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适太常帖》 释文: 适太常司州、领军诸人廿五六书,皆佳。司州以为平复,此庆庆可言。余亲亲皆佳。大奴以还吴也,冀或见之。 傅山说:“字与文不同者,字一笔不似古人即不成字,文若为古人作印板,当得谓之文耶?此中机变不可胜道,最难与俗士言。”是言书法与文学之不同以及书法学习临古的重要性。 在古代善于临古的大家中,米芾和赵孟頫是极为突出的两位。米芾临古、做古之作常能以假乱真,如今传世的名为王羲之的《大道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甚至褚摹《兰亭序》等都被指认为米芾之作。但总体而言,米芾的临古、做古尚有其“风樯阵马”之习气隐隐在,其行笔之“痛快”性缘于性格,常在作品中时时显露出来。相比于米芾,赵孟頫之临古以沉稳见长于古人作品的精到,二人不相上下,但于古人作品之气质,米芾因“快”而多得其风神,赵因“稳”常易见筋骨。 如此赵孟頫临王羲之《适太常帖》,得王之气脉流畅外,更见端正朴茂,究其点画,将刻本隐去之笔意予以还原,而且增强了笔气映带与连贯性。这些,都是今天临古值得借鉴之处。 赵孟頫临王羲之《适太常帖》 原载于《书法》杂志2019年第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