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忧国忧民的杜甫与《蜀相》

 江山携手 2019-03-12

河北省献县一中燕金城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他流传至今的诗,大都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生活现实,表现了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为研究当时的历史提供了参考。因此,他的诗被称作“诗史”。

杜甫是一位心忧天下的诗人。他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关心百姓的疾苦。在他的诗中,无论是“登兹翻百忧”, 还是“独立万端忧”,都集中表现了他同国家的危难、人民的忧患紧密连在一起的高尚品质,其忧国忧民的情怀也显而易见。

安史之乱中的杜甫,并没有沉寂下去,而是用他的眼睛观察着一切。他亲眼目睹了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于是,他用纪实的手法,在《三吏》、《三别》中,描写了战胜的残酷,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表现了深沉的忧国忧民思想。

他与人民一起经受着战争的磨难,深切地渴望平定动乱、中兴国家。他用手中的笔,抒发自己的爱国之情。在《悲青坂》、《塞芦子》、《悲陈陶》等诗中,诗人发出了渴望官军收复长安的心声。同时,以其深沉的笔调,对官兵的惨败和牺牲的将士表示了沉痛的悼念,对穷兵黩武的战争进行了控诉。

当听到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的消息后,杜甫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用“初闻涕泪满衣裳”和“漫卷诗书喜欲狂”等诗句,极力刻画了自己因喜悦而难以抑制感情的情景,表达了对中兴国家的急切之情。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也是杜甫一生的真实写照。《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其关心人民疾苦,心里只有人民的最直接表现。从他的诗中,我们读出了这位诗人的崇高与伟大!读出了这位诗人被人们敬仰的原因!

《蜀相》是一首咏史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的春天。公元759年的年底,杜甫结束了在甘肃天水一带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暂时落脚于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这段时间,杜甫的生活较稳定,但“安史之乱”带来的灾难,以及理想的破灭,使得杜甫内心非常苦闷与焦虑。他想到了三国时期建立卓越功勋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诸葛亮,被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深深地打动,这位报国无门的诗人想到了自己的境遇,他心潮起伏、热泪盈眶,感慨万千,于是,拿起笔来,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著名律诗。

    诗人借古抒怀,通过写对丞相祠堂的寻访,表达了自己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寄寓了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政治理想。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生不逢时、难以实现远大抱负的无限感慨。

这首诗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诗人借景抒情,用柏树森森,碧草凄凄和黄鹂空鸣,渲染了寂静、肃穆的气氛,将对诸葛亮的怀念表现得十分深沉。

诗歌的语言精练、生动,无论是描写景物,还是概括事迹,都用语精炼、贴切,恰当好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