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骨是位于鼻背的成对小骨,呈长方形,具有两面、四缘,上端窄、厚,下端宽、薄;位于两上颌骨额突之间,上接额骨,下接鼻软骨,外侧接上颌骨,内侧接对侧鼻骨,构成鼻腔上部。 鼻骨骨折可单独发生,也可和其他颅面骨骨折同时发生。外鼻突出于面部,容易遭受损伤,其中以裂伤和鼻骨骨折多见,鼻骨骨折易发生于下1/3,骨折类型与暴力的方向和大小有关,外鼻外伤常伴鼻中隔损伤,出现软骨脱位、弯曲、骨折、黏膜撕裂及鼻中隔穿孔等。 骨折分型: 1、单纯线形骨折 2、粉碎性骨折 3、复合性骨折:骨折累及上颌骨、眼眶等周边结构 附: 左侧上颌骨额突骨折 鼻中隔骨折 易与鼻骨骨折混淆的鼻区正常结构及其HRCT表现: 1、鼻缝:为鼻区诸骨之间相互紧密连接的缝隙。 (1)鼻间缝:左右两侧鼻骨之间的缝连结。冠状面:仅在1层或2层图像上可见,呈锯齿状、细直线或“S”形线影,与左右2侧鼻骨的发育有关。横轴面:自鼻骨出现直至消失,各层图像上均可见到,呈垂直或略斜于鼻骨的短线影。 (2)鼻颌缝:鼻骨外缘全长与上颌骨额突前内缘之间的缝连结。是影像上最易与骨折混淆的骨缝。HRCT扫描可见鼻颌缝形态在不同扫描层面可表现为膨大型、平直型、咬合型、缝间骨型及薄鼻骨型,其中膨大型、咬合型、缝间骨及薄鼻骨为特征性形态,只要在连续层面上观察到其中1种,即可确认为鼻颌缝,明确鼻骨与上颌骨额突的界限。骨折线无此特征形态。另外,鼻骨后面凹陷,近下缘处凹陷较明显,与其外侧上颌骨额突走行呈一连续弧形。当鼻骨下端外侧缘过于凹陷或平直(与鼻骨的发育有关),冠状面扫描鼻骨下端呈内勾状、外翘状,在有面部外伤史的患者易被误诊为骨折小碎片移位,横轴面扫描鼻骨形态正常、结构完整,鼻颌缝无分离错位,可排除骨折。 (3)鼻额缝和额颌缝:鼻骨与额骨鼻突之间的缝连结为鼻额缝。上颌骨额突上缘与额骨鼻突之间的缝连接为额颌缝。冠状面观察清楚。表现为深浅不一的、横行的小锯齿样透亮影,连接紧密。由于这2处骨缝位置在面部较低处,且形成缝连结处骨质较厚,该处骨折发生较少,外伤时易出现缝分离错位。骨折线在正常骨缝以外出现,呈裂隙状,表现锐利、不规则,可有错位、重叠、塌陷,常伴邻近黏膜及软组织肿胀,常累及鼻骨中下段;此外,骨缝区为骨质薄弱区,外力作用下易发生分离、错位。 2、缝间骨:当扫描线横贯于锯齿状骨缝间时形成的影像。见于鼻间缝、鼻颌缝处。呈点状,紧邻骨缝,且与邻近连接骨走行一致。外伤时鼻颌缝极易发生错位、成角,相互咬合的骨质断裂后可见游离小骨片,但与邻近连接骨走行不一致。 3、鼻骨孔:为鼻骨上的一些小骨孔,有小静脉走行其中,垂直或斜行于鼻骨中下部。冠状面显示较好,呈点状、小圆孔状影,横轴面扫描表现为在相应位置垂直或斜行于鼻骨的线状透亮影,部分不穿透鼻骨。光滑、自然,不同于锐利的骨折线影。 4、钩形鼻:鼻骨嵴下段变异,内收明显,冠状面扫描在鼻中隔前见一游离小骨片影,横轴面扫描未见鼻骨异常。侧位定位片可显示其整体形态呈钩形。 5、鼻骨内面压迹:鼻骨内面可见数条纵行与斜行的浅沟,即筛前神经和血管的压迹。HRCT横轴面扫描鼻骨内面凹凸不平,部分骨质菲薄但连续。在钼靶X线放大摄影和计算机数字摄影(DR)侧位片上鼻骨表面可见多个条纹状、羽毛状及蜂窝状影,易误为骨折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