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判断一个人有没有文化,三个特征逃不掉,真准!

 剑胆琴心8wsuyq 2019-03-11

有文化的人有什么表现?三个特征逃不掉

文化是一个人身心系统里较为高级的一种思想和行为状态以及情感特征。

文化首先与人的职业无关。人们习惯性地把读过书,能够“识文断字”的人称为文化人,其实这是非常片面的,这些人更加精准的称谓应该是“知识分子”。因为现实中我们经常可以遇到一些人,其职业看起来与文化有莫大的关系,但这些人的思想和行为却显得与文化毫无关系。相反,一些一字不识的农民却会让人感觉到一股浓浓的文化韵味。

判断一个人有没有文化,三个特征逃不掉,真准!

文化与人的学历无关。学历可以证明一个人受教育的年限,以及在某个专业领域的精深程度,但不能证明一个人的文化修养。为什么现实中会出现“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的怪相,就是因为这些知识的拥有者并未同步地拥有文化,或者他的文化水准、言行举止与其知识水平并不相称,特别是现代的教育体系下,对于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的教育并未与人格培养同步实施、同步考量。而“读书为明理,明理为做人”,这是人们长期形成的观念,也应该是一个人学历教育与人格培养所遵循的模式。

文化与人的外表无关。一个人的“扮相”与文化无关,就如同一个戴高度近视镜的人,并不见得就有学问一样。那些穿古装,玩手串、茶道,甚至一些以书法、国画、戏曲、文学等为职业的人,也不见得就真正有文化,他们所拥有的,可能只是热情,也可能只是技术层面的娴熟。

文化是一种以精神层面的差异为特征的现象,但文化又会深刻影响一个人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最终表现为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所以,文化虽然是一种“不可见”的现象,但又是一种可以通过外部指标来衡量的状态。正因为文化有这样的特征,所以现实生活中人们就会用文化的“有和无”来衡量一个人。大体上,一个文化水准较高的人,都逃不过这三个特征:

判断一个人有没有文化,三个特征逃不掉,真准!

一个有文化的人,首先是善良的。所有的文化都是以某种哲学为骨架支撑起来的,而几乎所有的传统哲学最终都将以某种宗教为载体加以固化和延伸。例如,影响中国文化最为深刻的哲学体系包括儒家、道家和佛学的思想,中国文化的每一根枝脉,都无法逃离这三种思想的影响。儒家提倡“仁爱”,道家提倡“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佛学尊崇“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观,如果将这些思想粗暴地简而言之,那就是“善良”两个字。作为外来文化的基督教主张“平等博爱”,其思想核心也就是“善良”。

可以说,世界上一切人文思想的根基都是善良,都是通过其教义或者伦理主张,培养人对于自身乃至整个生命体系的大爱和怜悯,这是世界上所有人文思想和宗教教义赖以存在的根基。一个人受传统文化的濡染越长久、越深刻,善良这种人格特征就愈加明显和突出,表现在思想和行为上,就愈加充满同情心和利他行为,这样的人也很难仇恨他人、仇恨社会,相反一个真正有文化的人会积极为社会、为大众做事,因为若不是这样,他们就会立即陷入内心的剧烈冲突中。

判断一个人有没有文化,三个特征逃不掉,真准!

一个有文化的人,其次是倾向于理想主义的。一个人生存在世界上,他的总体需求大体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是同等重要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物质需求是精神需求的基础,没有物质需求的满足,精神需求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用最为通俗易懂的话说,就是“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行的”。

在温饱、安全、繁殖等基本的物质需求获得满足以后,人与人的人格特质的差异就会凸显出来。“广厦千间,夜眠三尺;钱粮万贯,日食三餐”,现实中有很多人,会沉迷于对物质需求的满足无法自拔,即使他所拥有的物质水平已经无限倍地超过了自身消耗,也放不下对物欲的强烈索求,不惜将自己变身为物质需要的奴隶或者物欲机器。这样的人显然是缺乏以文化为主干的精神涵养的。

反观古今中外所有的优秀文化,都是与“金本位”、“权本位”、“享乐主义”对立的,在儒家的思想里,把物质需求定义为“利”,将人的精神需求定义为“义”,要求人要义利分明,进而舍弃“利”而成全“义”,以自身、眼前、和局部利益的牺牲,成全更大范围和长远、整体的利益,而自身利益之外的,都有可能上升到“义”的层面,所以古人眼里的“义”有着大小之分。儒家鼓励人们“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佛教思想要求信仰者“自渡渡他,自觉觉他”,都希望人们能够在自身的物质需求获得满足之后,有更加高级的理想追求,在利益他人和造福社会里寻求生命获得完满的途径。

判断一个人有没有文化,三个特征逃不掉,真准!

一个有文化的人,再次是相对守旧的。一个常态的社会,一般情况都是文化多元的,那种文化一元、绝对“单纯”的精神状态,莫要说在一个社会,即便在一个个体人的身上,也是极难出现的。在一个文化多元的社会,必然有传统的、现代的;时髦的、守旧的;固有的、新来的等等各种文化元素同时存在。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在诸多的文化“成员”里,谁是主流文化、谁是次流文化,谁是根脉文化、谁是枝叶文化等,必须有一个清楚的分野和鉴别,倡导多元文化存在并非是要“鱼龙混杂”或“群龙无首”,一个缺乏主流和骨干文化的社会,必然导致意识盲流和大众的无所适从。

一般情况下,一个社会的主流文化或者在具备根基意义的都是传统文化。因为知识、技术可以“日新月异”,可以“朝秦暮楚”,可以与时代高度契合甚至超越时代而发展,但文化的一个重大特征是相对滞后的,文化的相对滞后也是保证一个社会稳健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价值选择出现冲突的时候,那些文化濡染较深、思想惯性较大的人,往往会以传统文化或者道德体系赋予的评判标准,优先做出抉择。文化同时也是一个具有很多相同特征的群体,经过漫长时间慢慢积累、总结出来的精神财富,一个庞大的基数、一个漫长的时间维度,所得出的结论自然更加可靠和容易服众,所以那些文化素养越是深厚的人,就显得越是守旧,特别是在针对一些新兴思想、突发状况的时候,他们越是愿意用更加传统(“过时”)的眼光、态度来对待。但这种“过时”并不意味着错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