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为什么总觉得大家都在学预科 二、初中家长们回过头来怎么看 三、初中的“起跑线”到底在哪 究其根本:长沙xsc的上岸节奏太刺激。 第一阶段,第一波xsc会有不到200人大概在六年级9月左右就会上岸名校,而紧接着学校就会组织这波人的周末预科培训,既满足了第一波积极家长们的需求,学校又通过这些培训稳住了生源,皆大欢喜。 其实如果只是几个牛娃学着让人无法理解的高深知识倒也不会让很多人觉得紧张,毕竟不是每个家庭都把目标定在哈佛耶鲁、清华北大啥的。 可事实是,这200人至少会引起500人的恐慌。 首先,这200人往往是平时最积极对升学最上心的一波家长,也是在xsc家长圈中有一定影响力的意见领袖们,所以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 其次,一两次xsc考试的偶然性很大,这最先上岸的200人一定是实力上公认最强的200人吗?不可能的。因此,很多熟悉这200人且孩子实力也还不错的家长们就会想,虽然录取的某些竞赛牛娃确实高不可攀,但也有一些在小学阶段和我家孩子完全是不相上下,甚至应该实力上还比不上我家孩子的,万一他们因为这一两次小升初考试的偶然性踏上了一条更高更快更强的升级之路,那我家孩子不是亏大了?所以,这波家长们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找优秀老师和持类似想法的家长们组班。 这就是第二阶段,有实力但是还没第一时间上岸的孩子们的加入。 第三阶段,预科的势已起,跟风的家长们便一个带着一个地加入了。 其实第二阶段后期,已经会给人一种感觉学习成绩好的家长们都在学预科的感觉了(因为学习成绩好且不跟风的家长们往往都很低调,没人认识),这时,即使明知自家孩子不适合过早预科的家长们也坐不住了——“本来就比别人差一些,再不学,不是差得更远吗?” 于是,这就是大家现在看到的画面了。 的确,中学有一些借助小学充沛的时间在进度上一骑绝尘,从而早早获得了名校的青睐。也正是有这些牛娃的存在,才让每一届都有很多牛娃对此趋之若鹜。拼,就是他们的生活。 但绝大多数的中学生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 先看一个个人案例: GY课改班XX家长给我的留言: (留言时间为去年春季期中考试过后,孩子当时正读初一) 我家孩子是六年级秋季开始学的预科。大概11月中旬吧,我家算是GY最早一波上岸课改班的。当时就觉得好多人都开始学预科了,我家XSC也搞定了,就跟着一起学呗。 那时学得挺轻松的,孩子也觉得题目比小奥简单多了。老师那时跟我说孩子习惯不大好,我也没太在意,毕竟这孩子从小就这样,该骂的也骂了。预科进度也比较快,到小学毕业时也就快学完初二了,刚进初中时还挺有优越感的。 结果进去以后发现根本没有优势,校考基本没有满分过,班上考得高的都是那些细心的女生,跟学了多少预科没啥关系。我家孩子计算粗心,也想练习,可是哪有时间呢?本来初中科目一大堆作业一大堆,外培的内容还是完全另外的一套,不搞嘛又怕落后,搞了又觉得当下各种小问题都没解决,搞后面的有什么用。最后一直这么两头吊着过了一年,感觉两边都学得一般般。 现在好纠结的,外培的数学快把初中学完了。接下来咋办呢?厉害的孩子要去学高中了,可我家要跟肯定又费劲,勉强跟着肯定又学不扎实还要花一大堆时间。可回归课内同步的班级似乎又没有合适的班,毕竟那些内容又都学过了。 怎么办咯? 去年我们初中团队对初一下学期的家长们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参与调查的人群主要集中在四大民办。(参与调查的家长们多是学而思的在读学员,相对属于外培积极性较高的人群,不能代表学校里的真实比例。) 问题1:何时开始初中预科的? 极少量五年级开始的,10%左右六年级秋季开始的,20%左右六年级寒假开始,30%左右六年级春季开始的,30%左右六升初一暑假开始的,剩下的都是没学过预科的。 问题2:现在你们觉得何时开始学预科最好? 20%的家长选择了六年级春季,60%以上的家长们选择了六升初一的暑假。 也就是说,经过了一年的学习,很多家长发现,其实还是再慢点会更好。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差?本质上,是因为小学和初中是完全不同的两套价值体系。 小学拼谁对的多,中学比谁错的少。 小学拼时间,中学拼效率。 xsc考试与课内脱节,而中学就是校考为王。 基于以上三点,如果你的首要目标是保6A,那么你的外培进度就必须要与课内进度相当,校考就是衡量学习效果的最主要的温度计。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这是一句被用烂成贬义的话了。 可我仍然觉得它是对的。只是起跑线不在于几岁会背几首古诗,几岁认得多大的词汇量,几岁开始学初中数学。 初中的起跑线就是:学习环境、学习动力和学习能力。 具体一点,就是: 1.学习环境恐怕是最重要也是我们最难改变的了。优秀的同伴和适合的氛围(有的孩子喜欢紧张,有的孩子喜欢宽松,因人而异)在初中这段心智既不成熟又在高速变化的时期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选一个适合孩子的学校和班级还是非常重要的。并不是名气最大的学校就是最适合自己家孩子的学校,对于目标6A的孩子们而言,优质公办和二类民办的重点班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甚至可以说学习氛围更踏实更务实一些。 2.孩子是不是自己对自己有要求(这个是心理层面上的,本篇不展开讨论,后期可带孩子参加大寒老师的习惯讲座,跟大寒老师一起谈谈理想、聊聊人生)。 3.学习能力就是学一科就拿下一科的能力,学一个知识点就搞定一个知识点的能力,做一道题就对一道题的能力。如果你期待如果难就多学几遍,小奥可能还有点短期效果,但到了初中已经输了——因为你根本没有多学几遍的时间。(无法理解的可以再翻看之前那位家长的留言,好好感受一下)不说什么高大上的,一个小小的正负号,就能让一半以上的准初中生痛苦几个月。所以与其追求速度,不如沉下心来学一遍就拿下它。 所以大家现在首要要做的,就是先找准自家孩子的目标,对此大家可以参见我给上届孩子写的文章:【警惕】上岸综合症来袭!文中给大家梳理了4层目标:1.纯竞赛;2.目标高中竞赛组;3.目标高中理实班;4.目标纯中考。如果你家孩子不打算碰竞赛(毕竟能够通过竞赛在升学中获利的还是少数人),那么校考就是王道!紧贴校考、紧贴中考的学习才会更高效。所以外培进度务必不能快于学校不能超过三个月!否则课内课外完全脱节会导致孩子要疲于应付两套进度,很可能两边都学的一般般,效果反而比专心只学课内的孩子更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