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山风物丨灵秀山小记 ○ 孙怀伟

 天南尘封 2019-03-11

灵秀山位于惠安县东南地区,张坂镇的埔塘、后边村北,方圆六七里,千山叠翠,万水欢歌,一峰峰峭岩绝壁,直指青天;一道道淙淙流水,清澈照人。这里并非名山大川,但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说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秀山以其名胜古迹和民间传说,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

游灵秀山,须从西麓游起,因为自西向东,山清水秀,路转峰回,景色愈秀丽,传说亦愈丰富。游览之后,令人回味无穷。惠安地处海滨,山穷水瘦,土地贫瘠,在历代封建王朝统治下,这里的物质生活苦一些,但从文化渊源方面来讲,却是个富庶的地方。

当你来到灵秀山西的螺岗东北麓,只见一座高耸云霄的峭岩,由四五块巨石叠成,结构虽不怎么复杂,却神工鬼斧,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大自然的伟大力量。这便是有名的白云岩。

传说明朝以前,白云岩西有座白云寺,几百年来香火不断,后来有个凡心不死的和尚,把一些俊俏的年轻信女幽禁在岩洞里。一次,一个少年来到寺院游玩,无意中把钟敲响,信女们便次第出洞。和尚的秘密暴露了,气急败坏,于是提了一锅烧开的沸油,要少年自沸而死。这少年接锅之后,反从和尚的头上淋下去,然后跳崖逃走,不必说这和尚被淋死了,据说少年后来做了官,剿了白云寺的和尚,一炬把寺院焚烧了。至今,在白云寺的遗址上还拾得到堆堆瓦砾。而明人孙幼孜题勒在悬崖上的“白云岩”等字历历在目。在《螺阳文献》中,也刊载着明朝孙有敷《题白云岩一诗》:

岩在云堆废迹遗,白云又覆一梯危。

碧连溟海雨轻过,练入青榕鸟不知。

塔外宝花闲惹袖,石间法水暗经池。

诛茅结屋人归去,鹤鸛巢空林影移。

白云岩南麓的埔塘村,是清代著名的经学家孙经世的故里。孙经世治学严谨,对经学造诣颇深,著有《尔雅音疏》、《说文会通》、《释文辨证》、《韵学渊源》、《惕斋经说》等几十部书。他用尽心血,培养了两个得意门生,一个叫陈金城,一个叫陈庆镛,后来两人都中了举做了官。近代杜唐有《过孙惕斋故里》一诗,对这位经学家推崇备至。

自白云岩东行两华里,过东山塘,便到了美女峰。只见黄田境一带第宅周回,阡陌纵横,五代十国闽帝王延钧游是山,认为虽花锦之地不能胜之,因此以锦字别命其名,改黄田境为锦里,驿站为锦田驿,母亲旧居为锦第,村前大溪为锦溪,黄氏墓院为锦田大福胜院。在山石之巅,则刻有“万岁龟”、“千年鹤”、“钟馗拊鹿驱鬼”于其上,并镌字于石,前有“通帝座”,后有“巍是天”,左有“过处便是山”,右有“两峰之间又是岭”。至于山势崎岖,行人多困的地方,则勒道:“凡登山有道,徐行则不困,措足于平稳之地,则不跌。”王延钧此游,留下了不少碑碣,可惜几经沧桑。大多泯灭,所剩无几。

从美女峰东坡下山,沿途山峦环抱,古道迂回。后边山巅上,几株苍松枝叶婆娑,交相辉映,别具一格,绝不亚于泰山的“五大夫”和黄山的“迎客松”,引人注目的是水渠旁那方石碑,上刻“锦溪”两字,字大如斗。据史料记载,锦溪两字系宋朝朱熹立碑,距今已有好几百年的历史;因长年风雨侵蚀,碑面剥落,最近有关部门正准备动手修葺,以恢复其本来面目。 

▲锦谿碑刻  图片来自《惠安文物志》

渠东的后边村,是闽王黄妃和宋朝进士黄岩孙的故里,明人何乔远有题《灵秀冈》一诗,诗云:

灵秀山前日欲西,衔杯怀古未分携;

钱谬蜀昶有诸国,宋苇秦皇是此溪;

莫道沧江千里远,速将峦岳一峰齐;

诸贤惟有岩孙在,笑杀群峰压吕稽。

何氏生花妙笔,在这首诗中,既描写灵秀山的奇妙风光,又描述黄岩孙的超群出类,情景互衬,水乳交融。我想,记灵秀山,既脱不了白云岩、福胜院、美女峰等名胜古迹,也脱不了孙经世、王延钧、黄岩孙等历史人物,所以拿这首诗来作为这篇小记的结束语罢。


来源丨《惠安文化丛书 · 当代文学》

作者丨孙怀伟

图片丨网络

编辑丨沧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