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术摄影系列之 - 现实主义摄影大师 Henri Cartier-Bresson

 Tomxiao1961 2019-03-12

Henri Cartier-Bresson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法国现实主义摄影大师,也同本系列上一期的Robert Doisneau 杜瓦诺一并被称为法国人文摄影大师,同后者不同的是,纪实摄影记者出身的他,擅长抓拍,独创“Candid Photography' 快拍摄影,意在用准确的镜头表达最真实的生活,还原最原始的场景。他的作品覆盖政治,社会和生活,题材广泛。他记录社会运动,发问文化,探索复杂人性;他不断旅行,用相机见证二十世纪所有有影响力的国际运动及重大事件,作品影响深远,被后辈争相效仿;以他为代表发起的马格南摄影社,记录历史、针砭时弊。他对摄影界的影响和贡献,在二十世纪无出其右,被全世界公认为“现代新闻摄影之父”。


布列松于1908年出生于法国83省的一个上流社会家庭,父亲是织造公司老板,母亲来自诺曼底一个富裕家庭,一家人住在巴黎富人区,父亲也从事绘画,因此他从小受到严格的法式传统教育和艺术训练。


1927年他进入立体派大师André Lhote 安德烈 诺特的工作室学习,并因此受到现代艺术潜移默化的影响。他和当时新兴的超现实主义派来往密切,作为一个年轻的晚辈,他常有幸参加他们的会议,受到他的长辈法国超现实派诗人和哲学家André Breton的影响,让他对超现实主义的诗歌和哲学比绘画更有兴趣,以至于在他后来的大多数作品中,这些思辨都有潜在影响他的作品。


安德烈 诺特和他的学生们

他21岁那年去了非洲,在当时法国的殖民地科特迪瓦等几个非洲国家呆了持续一年。那时他就被异域文化所吸引,这也为他后来多次全球旅行做好铺垫。后来他因病回到法国,在一本叫《Arts et Métiers Graphiques》的艺术杂志上看到一幅匈牙利摄影师Martin Munkácsi的作品,作品中三个非洲男孩在坦噶尼喀湖边奔跑,这种抓拍的效果,让人感到自由,优雅,可感受到人物的栩栩如生。他受到启发,并下定决心从绘画转向摄影。

布列松于是带着他的莱卡相机游走欧洲,他拍摄柏林,布鲁塞尔,华沙,布达佩斯,马德里等。他也开始举办一些展览,并在西班牙内战期间,作为导演拍摄了两部纪录片。《Victoire de la vie》(生命的胜利) 和《L’Espagne vivra》(西班牙内战纪录)。

很快二战爆发,他作为纪实摄影记者加入法国军队,次年在德国被捕,在纳粹的集中营中度过了35个月,他两次逃跑失败,最终于1943年二月的第三次尝试后成功。回到法国后,他为法国地下党工作,营救在集中营的其他伙伴。1945年,他拍摄了纪录片《Le Retour 》(回归) 讲述这段故事。

布列松并没有因为卫国战争和二战的结束而缩减他的摄影题材,在二十世纪上半页的动荡时局里,他奔走世界,所有的重大历史事件都在他的人生履历里有标记。他于1948年拜见甘地,见证了当时的印度民族独立运动。

在这张照片中,他和他的朋友对甘地进行采访,并赠予摄影作品集,而后的一个半小时,甘地遭到刺杀。

他先后来到中国,在一年的时间内,纪录了中国政局的反转变化: 国名党从和共产党势均力敌,南北划分而治到退兵台湾;共产党大获全胜到新中国的建立初期。

他游历日本,拍摄印尼独立运动,进入苏联,用镜头给欧洲描绘了他们从来未看见过的另一个激荡世界。


随后他回到欧洲,1952年,他出版了他的第一部摄影作品集《Images à la Sauvette》(决定性瞬间)。并由他的良师益友野兽派画家Matisse马蒂斯为他创作封面。


'Il n'y a rien dans ce monde qui n'ait un moment decisif' - Henri Cartier-Bresson

“任何事情在这个世界上都有一个决定性瞬间”- 布列松

他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是一个摄影师,而刚巧的是他做了摄影记者。他对摄影的理解是,如果你有一个好的构图,那将是一种享受,但你不能为了拍照而将物体进行组合,摄影是一种单纯的智慧和感情的愉悦。

好的作品中,所有的线条和物体都是自带有设计感,所有的细节决定一张照片的好坏,他甚至可能只是几毫米的差别。

除了构图方面的因素之外,在某些布列松的照片里,你甚至仿佛读到一本契科夫或莫泊桑的小说。没有很多摄影作品是可以吸引我们长时驻足观看的,但是在他的照片里,我们可以寻找到几百张, 是布列松引发了我们的好奇心,让人想问那里是什么样的情况,它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对于肖像拍摄也一样,布列松从来不要求他的拍摄对象要摆出一个什么造型,人物对镜头的反应全然不一,有的害羞不自然,有的感觉被监视,甚至讨厌。抓拍是一个很自然的状态。“拍摄Coco香奈儿小姐的时候,她很有魅力,我和他聊起另外一个人,香奈儿带着一种巴黎人的口吻说'cette salope' ‘这个婊子’,于是抓拍了几张就结束了” - 纪录片《The century of Cartier-Bresson》

Coco CHANEL


布列松镜头下的毕加索


美国诗人,文学评论家 庞德


野兽派创始人 马蒂斯

摄影不是为了说明什么,也不是为了证明,所有的感情都自由流动。我们随时在审查这个世界,每分每秒都不同,生活随时变化,世界有可能在一瞬间坍塌或重生,而死亡从我们生来就存在,所以即使是人生悲剧也有它独自的魅力。- 这是经历过大生死的布列松的摄影态度。


布列松持续摄影一直到1968年,介于摄影记者的缘故,他在冷战时期游走于东西方,他的镜头是当时所有摄影记者追随的榜样。人们通过他的作品看社会时局,文化历史,他所拍即所表达,他成了一个透镜,让西方人了解世界的万千众生相。

1968年,他一度弃影从画,但最终于1975年告别职业摄影生涯。他一生举办无数展览,在世界各地获得奖项,于2000年成立布列松基金会并在2002年被法国官方评为国家公共财富。

“Camera is a way of drawing,I am not taking the photography, the photography takes me' - Bresson 摄影也是一种绘画,我并不去寻找摄影对象,而是摄影对象吸引了我。- 布列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