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认知盈余:如何汇集个人时间创造价值

 blackhappy 2019-03-12

思维导图

关于本书

我们拥有大量的自由时间,但是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些时间是完全可以由我们自己掌控的。今天,互联网将全球40亿人连接在一起,让每个人独立的自由时间得以汇集成为庞大的全球性资源,作者称之为“认知盈余”。然而,从海量的自由时间,到我们可以利用的认知盈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我们需要利用互联网作为社会化媒体工具,并且还需要激发人们强大的内在动机,来创造一个“共享”的时代。

关于作者

克莱·舍基,1986年毕业于耶鲁大学,著名的美国作家、顾问,一直致力于研究互联网技术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近年来,舍基在纽约大学的互动电信项目中任教,其咨询客户包括诺基亚、宝洁、BBC、美国海军和乐高公司等。

本书金句

1.20世纪,社会生活的原子化使我们远离了参与文化,以至于当它回归时,我们需要用“参与文化”这样的词语来描述它。

2.人们必须同心协力贡献自己的空余时间来创造认知盈余,而不仅仅是完成一系列微不足道而又彼此分离的个人行为。

3.并不是我们的工具塑造了我们的行为,但是工具赋予了我们行为发生的可能。

4.数字网络让分享变得廉价,让全世界人都成为潜在的参与者,想要分享的动机才是驱动力,而技术仅仅是一种方法。

5.一个社区里能理解某种特殊事实、方法或者是故事的人越多,该社区的人们合作运用这些知识的可能性就越大。

核心内容

一、优秀和平庸之间的真正鸿沟是什么?

1. 时间都去哪儿了?

美国人一年花在看电视上的时间大约是2000亿个小时,一个从1960年出生的人,到现在已经几乎看了5万个小时的电视。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手机的普及,今天人们的自由时间逐渐从电视转移到手机。据统计,全球手机用户时间使用排行榜中,巴西以每天5小时位于榜首,按每天16小时的非睡觉时间,平均每6.5分钟就会看一次手机,每天会看150次。时间就是这样悄悄从我们指尖溜走,不禁让我们感叹,“时间都去哪儿了”。

2. 什么是认知盈余

如何这些自由时间集合起来,将能做什么事情呢?全球每年花在维基百科上的时间大概是1亿个小时,美国人每年看电视的时间就几乎可以创造出2000个维基百科。正是由于大量的个人时间不断积累和转变,才使得维基百科的产生成为可能。作者将这种大量自由时间的积累,并转变成为全球资源称之为“认知盈余”,但是认知盈余并不仅仅是每个人自由时间的简单积累。它要形成真正有用的认知盈余,还需要三个因素:工具、动机和机会。

3. 互联网是认知盈余产生的工具?

不同于电视、电影等“单向”的媒体工具。互联网是一个“多向”的社会化的媒体工具,每个人利用这个工具来表达和展现自我,这是一个平等和开放的工具,每个人利用自己的自由时间分享,最终汇集成为一个巨大的知识和信息的海洋。全球受教育的人每年有超过1万亿小时自由时间。互联网的出现,让过去孤立的1万亿个小时得以连接成为庞大的全球性资源,形成巨大的认知盈余。我们可以利用它来创造自己的价值,成为一个直播达人、意见领袖,或者自媒体人。全球性的认知盈余已经摆在我们面前,平庸与优秀之间真正的鸿沟就在于,“做点什么”和“什么都不做”。

二、我们为什么会分享?认知盈余如何利用?

1. 分享的动机

动机包括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报酬是一种典型的外在动机,我们为公司工作,每个月可以拿到工资作为报酬,获取报酬是我们工作的外在动机。外在动机并不总是最有效的,增大外在动机可能会降低内在动机。当我们用钱来作为志愿者行为的回报时,就会降低志愿者的平均贡献时间。

内在动机也包括很多种,其中最重要的是:热爱、成就感。比如,在对一个电子游戏的研究表明中显示,最吸引玩家的并非是游戏中高仿和逼真的画面,而是玩家在精通这个游戏后能够控制它的成就感。

2. “热爱”是一种内在动机

在拉丁语中,“业余爱好者”的意思正是“热爱”。如果说专业人士的行为是外在动机的话,那么业余爱好者的真正动机就源自于热爱。20世纪70年代,一群被称为“西风少年”的年轻人,从加利福利亚的干涸游泳池开始,将滑板运动逐渐发展成为一项全球流行的极限运动。这正是基于热爱的内在动力的驱动。

今天,互联网这个可以将全世界自由时间连接起来的平台,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基于热爱去分享和创造。当然,要实现一项伟大的事业,就需要有互动和协作。正因为全球无数自愿者每年的1亿小时的时间的参与和协助,才成就了今天的维基百科3800万的条目。

3.如何创建分享社区

要完成一项有意义的创造,将散乱无价值的个人自由时间,转变成为全球性的有价值的认知盈余。除了需要有动机和互联网的社会化媒体工具作为媒介,还需要创造一种鼓励分享的社区文化。而创建一个有效的分享社群有四个条件:

第一:社区规模足够大。

第二:共享的成本低。

第三:共享内容的形式多。

第四:共享文化的建立,也就是一个社区关于事物如何运行、人与人之间关系协调的一套共享机制的建立。

在这种大规模、低成本、多样化的分享社区中,让互联网得以汇聚海量的个人时间,转变成为全球性的认知盈余。无数的学习小组、开源软件项目、自媒体、共享社区得以应运而生。

三、如何构建一个全球性的共享社区?

1. 真正的“共享经济”

“共享经济”现在对于我们来说,已经非常熟悉了。早两年的共享汽车,Uber和滴滴,近两年出现的共享单车,OFO和摩拜。但作者在书中讲的共享经济,并不仅仅局限于以实物为媒介的共享,而是广泛地指,通过互联网或者移动互联网的工具,广大用户通过共享自己的知识和信息,最终形成的经济产业。

在过去,分享工具受限制、分享成本也很高,用户的分享行为常常被局限于一个小规模的组织内部,创造的价值是非常有限的。而如今,分享行为变得更加简单,分享形式也多样。参与者和受益者都以个人身份参与到分享活动中,并在彼此的分享中受益。

2.创建全球性共享社区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寻找创造新机会

1.从小做起

这里的从小做起,就是从一个小的范围的用户服务做起。比如早期的ofo也只是在某些大学校园提供共享单车的服务,在小范围内取得成功后,才逐渐将业务扩大到更多的大学和城市。

2.关注用户动机

更多地关注用户的内在动机,包括热爱,参与感、成就感、荣誉感等。

第二阶段:如何做好早期用户管理

1.找到“种子用户”

一个共享社区早期成功的关键是最初吸纳的几十名用户。通过这些“种子用户”构建属于这个群体特有的文化规范。小米公司的种子用户运营堪称互联网用户运营的典范。

2.保持小社群

让每一个用户都有自己的小团队、小组织,用户通过在大社区的小社群中找到了自己的存在和价值。

3.支持型文化

支持和鼓励每个人都参与到社区建立中来。就像美国的“禁烟车厢”一样,约定一种默认的行为规范,让乘客和乘客相互监督。这种支持型文化对早期的共享社区建设非常重要。

第三阶段:不断调整,不断学习

很少有公司和个人一开始就能成功抓住认知盈余,而成功只是在不断的失败中学习和调整。

今天,随着全球性共享社区的形成,我们的自由时间变得更有价值,公共媒介和私人媒介正在融合,专业和业余界限越来越模糊。如果我们能分享一点点认知盈余并加以利用,就会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撰 稿:小播读书

讲 述:杨枪枪

绘 图:洛思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