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心成就有温度的历史——《全景图说中国历史》诞生记

 潇潇雨ekg9m5f4 2019-03-12

2019年春天,《全景图说中国历史》和小读者们见面了。经过漫长而审慎的编辑工作,每一位编辑的内心,就像历尽辛苦的造船匠人为自己即将下水远航的帆船做完最后的检查,敲敲铆钉是否结实,拍拍桅杆是否牢靠,心底默默期盼,愿这艘满载着历史与人文知识的图书之船,在浩瀚的书之海洋里乘风破浪。

仰望星空,展开丰富生动的历史画卷

作为《全景图说中国历史》的编辑之一,我尤其记得另一个冬天,我与编辑室主任在会上展示作者的样稿,几张大幅的全景画卷让在场的所有同事无不惊叹,惊叹于画作的精致生动以及对每一朝代风貌的精准把握。社里一位领导甚至感叹“这才是仰望星空之作!”。

《全景图说中国历史》便是从这几幅画卷开始的。

既然是图说历史,书的起点与落脚点必是在“图”。然而,我们选择这样的方式来向孩子们言说通史,不只是为了迎合小读者的阅读习惯。

“历史”本身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尤其是对于青少年,历史,不仅仅是曾经发生的事实,不仅仅是课本中需要背诵的知识点,也不仅仅是一种逻辑或科学。它是一个民族过往生活的总和,是我们今天自我确认以及观念意识的根源所在。所以,历史不只是英雄人物与宏大叙事的历史,也应当是生活的历史,文化的历史,应当是审美的、有生命的历史。

相对于以理性思辨为传统的西方国家,偏重直觉与感悟的中华民族,更适合用这种绘画的形式来讲述自己的故事。以什么样的角度去认识历史,甚至会影响到一个孩子的自我认同与今后的价值取向。 蔡元培在任北大校长时提出“美育代宗教”。可见“美育”之于教育的重要。以直观的审美角度来切入历史,再在知识层面进行层层展开,激发孩子读史的兴趣并建立整体的知识架构,便是我们的初心。

作者用一幅幅全景历史画卷,来表现每个历史朝代的最突出的精神特质。将一个时期的重要内容巧妙地按排进一幅画里,就如同在岁月的滚滚洪流中截开一个断面,将时间凝固,然后进行细致还原,并呈现给小读者。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和谐又生动,没有一处多余牵强之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一幅耕织图,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茅屋外冶铁的工匠与树下讲学的孔子,将中华民族童年时期的淳朴,以及思想、科技的繁荣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到了盛唐时期,元宵灯会时的长安市井,已是另一翻繁华与喧闹,游吟诗人、西域商旅、王公贵族与市井小贩......作者对每一个人物、每一处细节的刻画,使人不禁想象生活在唐朝的种种可能。

想象起飞之时,便是孩子兴趣产生之时,同时也是历史被赋予生命之时。

要趣味性,更要准确性与权威性

我在上海书展上,曾和许多孩子与家长交流过关于青少年历史读物的问题,许多人都表示,可读性与趣味性固然重要,然而,他们更看重书里知识的准确性与权威性,不希望孩子被误导。

于是,“图说通史”的项目遇到一贯注重出版质量的北少社,就产生了如下场面:编辑的桌子上,常常是四五种权威历史典籍同时打开着,从《史记》《资治通鉴》等通史经典到《汉书》《后汉书》《隋书》等断代史经典再到《中国通史》《哈佛中国史》《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等历史著作。每审读一段话,就对其中的时间、地点、人物进行文献考证,确保其准确性。除了文字,图画的审读工作同样艰巨,包括每个朝代的服装特色、建筑风格、交通工具等细微之处都需要从相关领域的权威著作中进行考证。每天不停地查呀查、考呀考,耐心与知识的界限被一次次扩大,这也让我深切地感受到编辑与书稿,编辑与作者互相砥砺、水涨船高的过程。除了社里三审三校之外,我们又额外增加了三次专家审读,如百家讲坛的主讲人——魏新教授,还有北京出版社已退休的金牌文史编辑等。

在图书市场激烈竞争的今天,在出版周期愈加紧张的今天,我们像从前的手艺人一样,手执斧凿青灯,一点点锉平其中的毛刺,修整突起的棱角,不惜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来打磨精品,只为给小读者们提供准确的、可信的、精彩的历史读物。

文/王腾远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