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鹊桥寄梦(五)

 蕙质兰心书院 2019-03-12

【原创】鹊桥寄梦(五)

事情过去很有些日子了,也不太久。有一天,那当科长的下属来到了上司的办公室,毕恭毕敬地站着,虔诚地双手捧送上一帧请柬。请柬的封面上印有大红双喜图案,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婚庆请柬。是谁结婚?上司稍微迟疑了一下,但是没有耽误接过。看到上司接过了请柬,下属说话了:“部座!我以十分热忱与感激的心情,敬请您参加我母亲的婚礼。” 

   

    自从上次上司找他谈了涉及到牛郎织女故事的那个话后,响鼓不用重锤敲,他心中真是豁然开朗,拨开云雾见青山。是他这个当儿子的出面当红娘,给母亲找了一个老伴,也就给自己找了一个继父。他把这个情况如实地告诉了上司。上司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欣喜地说:“这是大喜事,也是大好事,我一定参加。”

    上司很是赞许了他的这一做法。父亲去世那年,母亲还只有十六岁。当时,她完全可以改嫁再婚,也很有条件,但她没有那么做,为的是儿女。为了儿女,她牺牲了自己的幸福。母亲为了儿女,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儿女长大成人了,儿女成家立业了,在这个时候,有的儿女却阻碍单身的父母奔向自己的幸福,充当不光彩的儿女版王母娘娘。儿女版的王母娘娘千万不能做,要做就要做成人之美的喜鹊,为人要有喜鹊精神。

 
   

    上司最后又补充道:“其实我家的境遇和你类似。”

  他道出了他为什么这般关心这事的缘由。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各种版式的王母娘娘常有出现,这里就不再例举了。人们对王母娘娘拆散分离恩爱夫妻的行径很反感、怨恨、诅咒。而对喜鹊的的成人之美的义举却十分赞赏、肯定和颂扬。“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织女渡鹊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儿百条。”这是诗人们对七夕佳话的赞美与讴歌。

 
  

  七夕相会也早被优伶们搬上了艺术舞台。《鹊桥仙》《天河配》《天仙配》《鹊桥会》等戏曲都是演唱的这同一故事,同一主题,虽然有点大同小异。还有平书等其他艺术表演形式,也争相表演出它。耐人寻味的是,表演时不但把人仙化,也把神仙凡人化,仙女可以下凡,凡人也可以升天,一段天人揉合的爱情故事,充满了馥郁甜蜜的人情味,洋溢着农牧社会的生活面貌与伦理道德色彩,达到了完美无缺的程度。中国广大百姓自然喜闻乐见,爱看,爱听。百看不厌,常听常新。        

  由于诗人的吟咏,艺术家的表演,画家的描绘,文人的铺排,一个凄美优异,缠绵绯恻,委婉动人的爱情故事,长久不息地在民间流传——这就是牛郎与织女的故事。

 
 

  时至今日,少男少女们的情感已了无阻隔,不只是抽象的银河无法隔绝,就连实质性的尊长约束,社会道德法律规定,也已发生不了多大效果。然而,重温牛郎织女的故事,则可对少年男女的情爱,产生了一种虚幻而浪漫的憧憬,从而唤起更加珍惜的意念,则认七夕为“情人节”,就有了积极的意义。  

  我站立鹊桥,遥望河汉,放眼现实,心潮澎湃,鹊桥寄梦:只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