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思浩荡 | 在最美古诗词中品味秋之意象

 华莲华 2019-03-12

编者按:

在中国四季分明的北方,如果说春天用了所有花朵和枝叶招摇舒展,向天空致敬,那么秋天就是用了它全部的果实和落叶俯下身来,向大地感恩,并且,心甘情愿,从有到无,用一次彻底的陨落腾空季节,为下轮春风中的从无到有留出足够的生命空白。

我们的生命是可以穿越秋风秋雨去成长的,大地渐近萧瑟,生命趋于凋敝,但是能不能安顿,这是人在流光中的一段自持。林语堂先生曾说“和自然融为一体,春则觉醒而欢悦,夏则在小憩中聆听蝉的欢鸣,感怀时光的有形流逝,秋则悲悼落叶,冬则雪中寻诗。”在历经季节轮回之后,我们的心被大自然的春花秋月涤荡得宁静宽广。

在我们的生活中,即使有着分离,有着伤感,有着低落,但我们的心开阔,我们的伤感和低落,就不会变成一味的怨天尤人,而是变成生命中旺盛的一部分力量,让我们成长,迈过低潮,走向辽阔。

秋之意象:绿荷

即使秋荷残破,李商隐仍然对它们深情不减,“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李商隐是一个多情的人,在“客散酒醒深夜后”,他曾经“更持红烛赏残花”;在秋阴沉沉、霜飞已晚的时节,他仍然有心眷恋,听一段残荷秋雨的缤纷。

春去秋往,人生几度关情事?我还记得我在很小的时候看到李商隐的《暮秋独游曲江》,似懂非懂间,眼泪就下来了。他说:“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是爱荷叶的,当荷叶刚刚生长的时候,他的春恨已经跟着荷叶生发了。当荷叶枯萎凋零的时候,他的秋恨已经在心中酝酿深沉了。此身常在,深情常在,这样的苦恨他挣脱不去,只有岁岁年年怅望江头江水声。人生有限时光,无限深情,如何担待得起呢?

秋之意象:秋声

南宋最后一位著名词人张炎说:“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张炎《清平乐·候蛩凄断》)雨打梧桐点点愁,这是一种秋声。清人王士祯说:“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王士祯《江上》)黄叶雁声,也是一种秋声。

一叶叶,一声声,只有愁深似海的人才能一点一点地听见,也只有愁深似海的人才能一声声地数到天明。所以,元代小令里说:“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徐再思《水仙子·夜雨》)这一点梧桐,打出来的秋意就多了一分;那一声芭蕉,激荡的心中愁思又多了一点。三更不寐之后,就是因为这样的秋声让人意乱心烦……如今的都市,秋声少了,失眠的人却多了。失去理由的神经衰弱,让我们的烦恼失去了诗意。

秋之意象:落照

秋日里,很少有人写到朝霞,但是千古风流,太多诗人咏叹斜照。杜甫写《秋野》:“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秋山晚照,壮阔辽远而又明艳惊心。钱起说:“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钱起《题苏公林亭》)家家的门里都有故事,人人宁静的表情背后,都隐匿着不为人知的心情。秋风晚照,把千家故事,万般心情都带出来了。“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寇准《书河上亭壁》)心事无语,托付给秋山夕阳。

“梅妻鹤子”的林逋写过“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林逋《孤山寺瑞上人房写望》),这样的寂寥秋景,一只孤单的鸟在浩荡长天中飞过,何等萧瑟,何等寂寞?夕阳残照,光影氤氲,如寒烟袅袅升起……

夕阳下的这一刻缭乱,不是勾起人无限心事吗?多少怀古伤情,抚今追昔,故国之悲、黍离之痛,都和秋意的夕阳残照、空山寂寂融合在一起。印证人生,喟叹历史,所有这一切的感受,都借着这些萧瑟的意象,一一地流露出来。

秋之意象:秋风

人在秋风中,不仅可以悲秋,还可以穿越悲秋,走到豁达的境界。

黄庭坚曾经写过这样自我调侃的词:“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黄庭坚《南乡子》)喝酒吧,喝酒吧,喝酒可别迟疑啊,“酒味今秋似去秋”,酒是年年有,秋风是年年来,酒不变,秋不变,人已老去。老人还能簪花吗?“白发簪花不解愁。”这里用了苏轼的一个典故,苏轼说“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苏轼《吉祥寺赏牡丹》),但黄庭坚把这句化用,成了一句调侃,自我解嘲,白首簪花,对酒对秋,不解忧愁。

在秋风中思归的还有老杜。客居夔州,在九月九日登高的日子,杜甫在《九日五首·其一》中写道:“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这已是杜甫的晚年,已经快要到“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时候了,但重阳节是登高饮酒赏菊的节日,他仍然勉强地喝了一杯,抱病强起去登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这里的“竹叶”指的是好酒竹叶青。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诗人身在远方,听见猿声哀哀啼鸣;如此冷落的深秋,北方的雁都飞往南边了,似曾相识雁归来,那只飞来的白雁是从故乡来的吗?可曾带来了家乡亲人的音信?“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不知道亲人何在,战争催老了年华,秋意逼老了生命。这种“两相催”,这样的寂寞晚境,让一个老病之躯何以担当?

以秋风的名义,我们走进这些人的身世。我们去触摸他们心灵上那些深深浅浅的纹路,和纹路背后隐匿的欢喜忧伤。如今这个资讯发达的时代,我们有了心事,会找朋友,会写博客,希望更多人明白自己,其实还有一种可能——懂得我们的人,就藏在诗词中,你一旦翻开,一旦全身心浸入其中,体味到诗的美,体味到诗人之心,那种与古人交流的“懂得”,永不误读,点滴在心。我们的生命,也许因此而不再孤单。

秋之意象:禅意

都说王维的诗有深深禅意,其实,这份禅意就是他晚年的心。我们从小就熟悉王维的《山居秋暝》,以前读,最欣赏的是诗中描摹的美景,如今在安顿的意义上重新读,角度又有不同。还是那座空山,还是那个秋天,还有他的明月,还有他的清泉。空山新雨,晚来秋色,明月松峰,清泉白石。这一切千古不改,人在其中,却不孤单。

他不光有画家的眼睛,还有音乐家的耳朵,他能听见别人听不到的动静。“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还没有看见人,他就听见竹林里女孩子打闹的嘻嘻哈哈声,就知道那些浣纱的姑娘要回来了。远远地望去,莲叶为什么哗啦啦地动起来了呢?莲叶动,渔舟就要回来了。这样的风情,这样的动与静,在眼前,在身边。“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春天走远就走远吧!怎么那么多人伤春?非得念念不忘停留在春天里,才有蓬勃的生机和希望吗?四季流光涤荡,春天走远,人还可以留在清秋,留在内心的安宁中。

清秋不光含着惆怅悲叹,清秋也会有安顿心灵的理由。王维这样的“诗佛”,少年得意,一生起伏跌宕,最后当到了尚书右丞这样的高官。他经历了安史之乱,经历了太多的风雨沧桑,“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他的心事不需要提起,只需要安顿。

再往前走,就是一个严冬了,大地如此萧瑟,生命如此易逝,年华不可阻滞地又老了一岁。无论秋与冬,最关键的是人心能不能安顿,人在流光中能不能把持住自己的心,不让心跟着流光漂泊。人可以伤春,可以悲秋,在所有的春恨秋愁走过之后,我们的心能够获得安顿,能够被春花秋月涤荡得宁静宽广,这才是诗词在心灵中留下的真正况味。

无论今天是喜是悲,是失是得,明天必将来临,这样的春风,这样的秋月,从我们生命中走过,一直都在,无论我们在不在乎。人生苦短,有了豁达的心,就会更加从容,穿越春秋。

漫漫人生,如果含情,如果有心,我们会看到很多意象;如果我们去寻找,去理解,去品味,就可以把意象酿成诗篇。我们的一生,写在历史上的功业,是一种记载;留在心中的诗意,是一种永恒。

(本文节选自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版)

古诗词意象

古诗词当中有许多优美的意象。什么是意象?意象是心中有、口中无,若隐若现、传达不出来的那点意思。意在象中,意在言外。象是一个载体,意是那种诗情。

今秋,我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上,开设《意在象中——中国古典诗词鉴赏》,从古典诗词的意象入手,分别从“春”、“秋”、“明月”、“斜阳”、“田园”、“酒”六个角度进行讲解,带领大家走近诗词、读懂诗词、书写诗词。

这堂课是面向社会的免费阅读原文】进行查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