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年过四十后特别不想上班?

 全球购图书 2019-03-12

在一个人的职业发展过程中,大体分为几个阶段:奋斗期、舒适期、反省期(彷徨期)、复兴期、享受期。这个五个阶段随个人企图心、家庭储蓄状况、朋友圈子类型等条件有所不同。有些人年过四十,也许在舒适阶段、也许在反省阶段、也许在享受阶段,有着“不想上班的思想”很正常,这里的不想上班也许还包含了“无心上班”的情况。

一个人年过四十,无论是在哪个阶段,都会有这样的心理和体验。

第一,四十岁前工作的十几年基本处于奋斗期,奋斗期后就会走入舒适区。大学毕业后,怀揣一颗奋进之心,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是未知的。终于脱离了父母的管教、约束和经济支持,终于可以独立养活自己了,于是兴匆匆奔入了奋斗者的行列。就这样在职场上拼拼杀杀,稚嫩的心理趋于老城,长期的心理压力、长期的工作压力、长期“寄人篱下”地卖命,基本经历了所有应该经历的苦难和黑暗。心理上走入了“特别想歇一歇”的状态。于是,产生了不想上班的心理。

第二,四十岁时,基本上有一些积蓄了,即便不工作,在一段时期内在经济上也没有什么问题。经济压力减小,很容易让一个人从奋斗的状态下,走入“歇一歇”的状态。上班提不起精神,早晨起来最厌烦的就是“又要去上班”。这些积蓄,尽管不能让一个四十岁的人奢侈起来,但轻松过过小日子还是足够的。这时候每天的挣扎就是“不想上班、不想上班”。

第三,人到四十岁,一知半解地悟出了人生的一些道理,在他看来是已经“读懂了人生”,每天最纠结的就是“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这个时候的心理活动是:人生下来,在世上活动活动,然后就走向死亡;既然是这样,还奋斗个什么劲啊?你看我的同学,奋斗了十几年,没了。奋斗来奋斗去,走的时候,没有一样是自己可以带走的。这种消极心理会伴随着一个人走过舒适期。消极就意味着倦怠、无聊,没有生活的目标。人有时候最可怕的不是“什么都不知道”,而是以为“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明白”,“什么都看透了”。一个人活在一个“没有未知的世界”,会感到无聊,因为没有未知的东西,好奇心就会消失,新鲜感就会死亡。而好奇心和新鲜感又是激励一个人不断前行的支撑物。事实上,这个时候的很多“悟”,都是片面的,但自己有不清楚自己是“片面的”。

第四,四十岁的人,该有的都有了,有了房子,有了车,有了家,有了孩子,该玩的都玩过了,也走了不少地方。生活和工作的驱动力大大降低,以至于一个人开始“消极起来”,厌倦生活,更厌倦工作。这个时候的理想成了:有一片山上的地,盖个小屋,山下的不远处有蜿蜒的小河,满眼绿色,养些鸡鸭,清晨起来,喝着茶,呼吸这新鲜空气,听着啾啾鸟鸣,晚上弄个小菜,喝点小酒。惬意!这种慵懒的、陶渊明式的想法,会让一个人失去斗志,更别提什么去那个“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职场上班了。

事实上,四十岁,真的才是人生真正的开始。这个阶段,即是对人生的倦怠,也是对人生的反省。反省过后,应该进入“复兴期”,让自己的生活重新丰富起来,重新挑战“未知的工作”。毕竟,活得精彩才是人生的追求,而精彩过后,还有精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