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阳县城的历史变迁,你想要知道的这里都有!

 华仔华老 2019-03-13

平阳县城

平阳县城的历史变迁,你想要知道的这里都有!

西晋武帝太康四年(283年),在安固县(今瑞安市)横屿船屯设始阳县,不久改名横阳县,治所在今海西镇仙口村,有无城池,吴承志说不可考。东晋太宁元年(323年),横阳县改隶永嘉郡时,筑县城,在今昆阳镇。宋代平阳县令陈容有“前分双凤翅,后列两蛾眉”的佳句,左仙坛山,右昆山,对峙其前,如一对凤翅;鸣山、石塘拥障于后,似一双蛾眉,描写的就是县城形胜。

县城东面仙坛山又名东门山,海拔237.3米;西面昆山又名九凰山,海拔294米。平阳县城就位于东、西两山之间的山麓洪积扇上,呈西北-东南向的椭圆形,“南北斜长,东西差缩”。城区地势南高北低,南面海拔8.4米,北面海拔5米。当时城垣“周一里,高一丈二尺,厚八尺”,即城墙周长576米,高3.84米,宽2.56米,城区用地面积约2.1万平方米(31亩)。虽然当时平阳县城的规模极小,但它是温州最早修建城墙的一个行政中心。

平阳县城的历史变迁,你想要知道的这里都有!

元代曾下令禁止各地修筑城墙,平阳县城的城墙一度被拆除。元至正中(大概在1357、1358年),州守周嗣德重筑县城,城垣规模增至“周三里八十步,高一丈三尺,厚一丈三尺”,即周长1856米,高和宽都是4.16米,城区面积增至18万平方米(270亩),这比旧县城面积扩大了近9倍。新城垣建成后,不久即毁于寇乱。

明洪武七年(1374年),守御千户缪美增筑。这次修筑的城垣“周六百三十二丈,高一丈六尺,面阔九尺,趾广一丈三尺,广一百丈,袤二百五十八丈,堞五百八十口”,即城墙周长2022米,高5.12米,顶宽2.88米,基宽4.16米,城区南北长258丈,东西宽100丈,城区面积约26.42万平方米(396亩)。明代城内有街道12条,巷17条,纵向从南门到北门是南门街-大街(今解放街)-市心街,全长850米,宽5米;横向有白石河街、东门街、县前头(今县前街)、雅河街、司后街(今城隍路)等。明清时代,白石河是平阳城内东西走向的主要河道,河畔有白石河街,解放初填塞后,白石河街与西门外的白石街连在一起,现在通称白石街。

平阳县城的历史变迁,你想要知道的这里都有!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知县何子祥捐出自己的薪水重修县城。那时县城四城门,东曰挹仙门,与神仙道教有关,通仙坛山;南曰通济门,出城门,过县前南吊桥,上岭门北坡,至通福门培风阁下,到坡南;西曰登瀛门,通沙岗,宋时西门一带有十八士登科,故得名,与科举儒学有关;北曰迎恩门,通瑞安,朝向北方的朝廷。全城有4座城楼、3个水门、6座敌台、1座谯楼。4座城门之外建有瓮城(又称月城),均设吊桥,经吊桥出入。吊桥4座,东称长青桥,南称普济桥,西称白石桥,北称永安桥。此外,还加挖濠河(即护城河),东濠河和北濠河都是宽五丈,深二丈;南濠河宽七丈,深三丈;西濠河宽七丈,深二丈。

道光十七年(1837年),知县廖重机率邑人潘学柔等再修,高一丈八尺,堞六百四十二口。之后时坏时修,到民国前期,县城基本上保持原貌。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二月,因日机轰炸,便于居民疏散,县政府下令拆除城墙,先拆城门和月城,后拆城墙。至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三月,全部拆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