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乌笼效应:消费者如何摆脱商家营造的消费困境?

 田美风子 2019-03-11

物理学家卡尔森在退休时收到好友詹姆斯赠送的鸟笼,后来,到他家的客人在看到空荡荡的鸟笼时都会询问:“你的鸟是怎么死的?”。对此,卡尔森只好一遍又一遍解释道自己没有养鸟,可这种回答换来的却是客人困惑且不信任的目光;无奈之下,最后卡尔森只好买了一只鸟回来养,而这就是著名的“鸟笼效应”。

这种现象在日常消费中举个例子,例如你从来不化妆,突然买了一支口红,觉得涂上好看,但很快你发现只涂口红有点奇怪,肯定要上点粉底,涂粉底又发现眉毛也要画一画,既然都买了粉底那腮红自然少不了。于是乎,我们就由原来的主动,变成了被动,走进了“鸟笼”

乌笼效应:消费者如何摆脱商家营造的消费困境?

事实上,“鸟笼效应”又称“鸟笼逻辑”,是人类难以摆脱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对我们的影响非常大,可以说遍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我们要怎么做才能及早觉察并摆脱“鸟笼效应”对自己的影响呢?创骐君认为最重要的是:敢于舍弃。

在生活中利用“鸟笼效应”的营销无处不在,最常见的就是商家免费赠的优惠券,在街边被送了几张优惠券,大多数人会去对应的商家消费掉,感觉这是个便宜不占就亏了,可实际上,免费作为一种促销手段最终还是为了让你花更多的钱。

记得一次,创骐君在回家路上碰上了某电商平台的学生兼职,在几个学生的“软磨硬泡”下下载了该平台的APP,并注册成为新用户,然后又在学生的“指导”下使用了商家赠送的新用户优惠券,购买了一些本不需要的物品。

乌笼效应:消费者如何摆脱商家营造的消费困境?

虽然事后总有一种“被套路”的感觉,可每当收到app发送的优惠券又会情不自禁地打开链接,把需要的,不需要的商品都加入购物车,有时为了凑单,还会勉强自己买一些没有实际作用的物品。在商家大量优惠券推送的营销策略下,相信不少人也和创骐君一样,在这些平台产生的“无形”消费越来越高

在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鸟笼效应是人性上的匹配和追求完美的一种消费心理。一些别有用心的商家往往会利用消费者心理,推出关联或配套产品,企图“制造”、“引起”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欲望,促成购买行为。而这种“无意识”的引导消费行为在宜家家居购物时尤为明显。

原本你只是想买窗帘,但到了宜家一看,样板间展示的窗帘杆,挂钩,还有百叶窗,似乎和购物车里的窗帘搭配起来更加好看。还有不远处跟窗帘配套的床上用品,也使你不由动心,原本只是想买窗帘的你,最后在鸟笼效应的影响下把整个样板间“搬”回了家。

除此之外,买一送一、打折优惠等活动,也是商家常用的“鸟笼效应”营销套路。比如,商场打折促销,衬衣买一送一,尽管送的那件衬衣未必是你喜欢的款式,但本着有便宜不占白不占的心理,最后你还是把衬衣买了回去。

乌笼效应:消费者如何摆脱商家营造的消费困境?

回家后,发现原有的衣服和这件衬衣搭配起来都不好看,可大多数人都不会选择扔掉新买的衣服,而是又去买一身服饰来搭配这件衬衣,这样,无形之中,不仅增加了自己的消费,还有一种花钱买了一堆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的感觉。

其实,归根到底难以摆脱“鸟笼效应”的根本原因是一个“贪”字。我们已经花钱购买的东西,通常不会轻易舍弃,可为了搭配与之相对应的其他物品或满足与之相适应的其他需求,却会陷入到一种循环里面,尤其是像文章开篇提到的卡尔森一样,当周围的人不断去询问或提出建议时,要摆脱这个鸟笼就变得更加困难。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冷静分析一下自己的真正需求,并适当舍弃非刚需物品。面对商家的免费赠送、满减等营销策略,更是要分析自己的需求;通过不断暗示来唤醒自己的需求意识,这样就能慢慢拆解鸟笼效应带来的影响,避免成为“笼中之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