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源于商丘的成语典故(连载134)

 青梅煮茶 2019-03-13

  玉不琢不成器

  “玉不琢不成器”中的“琢”:雕的意思,指玉石加工。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块玉如果不加雕琢的话,不会成为一件好器物。作为成语,比喻一个人虽然基本条件很好,但不通过接受教育和刻苦磨炼,也成不了人才。

  典故出自汉代戴圣《礼记》。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出生于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汉时期官员、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戴圣与叔父戴德曾跟随西汉经学家后苍学《礼》,后来各有著作,被后人合称为“大小戴”。汉宣帝时,戴圣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官至九江太守。著作有《礼记》,即《小戴礼记》,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礼记·学记第十八》中有这样一段话:“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这里是统治的意思)民,教学为先。《兌命》(《古文尚书》中的篇名,也作《说命》):‘念终(始终想着)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这段话的意思是: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成为器物。人不通过学习,就不会懂得世间的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尚书·说命》中说:“应该自始自终经常地想着学习。”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玉石是自然生成的一种美丽的石头,是不透明和半透明的集合体,被称为石头的精华。在古代,玉代表了一种瑞气,是吉利和祥瑞的象征,所以古人将玉器制作成各种用具,既可彰显身份地位,也象征着吉祥如意。但玉要成为精美的玉器,必须经过加工。儒家的学者一方面认为人所拥有的天赋和才能就像玉石所具有的美质一样可贵,另一方面则强调开掘和发展天赋、才能必须通过受教育的过程,使他们得到充分的展现。所以人们用这个道理来比喻人学习的重要性。

  关于玉不琢不成器,有人讲了一个故事:

  唐朝的时候,女皇武则天想要一尊举世无双的玉佛供奉在龙门,便令全国最有名的一位工匠大师去做这件事。大师在崇山峻岭中找到了一块合适的玉石,历尽千辛万苦才运到都城。大师来到玉石前,拿起凿子在上面试凿了一下,立即金光一闪。大师觉得这确实是一块好玉石,便很开心,决定下功夫雕琢,当时天晚,他回去喝了几杯酒,准备美美睡一觉,明天开始好好地雕琢。

  睡到半夜,忽然觉得仿佛看见一团洁白的光影从天而降,光影中现出一位天仙般的美女,立在了他面前,说:“我就是被你们从崇山峻岭中找来的那块玉石。你今天一凿子正好凿在我的肩膀上,现在还好痛呢。我求你不要再雕琢我了,你看我冰清玉洁、天赋极好、品质极高,你怎么忍心雕琢我呢?”

  于是,大师醒来后就不敢雕琢它了。但大师不敢不遵守武则天的旨意,就又在崇山峻岭中找了一块合适的玉石。正好武则天驾崩了,大师不敢违抗女皇生前的意愿,倾注自己毕生的心血雕琢那块玉石。最终,那块玉石成了一尊栩栩如生的大佛,供奉在洛阳龙门。原来那块玉石被放在了佛像旁边。

  佛像自从被供奉那天起,前来烧香磕头的人就络绎不绝。久而久之,通往佛像的路被踩陷得不成路了,守候佛像的小和尚决定来修路,于是抡起铁锤,三下五除二,将放在佛像旁边的那块玉石打得粉碎,铺成了通向佛像的路。

  到了晚上,被砸碎的玉石愤愤不平,指着那个佛像质问:“你原来也是普普通通的石头,你为什么成佛?你可知道我也是玉石,我天生品质高洁,无与伦比,今天为什么要成为你的铺路石?这实在太不公平了!”佛像笑笑说:“是啊。我本来也是块普普通通的石头。但在我成佛的过程中,我承受了千锤百炼、千刀万剐才有了今天;你虽然也是很好的玉石,可你当初不愿意接受雕琢,不愿意接受痛苦的改变,所以你始终成不了器,今天你只有成为被人践踏的铺路石了!”

  这一故事也说明了“玉不琢不成器”的道理。人们认为“玉不琢不成器”充满哲理,于是把它变为成语,被广泛应用。如:《韩诗外传》:“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成行。”《三字经》:“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