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要有点嗜好的”,这是贾平凹的说法。“没有嗜好的人不可交”,这是贾平凹引用古人的说法。 石人的嗜好,在于实践小平同志“摸着石头过河”的理论。心有烦恼,你就去河滩摸石头。不管白石头,黑石头,让心里陶醉就是好石头。陶醉的忘我状态,是最“和谐”不过的。所以,很多值得纪念的照片,都是在河滩的杰作。 觅石之间,对一块石头的取舍,有时很为难。不过,你看不上的,不等于别人看不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算别人看不上,它还是个老天爷留下的自然原物。看不上它可以不要,也可以扔到河里,但绝不能故意击碎它。若那样,它不是石头了,你也就不是人了。因为你缺了“石德”,违背了“可持续”科学玩石观。 石头不是一般物品,它能呼吸,会变化,是有生命的灵物。人把石当朋友,石就会向着你,你就有石缘。是你的石头,抬脚随便踢下,它就主动入你的法眼。不是你的,它背着你躲着你,在你眼皮下你也看不见。甚至拿钱买你也买不到它。 那年在襄樊风华路见一老者,面前摆块羊形生肖石,问石价,老者却不说。又问原因?他说,要自已攒。我说,我也想攒,可半头三桩的,12个攒不齐。再说同一题材,攒家多了,也没啥意思。要不,我不攒了,成全你,你买吗?他又说不要。我很奇怪,好半天才弄清他的想法:“别人拣得到,我也拣得到,我学愚公,自家慢慢拣”,没想到他有这么恒的心! 如今,号称石痴乃至石颠的大有人在,虽觉精神可嘉,在下却不敢完全苟同。爱好只是“闲”情雅致,业“余”兴趣,有“隐”也要适当控制,不能够主次不分。俗话说“爱之深,恨之切”,若把握无度,“人玩石”翻过来,就是“石玩人”了。襄樊出了一个米颠,颠不可及,若你跟着去颠,就要看你有没有颠的本钱。米芾与皇帝佬从穿开挡裤就是朋友,所以他越颠越风流,可轮到你去颠,就不是那回事了,说不定颠得吃饭还要看黄历。人比人,气死人,这一点你不服不行啊。 玩石不过痴,也不要过偏。有石友在乔营小张那儿,专买别人剩下的,哪怕是破石。说要收齐所有的石种,让他的每块石头,都成为世上独一无二的。小张高兴的暗笑。名人说过,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你最好把全世界的树叶都买下,建个博物馆。那时我就专门扫树叶,全买给你好了。 “老婆是人家的好,石头是自家的好”,这是石人的一般心理。盘石如盘儿,你倾注了心血,盘出了感情,这可以理解。但客观如何,却不能自已说了算,也不能由专家说了算,只有让市埸说了算,市埸才是最公正的。是否好石头,不仅需要“一见钟情”,更要讲究“百看不厌”,雅俗共赏。 石头可玩,也有价值,这点不假,但决不可能都是天价。石界里神话很多,鬼话也不少。一些所谓的权威将奇石评估到吓人的价位,这不知害了多少人。一厢情愿地包装块石头,得到几声稀里胡涂的喝彩,就以为奇货可居,满世界的王婆卖瓜,晕糊糊地做着黄梁梦。世上哪能到处是绝品?多了,就不绝了。行话说,精品走遍天下,普品就地消化。该消化你不消化,当梦醒的时候,不后悔吗? 一些石头被摆到摊上,摊主只让你看却不喊价,为什么?观察别人的反映。哪块石问家多,回去就将哪块藏起来。还有人石头要卖一堆一起卖,不准选,也不零拆,因为担心自己走眼儿,怕别人拣漏。其实,有拣漏之心,才有熙熙攘攘的淘宝队伍,至于能否拣到漏儿,那要看各人的造化。你不给别人拣漏的机会,就只好永远自己藏下去,当个“收藏家”了。 观察过一个行家买卖石头,得了点见识。他相中的石头必须有亮点,也必须有缺点。买的时候隐住它的亮点,夸大它的缺点,以最大限度的压价;卖的时候聚焦它的亮点,掩藏它的缺点,以最大限度的抬价。反正从南京到北京,买家没得卖家清。可说是说,做是做。看人家操作,轻松得天衣无缝;自已去操作时,却紧张得漏洞百出。看来饭碗也是认人的,这是没办法的事儿。哈哈,也好。会卖石的做好你的生意,会玩石的尽到你的雅兴。 记得拉至文末为小编点个“ 好看”我在留言区等你们哦! 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转发、分享朋友圈~ -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