群里帮我总结的,他说一段完整的做事闭环逻辑就是:目标清晰,要有不做就会死的强烈动力;及时的正反馈;再加上跳一跳能够得着的难度控制。我觉得他说得非常准确,如果再加一条的话,那就是:持续深度学习,产出有深度价值的作品。

主动做成一件事的原理和方法,我已经全部交到你手上了,剩下的就是你的践行和提问,如果你有任何问题,可以到知识星球来提问,或加我个人微信,我会尽量解答。另外,为了感谢所有支持我的人,我准备再送一堂“元认知”的课作为福利,元认知里隐藏着很多惊喜,期待你继续通关,我在终点等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